世界屋脊古海巨龙现身 中国科学家再次发现2亿年前“喜马拉雅鱼龙”
西藏喜马拉雅鱼龙,A.化石标本:上、下颌局部和椎体;B. 复原图(引自董枝明,1972)。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真的藏有神秘的古海巨龙——中生代曾与翼龙和恐龙一起“三足鼎立”分别称霸天、地、海的鱼龙吗?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古生物学家曾在青藏科考中发现鱼龙化石材料,但由于当年化石材料仅为分散的骨骼,且受时代和条件所限未得到妥善保管,因此,国际古生物学界对“喜马拉雅鱼龙”是否真的存在也一直存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5月17日宣布,在老一辈科学家开展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该所青藏科考队通过多年持续努力,2023年1月底和4月在青藏高原三叠纪(距今约2.5亿年-2亿年)地层中再次发现并确认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对于依据中国的化石材料完善和充实生命演化历史,对了解2亿多年前古特提斯洋的生命家园和青藏高原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如何发现?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绍说,今年1月30日,该所集合不同研究方向的20多名科研人员,开启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区古生物考察与寻找珠峰地区中生代海生脊椎动物科考之旅,这支科考队伍在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倪喜军研究员带领下,终于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一处三叠纪岩层中,发现确定无疑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从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这一重要化石发现的重要时刻,距刘东生院士(1964年)和邱占祥院士等人(1966年)发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已经过去近60年。
中国珠峰地区的鱼龙化石,主要分布于晚三叠纪海相地层中,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科考队在今年4月开展的更进一步考察中,除定日县外,又在聂拉木县、318国道一处道班等多处同时代地层中都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堪称“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些鱼龙化石中,既有较大型的成年鱼龙化石骨骼,也发现小的、纤细的肋骨,可能是喜马拉雅鱼龙幼体的化石骨骼或小个体的鱼龙新类群。
有何意义?
青藏高原是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它如何由汪洋大海隆起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它曾怎样影响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又如何响应如此重大的地质、环境事件而演化?……
这些科学问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研究者登上高原,孜孜以求在此寻找答案。而珠峰地区发育着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早期基本连续的特提斯洋的海相沉积地层,更为了解古特提斯洋的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科考队表示,喜马拉雅鱼龙化石的再次发现,“已经打开了发现的大门,但目前仅是研究的开始,后续对这些化石材料的研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成果”。作为昔日三叠纪的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的再次发现,为了解地壳板块运动和生命演化历史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与鱼龙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双壳等化石,也为科学家们了解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更多信息。此外,科考队员在寻找化石的同时,还在剖面上系统采集到岩石样品,以期开展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推动了解更多古海洋环境信息。
怎样的龙?
鱼龙究竟是条怎样的龙?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科考队科普说,鱼龙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类已经灭绝的水生爬行动物,它们的出现比恐龙还要早好几百万年(恐龙生存时限是晚三叠世-白垩纪末期,鱼龙则是早三叠世-晚白垩世早期),并且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海洋中,演化出长达十多米的巨型身躯。因此,鱼龙是生命演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巨大体型的脊椎动物,也是名副其实的中生代海洋霸主。
不过,这些三叠纪的海洋“巨无霸”,留存于世的化石记录并不多,尤其是晚三叠世中晚期,迄今仅在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地区有化石发现,分别是北美大陆西缘、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古生物学家对鱼龙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中国西藏的喜马拉雅鱼龙由于化石材料非常稀少,又地处世界屋脊之上,显得尤为神秘。
喜马拉雅鱼龙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青藏科考,特别是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中发现,并成为当年青藏科考令人瞩目的四大发现——喜马拉雅鱼龙、中华旋齿鲨、三趾马和高山栎。这些发现既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科考成果,更是特殊环境下开展青藏科考的精神象征,也为后续青藏科考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家半个多世纪前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虽然材料有限,但其比手掌长度还长的牙齿和接近甚至超过飞盘大小的椎体,足见喜马拉雅鱼龙体型巨大。化石牙齿的牙冠部分高度达6厘米、宽度达4厘米,两侧具刃,无疑指示喜马拉雅鱼龙是一类凶猛的海洋掠食者。推测有15米长的喜马拉雅鱼龙,也因具有锋利且巨大的牙齿,被认为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顶级“巨型杀手”之一。(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裁员1/3、CEO换人?嘉实国际:团队结构重塑,合理调整
- 情绪差、胃口差?可能都是肝郁惹的祸
- 美联储副主席:硅谷银行关闭说明了美国监管体系的失败
- 各地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湿地保护与发展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 两部门预拨14.6亿元支持京津冀及黑龙江、吉林5省(市)防汛救灾工作
- 积极构建全球零碳能源框架,国际人士称中国贡献令人瞩目
- 你常吃的巧克力可能要涨价了
- 中国长江中游三省气温断崖式下降 赣湘鄂启动应急响应
- 支持性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 利好如何体现在老百姓身上?
- 厦门至马尔代夫客运航线开通
- 进一步扩展人工智能专业能力 施普林格·自然完成新一项收购
- 长江干流六座梯级电站顶峰保供 为“西电东送”提供强大支撑
- 报告:明年上半年中国部分核心城市房价或将逐步“止跌”
- 国宝数字展,家门口的“超时空文物乐园”
- 探文化遗踪观奇景神韵 中镇霍山兴唐寺景区开园
- 文化中国行丨看明代“世界地图”寻访中国与海洋的交集
- “教唆巴以冲突”?哈佛校友怒怼佩洛西:无耻!
- 北京地下水水位为何能连续9年“长高”?
- 《狂飙》《三体》……谁是2023年上半年的“剧王”?
- 财政部:1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575.64亿元 同比增长73.3%
- 热门推荐
-
- 美国这州发生重大灾难,拜登批准进入紧急状态!
- 游戏厂商绕过安卓渠道能走多远
- 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
- 外媒:利比亚洪灾已致5300多人遇难 上万人失踪
- 聚焦“双十一” 川渝陕甘青蒙消费者组织发布网购消费典型案例
- 中国光谷以“光车联动”布局汽车产业新赛道
- A股互联网电商、半导体板块周五走强
- 沈阳植物园“然·爱”生活艺术节启幕 艺术驻地装置成为最大亮点
- 外媒:舒尤克·道马什当选匈牙利新总统 任期5年
- 从塞尔维亚的“幸福路”,看中欧“双向奔赴”
- 网络文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上海专家6小时手术归正7年错“胃” 老人吃饭不再是奢望
- 李在明今出院 警方将以涉嫌杀人未遂罪将袭击者送检
- 广东通信网络、铁路运输秩序逐步恢复
- 作家伊北《对的人》再现“北漂”青年生活的青春画卷
- “紫金丝带”亮相 新国展二期项目具备投用条件
- 四川在建最大跨径斜拉桥——新市金沙江特大桥主塔封顶
- 密云长城“匾额楼”启动抢险加固
- 老年人盛夏在家也要提防热射病(名医讲堂)
- 电诈新套路盯上农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