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楚文化节在湖北荆州开幕
首届楚文化节8日晚在“楚国故都”湖北荆州开幕。 首届楚文化节组委会供图
中新网荆州4月9日电 (记者 郭晓莹 董晓斌)首届楚文化节8日晚在“楚国故都”湖北荆州开幕,集中展现荆楚文化之美、传承长江文明之魂,推动楚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当晚的开幕式演出在荆州古城东门宾阳楼护城河畔举行,通过“楚魂、楚颂、楚辞、楚风”四个篇章展演,展示“凤鸣楚天,一鸣惊人”的独特意蕴,营造“凤鸟腾云,翱翔九天”的恢弘气势,呈现出一幅浪漫诗意、如梦似幻的楚文化画卷。
首届楚文化节以“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为主题,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集中举办时间为3月18日至4月9日。其间,将举办开幕式、楚商盛会暨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第五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22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四大主体活动。
同时,本届楚文化节还设计了楚史展览、楚艺大观、楚戏汇演、楚肆赶集、楚地寻游5大板块一系列子活动,立体式、多元化呈现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魅力。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建都,长达411年,创造了内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楚文化中诸如青铜冶铸、漆器制作、丝织刺绣、玉石琢磨、道家学说、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八个方面的成就,在荆州表现得最为充分。截至目前,荆州已发掘楚文化遗址近5万平方米、楚墓葬近7000座,荆州博物馆馆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近20万件(套)。
据了解,荆州将实施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荆楚文化研究阐释、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荆州古城保护利用、全产业链融合等“十大工程”,打造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到2025年,预计实施39个文旅项目,总投资326亿元人民币。(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州促乳腺癌筛查全覆盖 院士团队:筛查人群应提前至35岁
- 美众议长麦卡锡称需谈判解决债务上限问题
- 美媒:美国海军补给舰在中东执行任务时受损
- (第六届进博会)食品展商推出创新产品力拓中国市场
- 公安机关依法处罚快手公司
- 金融支持保交楼重在稳定持续
- “十胃九寒”?天冷注意防胃寒
- 城中村改造,关键看实际改善的效果
- 三级公立医院种植牙医疗服务部分的价格调控目标确定为4500元
- 广西靖西一载有14人车辆翻下路边悬崖 11人遇难
- 因散布地震谣言,宁夏3人被行政处罚
- 陕西省夏收进度已过九成
- 2023欧亚经济论坛西安开幕 创合作机遇谋发展未来
- 加拿大高官澄清:尚未获悉有证据将印度总理莫迪与加境内犯罪关联
- 海南:扩大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规模
- 与大熊猫频繁相遇 我国多举措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 (申城风景线)探访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从1米的高度看世界
- 传统与创新并进,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博览会焕发全新活力
- 新时代建设者主题雕塑作品展亮相青岛
-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 热门推荐
-
- 暨南大学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穗启动建设
- 港中大就新冠疫苗长期药效的研究有新发现
- 今年黑龙江首趟中俄跨境旅游专列旅客出境
- “婚姻登记取消地域管辖限制”值得期待
- 边城一家美食店 民族团结兄弟情
- 2023大年初一电影票房突破13亿元 流浪地球2领跑
- (新春走基层)福建宁德迎返程客流高峰:守护安全出行 提供暖心服务
- 变味的小费
- 中国驻卡尔加里总领事:健康稳定的中加关系需双方共同呵护
- 除2名乘务员生还恐全部遇难 韩客机遭鸟撞击画面曝光
- 天津南开四方面发力商贸兴区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烟雾持续 联合国纽约总部首次因空气污染“放弃”升旗
- 煤炭供应紧张形势得到有效扭转
- 受强降水影响 海南多地发布停课通知
- 2024春节档票房创影史新高
- 进博会这个元素成为跨国企业的“流量密码”
- 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深度观察)
- 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超4000列
- 3月北京CPI同比由涨转平
- 农村物流助力乡村振兴 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加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