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从搬运到专供“玩”出新花样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从搬运到专供“玩”出新花样【近三年线上演出163场 全网总点击量累计破44亿次】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第163场线上演出,这场演出高朋满座。”2022年12月31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花团锦簇,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携手吕思清、袁晨野、张立萍、赵聪等艺术家,为线上线下观众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北京新年音乐会,迎接2023年的到来。
这场新年音乐会也是国家大剧院自2020年4月11日以来举办的第163场线上系列演出。近三年来,尽管疫情有时反复,但每到周六的晚上,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都准时与观众相见,陪伴大家走过“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季循环。截至2023年1月2日11时,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44.39亿次。其中,2022年度线上系列演出已播出60场,累计点击量超14.58亿次。
三年之中,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不断求变:从编制相对简单的室内乐起步、实现了从0到1的破局,迄今更是已覆盖了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舞台艺术电影等多种类别;从认知到整体策划布局等方面不断精进,探索艺术生产和传播新形式,拓展舞台表演艺术的展现形式,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业态的变化
线下到线上从零到一的破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下演出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艺术本就是温润心灵、提振信心的,在疫情的阴霾笼罩之时,艺术不应缺席。2020年4月11日,国家大剧院以“迟来的春天”为主题,推出了首场线上演出,实现了从0到1的破局。
“在那个特殊时刻,这注定是一场特别的演出。”尽管时隔三年,但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中心部长鲁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如在昨日,“在前期,音乐会曲目确认为贝多芬青年时期的四重奏作品。但疫情中合练属于聚集,音乐家们只能居家排练自己的部分,录制之前再集中现场合乐。表演的地点也不在常规舞台,而是在剧院内的艺术家沙龙,那里环境典雅又不失生机。可是,仅全屋地毯一项就给声场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让表演声学环境更能符合室内乐的聆赏习惯,录音团队设计了一整套方案,其中包括结合、调整房间内的陈设布局,临时在地毯上铺装木地板等,最终巧妙、专业地实现了预期效果。”
声音的现场感有了,如何让疫情阴霾下的网友切实感受到音乐疏解人心的力量?鲁黎介绍说,“剧院将社会焦点与受众心理融入内容策划中,迅速邀请到‘爱乐人’白岩松作为讲述人,旁征博引间,引导大家感受到音乐中昂扬着的春天的生机。录制时,导演团队已经提前完成对总谱的详细镜头划分与各环节串联设计,与灯光团队克服了舞台灯到影视灯的跨领域磨合,力图通过镜头语汇配合、助力音乐性格与情绪发展。”
首场线上演出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认可。播出当晚,网友们纷纷留言“明明隔着屏幕,怎么感觉像置身音乐厅一样。”“效果真的太棒了”。
认知的变化
从“权宜之计”到建立线上演播生态体系
首演获得成功,如何长效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从宏观而言,我们对线上演出的认知,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鲁黎透露,“当初线下停摆时,‘临时搭班’做线上。但当线下演出恢复时,需要线下线上双轨并行。‘双演’的局面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线上演播变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
对艺术机构来说,一家机构兼容两种“业态”是巨大挑战。鲁黎表示,“如果说初创期‘只是权宜之计’,那么在新常态下,需要建立一套线上演播机制。在节目品质上,如何‘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在心态上,如何从‘认真完成一期节目’到搭建一个利于线上演播的生态体系,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鲁黎坦言,在线上演播初创期,确实曾有过“线上演出是否会影响线下演出”的担忧。但通过实践证明,“不仅不会影响,反而会促进”。经统计,官方微博“国家大剧院云赏乐”话题阅读量超4亿,一度成为疫情期间的热门话题。官方视频号与官方微信在播出预告、直播与播出回顾等环节交互引流联动,促进双方粉丝量和点击量均大幅增长。两年间,微信粉丝量净增长85万。各视频平台用户通过云演出,欣赏到了大剧院上演的精彩剧目。很多 “老铁”们留言,“没想到在偏远山区也能听到交响乐音乐会!”
“此类直抒胸臆的互动体验,坐在剧场里体会不到,是线上演播的独有魅力。所形成的话题场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也是线下演出不能比拟的。”鲁黎认为,“线上演出的开展,是通过‘大众’平台推广‘小众’高雅艺术的实践。近三年来,累积点击超44亿,这个数据在线下是不曾有过的。也正基于此,我们得以向最广大受众推广宣传高雅艺术,通过‘随手可及’的艺术滴灌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让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得美育,感受艺术之美。”
布局的变化
线上演出也开创“特别策划”
近三年来,尽管疫情有时反复,但每到周六的晚上,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都能准时与观众相见,陪伴大家走过“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季循环。
“如何将精彩的舞台艺术通过镜头呈现,并通过线上演播的方式输出,是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鲁黎介绍说,“从节目形态看,最初我们将线下演出‘线上化’,演出搬运的成分较多。之后,我们的线上演播也开创了‘特别策划’等专供线上观众的特别节目。从前期节目策划到拍摄策划,从演出组织到节目制作,线上特别节目不断拓展舞台表演艺术的展现形式,选择更优质、更适合通过影像艺术呈现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以‘1+1>2’的效果呈现在网友面前。”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紧跟新春、冬奥、建团百年、六一等重要节点策划系列节目,及时回应重要时间节点。此外,2022年还推出《春日随想——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两周年特别策划》、国家大剧院迎建院15周年线上“直播周”等。
与此同时,演播团队不再只拘泥于舞台上,而是走下舞台、走出剧院,从艺术展览到画家工作室,从正阳门到颐和园廊下,不断拓展剧院外延。国家大剧院突破线下时空限制,线上演出在节目创意上“玩”出了许多新花样——“8K+5G”直播、XR技术、虚拟全景声特效功能等前沿科技手段的落地应用,实现让音乐说“画”,让文物发“声”,让雕塑“复活”,让大师光辉再现,让网友直呼过瘾。演前导赏策划更是一期一样式,一部一换景,访谈、探秘、纪录、情景剧等独具匠心的线上高级定制,收获好评不断。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线上演播的节目制作,是融合了舞台表演艺术、电视艺术、网络传播等各领域的多门类、跨专业生产。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体量与质量,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刘江华
《北京青年报》2023年1月6日第A09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碗“广宁云吞”擦亮“中国厨师之乡”招牌 解海内外游子乡愁
- 外科医生手绘医学画作“出圈”
- 甘肃治“赌”行动给乡村“烟火气”装上“安全阀”
- 浙江乡村观察:乡村运营人才何处寻?
- “怀民亦未寝”老梗出新:多地官媒进场评说“高质量友情”
- “职”引未来 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提供4万余个岗位
- 有事好商量|工夫茶里的立法“真功夫”
- 有情怀也有内容 动漫剧场版火爆
- 读懂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挑战 专家建议:从四个维度创新推进低空经济发展
- 舞台上演多种艺术形式《红楼梦》 见证经典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 浙江窗帘“爆改”马面裙 折射出何种消费新趋势?
- 中国A股航运港口板块周一走强
- 中马企业合作对接会举行 马官员冀加深两国经贸合作
- 专项招聘+社保补贴 各地多举措稳岗拓岗促就业
-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普京宣布将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
- 浙江杭州出台《决定》: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
- 拧紧入河排污“阀门” 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提升长江万吨船舶航力 打通黄金水道发展瓶颈
- 丰富“电影+”文化产品 “京演1号厅·剧汇暑期欢乐季”开启
- 热门推荐
-
-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下半年通胀可控 维持利率不变
- AI大战人类作曲家,谁才是真正的音乐之神?
- 守护血透患者“生命线” 专家强调:要注意控制水和钾的摄入量
- 全国首次!我国开展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同时跨线施工
- 山东华丰煤矿事故发现1名被困人员 已无生命体征
- 黑龙江:2024年春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破亿创历史新高
- 游客打架致文物损毁怎么办?律师:或需承担刑责
- 春节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5%
- 新疆各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累计突破3000万人次
- 广西首次发现大面积珍稀濒危植物贵州山核桃群落
- 内蒙古小县城文保主任与“土坷垃”相守的平凡十年
- “全国网络普法行黑龙江站”活动在哈尔滨启动
- 津冀五家法院共签协议 促进环渤海港口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俄媒:俄空天军对乌军外国教官驻地实施打击
- 匈牙利:瑞典加入北约获批前需解决诸多问题
- “中老泰马”全铁快速直达货运列车成都首发
- 超160部中外影片在浙江横店“上链接”
- 加拿大取消对来自中国航空旅客的新冠病毒检测要求
- “潭美”残涡叠加冷空气 三亚9小时最大降雨量416.5毫米
- 《三餐四季》创新演绎美食综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