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濒危古籍续命 让千年档案重生
除尘、揭取、展平、加固、补缺……十年间,每一道纸质文物修复步骤的每个动作,于艳龙都烂熟于心。让“病”着的有机文物重新焕发生命,即是他身为文物修复者“素手余馨”的重要工作。从2012年进入曲阜市管理文物委员会,到调入孔子博物馆工作五年多。十年间,于艳龙经手修复过的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已达200余件,他正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担起延续纸质文物生命的“第一健康责任人”。
文/片 记者 孔茜 康岩
长年埋首故纸堆
曲阜孔庙正南,孔子大道旁,有个不少人来曲阜必会去的地方——孔子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是个既热闹又冷清的地方,热闹是因为它一年四季有无数游客驻足停留。说其冷清,则是在人声鼎沸之外,亦有一处鲜有人知的角落,那里的人日复一日地用心修复着一件件传世文物。
踏入那“冷清”之地,沿着长廊而行,有一间标有文物修复室字样的工作室。推开两道门,一阵古旧书卷的气息迎面而来。孔子博物馆科技保护部副主任于艳龙每日都会伏案修复古籍。
1月30日,修复室内,亮堂的灯下,于艳龙正着手修复有着200年历史的《纳书楹正集曲谱(卷四)》,其封面破旧不堪且污渍斑斑。
“纸张作为有机文物,寿命有限,我们的工作即是通过修复让文物焕发‘新生机’,使文物更长久地保存下去。”在于艳龙眼中,文物修复师即是延续文物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件纸质文物送来后,先要进行“会诊”。“修复古籍与人看病差不多,情况不同,检测结果不同,治疗方案就也不一样。”于艳龙坦言,《纳书楹正集曲谱(卷四)》一册85页,除封面外,其余书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残损、断裂、虫蛀情况。在修复之前,先要对古籍进行现状调查及纸张纤维分析。待对古籍材质、病害分析清楚后,即会确定具体修复方法。
此时,修复工作便迈入“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历经拆书、除尘、清洗、溜口、补缺、压平、折页、锤平、齐栏、装订……十余道程序,一件文物才能修复如初。
由于每件文物破损程度及修复难度各不相同,修复所需时间亦不相同,短则一月,长则需历时一整年。“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多数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将残缺不全的纸张展平、修复,需要的不仅是工艺,更多的是耐心。”于艳龙说。
从考古学子到文物医生
或许是纸质文物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让修复者的性格也都沾染了这股子稳重的气息。生于1986年的于艳龙起身、行走、拿物,纵使无关工作,他都依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似乎那份稳重、谨慎早已刻入骨子里。
看着如此专注于文物修复工作的于艳龙,很难想象在入行之初他也曾有过一丝抗拒。“我研究生学的是考古专业,考古是面对未知的探索,文物修复则是对已知的完成。”于艳龙坦言,报考专业之初,本以为可以去野外考察,走遍全国。没想到,最终被“困”在修复桌的方寸之间,手中一本残破的古籍,四周被毛笔、糨糊、棕刷、镊子、剪刀等工具环绕,溜口、补洞、喷水、压平……每天的工作看起来十分单一、枯燥,但做着做着,他的心境很快发生了变化。看着一件件“伤痕累累”、缺乏生机的古籍、档案,经自己的手修复后重新焕发光彩,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
回望10年文物修复历程,参与修复孔府档案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
“孔府档案体量大、修复耗时长,我们五六个人花了几年才完成了8000多页的修复。”于艳龙称。孔府档案全称为“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记录了自明嘉靖年间直至民国期间孔府的各项活动,历明、清、民国400余年历史,总共30余万件,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面对具有如此重要价值的传世之物,修复压力不言而喻。从公文到簿册、信件……类型多样,部分絮化严重、遇水成泥的纸张,为修复增加了不少难度。“之前我们多采用整体托裱的方法,现在采用局部病害处理修复,虽然修复技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能够保留文献原装帧形式,尊重文献历史真实性。”于艳龙坦言,纸质文物修复不仅是个手艺活,更是一个需要细心钻研的活。无论修复何物,都没有百灵百验的模本。修复亦是思考的过程,纵使已有同类藏品修复经验,但再遇时,亦需多探索、多研究,不断找寻最优修复方法。
就这样,他拜师胡玉清(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提升修复技艺,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清洁保护、褡裢装袖珍《四书》手写本保护修复、孔府档案、古籍善本保护修复项目等249件/套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能修复还要写出来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除了修复文物,于艳龙也愿意深入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修复顺兴号钱票时,他不仅完成修复,还围绕顺兴号钱票的历史、修复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写了两篇论文发表在《中国钱币》与《文物天地》上。
为何要对“顺兴号”钱票深究?于艳龙有着自己的初衷与想法。“‘顺兴号’钱票是在进行孔府档案散档整理中的重要发现之一。”于艳龙说,“顺兴号”钱票是清光绪年间孔府顺兴号钱店发行的地方型钱票,其流通范围在曲阜及周边几个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研究地方经济史等有重要意义。钱票的发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相关事件所佐证。
不仅如此,该钱票正反两面均有书写文字,或有红色印章,且多存有加贴多层纸条的情况,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亦有创新修复之法可分享。便于为同行业者在修复此类纸质文物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修复文物,也是履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责。”于他而言,身为文物修复师虽肩负着延续文物生命的使命,但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更需多加探索,他说,他愿将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历史“写出来”,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贡献一份力量。
齐鲁晚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南五指山“三月三”举行祭祀袍隆扣大典
- 第19届法语国家组织峰会在法国开幕
- 清华大学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系
- 记录生命历程 这套作品如何书写近现代文化名人?
- “00后”另类川剧变脸走红 流行“梗”受年轻人青睐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一块木材看“中国实木家居之都”何以“买卖全球”?
-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初步推测为汉桓帝陵
- 长三角年轻人流行跨年“城市微度假”
- 特斯拉赢了自己 败给了比亚迪
- 文艺批评的“北京声音”:《北京文艺评论》创刊首发
- 地球磁场或三十七亿年前已存在
- 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班列开行数量达百列
- 作品充斥低俗血腥等内容,微短剧故事越讲越离奇
- 英国发表声明:2024年起将禁止从俄罗斯进口钻石
- 打好特色牌,拓宽致富路(现场评论)
- 契税新政落地一周 北京改善型二手房抢跑
- 国庆假期广州非遗活动精彩上演 展现岭南文化魅力
- 从7亿到80亿,从影院冷清到票房飞驰
- 铁警护航南珠高铁南玉段首个春运
- 长三角电力市场暨省市间电力互济交易启动会在沪举行
- 热门推荐
-
- 广东计划用3年进一步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建设
- 拜登:美方将就叙利亚过渡进程与各派别接触
- 国内首部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眼睛的故事》荣获“2023年企业典型传播案例”大奖
- 让美好发生!邮储银行多维度探索促消费新思路
- “海红之乡”山西河曲:3万亩“小红果”托起致富梦
- 美国警方发布调查报告:赵安吉发生车祸时……
- 广东四月闷热天气开启 近期雷雨频繁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 多元新业态赋能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湖州路径”
- 中俄美术专家共商“一带一路”倡议下美术领域合作
- 多国限用的司美格鲁肽,真是减肥“神药”?
- 中央新影集团2023年重点影视节目片单发布
- 三农”基础不断夯实
- 杭州 “Z世代”运动新风尚:“走运”迎新年
- 江山如画|黄河入晋第一县山西偏关:立足生态本色 增厚民众致富成色
- 西气入皖20年输气量超500亿立方米
- 武汉发现罕见物种
- 宁淮城际铁路全线最大承台浇筑
- 5户中央企业外部董事职务变动
- 全国铁路6月15日起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福建漳州:全力开辟低空经济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