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能效等级和智能家电10月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 (乡村行·看振兴)海南临高:环岛旅游公路风景变“钱”景
- 电影《最好的相遇》:如何用爱温暖人心?
- 巴西今年登革热确诊及疑似病例近600万
- 中俄美术联盟成立:为两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艺术人才
- 5月30日央行开展2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一脉传六代 “泥人张世家”续写传统技艺百年传奇新篇章
- 龚健梅委员——立足本职 关爱留守儿童
- 湖南沅江在洞庭湖河滩发现成群古墓葬
- 韩国在野党称即刻开始代总统韩德洙弹劾程序
- 安徽砀山酥梨“触网”出圈
- 濮存昕:经典的价值
- 漂洋过海,美味来袭!非洲水果端上中国餐桌,消费者选择更丰富
- 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 平均降价70%左右
- (经济观察)贸易壁垒解错中国电动汽车“密码”
- 913027亿元、83.2%…… 多组数据中读懂中国经济巨大韧性、潜力和活力
- 中秋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开抢,候补订单成功率高
- 东西问丨塞西莉亚·梅洛:巴西青年电影人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擎天柱”等亮相
- 元旦假期小客车通行 收费公路将正常收费
- 热门推荐
-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行开工仪式
- 西班牙艺术家在上海地铁空间创作大型墙绘
- 泽连斯基:乌克兰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
- 日方公布对NHK中国籍播音员处理结果 NHK会长被要求辞职
- 辽宁省首届冰雪火锅节在沈阳启幕 游客畅享冰火两重天的激情
- 南海救助局在“摩羯”登陆前成功救助55名受困人员
- 新能源汽车11月产销量首次双超百万辆
- 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2万家
- 工信部颁发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空间无线电业务许可
- 新疆阿合奇县举办猎鹰文化旅游节 上演千人说唱玛纳斯
- 完善科创板 锻造“硬实力”
- 火光照亮夜空!克里米亚一储油设施遭无人机袭击
- 《老天津名人轶事》:用新视角讲述“老天津”新鲜故事
- 《志愿军:存亡之战》曝角色特辑 导演陈凯歌真诚创作弘扬铁血军魂
- 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今年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超4000列
- 国际观察:坚决对美国极端反华政客说“不”
- 沿着高速看乡村产业:广东清远特色产业发展正酣
- 西藏那曲:开展第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
- 中新人物 | 郑佩佩:“侠女”的一生
- 青海油田增产保供为中国西部三省(区)过冬添“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