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到了 今年《茶馆》再开张
茶客兴味浓 经典不走样 第726场开演
火候到了今年《茶馆》再开张
一部《茶馆》,每年上演是剧组的狂欢,也是观众的福利,然而今年的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春节前开票前一日的官宣与《正红旗下》首演的喧嚣叠加在了一起,2月2日经典版《茶馆》的上演更是延续着众星云集的喜庆氛围。第726场“老裕泰”再开张,有茶正酽的浓郁,也有火候略有不同的新鲜。虽然连手握“变天账”的梁冠华也记不清这究竟是该版本的365场还是356场,但人艺的中生代们正向着老前辈写就的374场一路狂奔。本轮演出,将持续至2月12日(5日和9日休息)。
“我们演得动的时候就要交班,否则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费劲”
《茶馆》接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身为院长的冯远征,也不可避免地会被问到新老衔接的时间表。“前几天在排练场我们还在闲聊接班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别等我们演不动的时候再交班,要尽早完成更替,趁着我们还干得动,能够帮帮他们,否则让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吃力。这两年剧院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就是老演员会回来跟年轻演员同台,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就如同杨立新老师在《正红旗下》中饰演的老舍父亲,戏份很少,但他每晚演出前却非常有兴趣地给自己化妆,特别是老舍父亲去世时候脸上的烫伤,对待艺术的态度为年轻演员打了样儿,也显示出他们对人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虽然每一代演员面对的观众不同,但《茶馆》作为人艺的看家戏不能走样。”从1999年到现在,这版《茶馆》走过的历程也伴随着话剧这些年的兴衰起伏,冯远征说,“我们30多岁时经历了戏剧低谷,有一个阶段,首都剧场的演出也坐不满,人们对艺术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观众关注的是如何唱歌、如何洗澡,但这些年大家开始关注文化,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经历过低谷的演员,也一直没有放弃老艺术家创立的那种精神,在人艺,精神传承或许更重要。”
《正红旗下》和《茶馆》之后,接棒人艺舞台的是另一部经典《雷雨》,但新剧创作也将成为人艺今年的主题词,一批新创剧目静待上台,而7月则将会有另一部新排的京味儿大戏上演。“从《长椅》开始,我们希望人艺今后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哪怕是小剧场,也要杜绝简陋的、凑合的作品存在。”冯远征表示。
“观众希望看到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因为着的急最多,自称“着急人”而非“召集人”,“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那个时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有意思的时期,记得当年演《雷雨》时朱琳老师问曹禺先生,鲁妈发现这是周朴园的家,为什么不走呢?而现在的演员有这样的问题也无从问起了。我们这一辈人的优势是曾经和老前辈们同台过,有些熏染,(上世纪)80年代他们正值力壮,我们就和他们一起演戏了,虽然只是些很小的角色,但那种耳濡目染还是不能比的。今天的北京城已经不是过去的北京城,但观众希望看到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年轻观众没有见过老舍先生说的晴天就像个香炉,雨天就像个墨盒的那个北京城,那种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活离我们远了,创作就更远了。”
从青涩到成熟,饰演唐铁嘴的吴刚称,20多年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但每次又都有新的理解。“每年都与观众见个面,有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但其实吸引他们来的还是戏。每年都有新演员融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找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把这个戏再好好排一下。”
“观众的着力点分散,但我们要传递的是剧目的经典性”
“王掌柜”梁冠华的小账本已经不是秘密,这个被剧组戏称为“变天账”的物件几乎每年演出都会被问及,而他也会耐心解答关于“变天账”的话题,比如上面记录了场次、更换的演员甚至舞台小瑕疵等等。其实所谓“变天账”就是剧中的道具账本,只是被梁冠华拿做记录用了,“目前使用的已经是2014年开始记录的第三本,之前有一本还被人艺戏剧博物馆收藏了。”300多场演下来,梁冠华觉得和之前的小心谨慎相比,现在更多的是自信,而且依旧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与历史与现实都结合紧密,剧本中的那种先见性,对社会发展的那种总结和预见是让人折服的。”虽然希望观众看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梁冠华也知道现在观众的着力点其实是很分散的,“有看明星来的,有看小品的感觉来的,但我希望观众能真正理解这个戏的经典性在何处。苏民和童弟老师当年教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称的,什么是低下的,从表演和文学剧本上就要分清,作为演员不要为观众一时的掌声冲昏头脑。”
“唯独《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
“常四爷”濮存昕刚刚在《正红旗下》饰演完老舍先生,又马不停蹄走进老舍笔下的人物,在他看来,“看《茶馆》买票的理由还是老舍先生,我们自己在台上也有津津乐道的那种陶醉,台词写得太好玩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引用《茶馆》的台词。(于)是之老师说,文学养育着这个剧院,了不起的作家们为剧院提供了文学基础,文学剧院的品质很重。”
1999年初入《茶馆》,濮存昕称自己最初是在找路、找门,比较肤浅,“我特意请黄宗江老师来看戏,出来后他一路上没说一句评论,只是说‘不容易’。那时林兆华对文本和布景都有改动,老观众不大接受,2005年又改回到老版,我们对历史对经典还是要尊重,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更完整的创意,就要按照老样子演下去。观众看的就是特色人物和有味道的语言。这个版本演到今天又到了传宗接代的时候了,其他的戏都有新面貌,唯独《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品质上向老前辈看齐。”
文/本报记者 郭佳 统筹/刘江华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北京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社会思想丛书”首发 关注当代国际学术发展动向
- 在这里,蔡和森亲手种下一棵洋槐
- 中国首家丽思卡尔顿隐世酒店开业
- 孙海洋找到孙卓两年后:我上岸了仍会帮助大家寻亲
- 哈萨克斯坦安全部门摧毁13条非法武器贩运渠道
- 工作人员处理投诉时使用不文明用语 济南一区市监局通报
- 专家: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多样 个体化治疗非千篇一律
- 总台重点推介的38部电视剧中文学作品改编占比近六成
- 改革开放之路丨大国强县看兰陵:美好生活种出来
- (走进中国乡村)一手锄头一手画笔:辛集农民画里的乡土温度
- 10月31日央行开展3276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打破文化遗产学科和行业壁垒
- “赫氏近鸟龙”等40余件国家重点保护化石在沈阳展出
- “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 图览丨历久弥坚,“柬钢”是怎样炼成的?
- 山东德州官方回应考生质疑中考成绩被偷:确认本人所答
- 拜登承认辩论表现不佳 但誓言击败特朗普
- 金融赋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 湛江渔业生机勃勃
- 辽宁启动明盲文对照少儿读物推广工程
- 云南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启幕 29项非遗项目将亮相
- 热门推荐
-
- 雷雨袭广东 广州等地3小时降雨量逾50毫米
- 泰王国驻南宁总领事馆在南宁开展公益献血活动
- 2023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 “人才大脑”正式启用
- 今年前10个月,天津口岸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4128批
- 线下演出退票难、研学游侵权“陷阱”……中消协点名这些现象!
- 历经1000多年保存下来 珍贵的纸本真言在诉说哪些历史?
- 违法代言保健品广告 演员潘粤明被罚25万余元
- 巴西亚马孙州遇严重干旱 20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 重庆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
- 江西38个县(市、区)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
- “大戏东望”全国话剧展演季来了
- 双节来临,出游请带上这份防护攻略
- 哈萨克斯坦央行:预计通胀率至明年底降至8%
- 印尼政府在新都举行首次内阁全体会议
- 湘桂铁路南凭段首次开展基床破底清筛施工
- 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开幕
-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开幕 聚焦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专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得者尼玛潘多:《在高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国家邮政局将发行《巢湖》特种邮票 全套共3枚
- 湖南靖州深化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 实现“一次办”“掌上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