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果你在古代出海航行,靠什么回家?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讲述了一段古代福船的海上往事。
南宋末年,主人公阿丘是一名舟师,负责福船的领航。因为泉州人多地贫难以耕种,阿丘的祖辈决定造条船,拼一把,到海的那边去寻找生机。造船和领航的手艺代代相传到了阿丘这代。
那年,他们的福船从东南亚归航,不小心触礁了,幸好福船有水密隔舱设计,才得以脱险。
晚上,天黑了,他们用量天尺测北极星的高度,把测深锤抹上牛油沉到海底,通过分辨海底泥沙的质地、颜色、气味,来确定船的位置。
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他们终于平安回家。
对于这一则故事,网友们还有不少疑惑?比如:
中国海船究竟有多厉害?
福船上的水密隔舱设计有何精妙之处?
古代航海人员是否有自己的航海知识手册?
阿丘他们为何12月从泉州出船,到了第三年的夏天才可以回家?
今天,两部央视热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与《大地之上》梦幻联动,我们诚邀《大地之上》的专家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揭秘出类拔萃的中国海船设计和古代航海知识。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认为,远洋航海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够造出航海的船;第二,得有动力,要掌控季候风;第三是导航技术,观天象和指南针,这个条件在唐宋时期就都具备了。
01
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中国船触礁也不怕
在木质帆船远航的时代,出海贸易往往需要数月,想要顺利完成海上航行,海船的坚固性面临巨大的考验。
而水密隔舱的船体设计,是船只能够搏击风浪的关键。这项制造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隔舱板把船隔成互不相通的舱室的做法,被称作“水密隔舱”。
一旦船舱在航行中破损,每个舱互不相通,一个舱漏水,不会影响整船航行。
船员只要对漏水部分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以继续航行,极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
在中国上海航海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陈列着一艘巨大的中国古代木帆船,它是按照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标准船型复原而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帆船的盛貌。
由于中国海船优越的性能,宋元时期,在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上行驶的大商船几乎都来自中国。
据史料记载,每年有数千艘这样的中国帆船扬帆远航,往返于海内外进行贸易。
02
古代季风航海术
“张帆巧驶八面风”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说:“从中国,如果我们要走到阿拉伯跟非洲那些远方,我们不能靠自己用桨,用体力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我们必须依靠风力。”
依靠什么风?季风。风在每个季节都会因海陆温差的关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按照季节改变风向的风就叫季风。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东晓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季风的生成原理:
季风一定是存在在海陆交界处的。夏天的时候,太阳直射在热带地区,那么热带陆地上升温升得快,气压就低,海洋上的气压就高,就会形成一个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
冬天,海里降温降得慢,所以相对陆地来讲,海上的温度就高一点,变成了海上是低气压,陆地上是高气压,这时候就形成了陆地吹向海上的季风。
冬季风和夏季风正好风向相反。
作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风向,季风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古代海上航行的助力。
那时的中国人,冬季随着东北季风前往海外,进行贸易,当季风在夏季变为西南季风时,人们又顺着风返航。
中国人就这样在一个季风期内往返穿梭于东南沿海、印度、东南亚诸岛以及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广阔海域。
“张帆巧驶八面风”,利用季风,古代中国人不再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他们知道季风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时候该往哪里去。
现在,你知道阿丘一行人为何能乘着夏天的季风回家了吧。
03
祖传小册子《更路薄》
航海“指南针”
在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指引方向的时代,沿海渔民是如何做到安全远行和返航的呢?
海南潭门镇公认技术最好的船长苏承芬,有一本祖上流传下来的小册子,《更路簿》。《更路簿》一般秘不示人,以手抄本的形式传于后人。
苏承芬回忆:“潭门的《更路簿》自打小时候起,曾祖父传到祖父,祖父传到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更路簿》在海里起指明起点和终点的作用,主要作用是记录方向和距离。”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在捕鱼、航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它是当时中国沿海渔民跨海越洋的“指南针”。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补充道:“从一个海岛去到另外一个海岛,它会先说它的‘方位’,大概分成24个针的位置。”
“小册子还说明了‘距离’,距离用更的单位来形容,一个更是60华里,60华里是20多公里。从一个地方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有多少更,去了多少更大概可以看到什么景观,这些都在《更路薄》里面描述了下来。”
这是沿海渔民们的生存之道
也是数代中国人的经验总结
数千年来,大海孕育和保护我们的文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也因海洋而发生改变。
更多的水下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早已能够设计出精妙坚固的远航海船,研究出科学严谨的航海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海为邻,迎风破浪,向海而生。
想要了解更多
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知识
敬请收看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
《大地之上》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连续5日升值,人民币汇率贬值拐点已现?专家解读
- 文化观察:中国动漫出海,靠什么?
-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水库储备下降持续或对供水有潜在影响
- 外媒:美军在叙利亚实施报复性空袭 已致6人死亡
- 青海增强大病保险减负功能 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 黄山村庄因暴雨致交通中断 武警官兵紧急疏通干道
- (经济观察) 海南与境内外携手产业联动 跨区域合作“开花结果”
- 中俄东北亚考古学术沙龙在北京举办
- 土耳其外长说或将区别对待芬兰与瑞典加入北约事宜
- 江苏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
- 学者、业界聚焦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 将打造融合创新生态圈
- 2023中国未来媒体蓝皮书在厦门首发
- (新春走基层)龙年春节假期 上海虹桥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超7.3万人次
- 2023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在安徽肥西开幕
- 上海广建“中医巡诊站点” 让中医药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得
- 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在西安收官
- 高盛集团:中小银行贷款业务受冲击 将影响美国经济
- 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召开“安全”专题家长会
- 浙江浦江:画院与古村“乡约” 以艺术点亮乡村
- 焦点访谈丨打开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4.0版”消博会上“新”了
- 热门推荐
-
- 价格突破600元,现在是买金的好时机吗?
- 31省份10月CPI出炉:20地物价下降,黔豫晋“七连降”
- 2023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风云成就奖、风云人才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 陕西非遗蒲城麦秆画:让“泥土麦香”从乡村飘到海外
- 定制化中医康养“圈粉”中国年轻人
- 服贸会“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共达成1100余项成果
- 小提琴家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首次来华演奏巴赫“小无”
- 面包报损率超50%,为何美味终结于垃圾桶?
- 西藏首次成功产业化养殖的活虾顺利出塘
- 积石山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恢复供水 抽检水样合格
- (文化新纪行)陕西考古的蒲甘“故事”:中外合作讲述丝路文明交流
- 重庆山城步道:徜徉在绿水青山间的乡愁记忆
- 《飘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用建筑师思维营造小说空间
- 东盟学子唱响壮乡 以民歌为媒增进友谊
- 减碳96.2%!海南博鳌打造中国“近零碳”区域样本
- 父亲节,“兵王爸爸”收到儿子一封信
- “Z世代”巡护员的理想: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推动者
- “棋源太行 康养晋城”第一届晋城全国职业围棋公开赛开赛
- 中国铁路南宁局加开30趟夜间高速动车组列车
- 中国艺术家曹斐在澳大利亚新州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