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有了新“活”法 引领“最潮中国范儿”
央视网消息:新的一年,各种新潮流、新风尚扑面而来。其中,最古老、最时尚的就要数甲骨文了。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如今甲骨文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引领了一波“最潮中国范儿”。
先来看一组网友用甲骨文做成的动态表情包,您来猜猜这些是什么意思?这分别是下雪、下雨和下冰雹。而雪、雨、雹这三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分别是这样的……是不是特别形象?
甲骨文到底有多火?我们利用全网搜索引擎大数据,对它的搜索趋势进行大数据跟踪。
甲骨文:文化遗产搜索量第一
哪些“文化遗产”最引人关注?我们将这个问题交给搜索引擎大数据。
大数据发现,甲骨文成了文化遗产中的搜索量冠军。尤其是近半年来,“甲骨文”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快速增加,环比上涨了38%。
而“甲骨文”流量激增的背后,网友们对甲骨文的关注点也在变化。从过去最爱搜索“甲骨文距今多少年”“甲骨文记录了什么时期的文化生活”这样的入门级问题,逐渐变成了如何认识甲骨文这样的专业问题,也正因如此,“甲骨文汉字对照表”成为了甲骨文相关内容中,搜索热度的第一名。
甲骨文有了新“活”法
一片甲骨惊天下。来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而距离它首次被发现,也已经过去了123年。古老的文字、难懂的“天书”,究竟是如何赢得了一众网友的喜爱?
嘻哈歌曲、动画片、互动装置展出……如今的甲骨文,已经不单单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文字,而是出现在了各类文化产品和创新应用之中,拉近了观众和甲骨文之间的距离。
甲骨文表情包,就是其中最热门的一种创意产品。
古老的甲骨文,搭配上多样的色彩和变化的图形,再结合时尚的网络用语,摇身一变就成了社交网络表情包。而这个系列也成了斗图爱好者的新宠,目前,累计被发送了930多万次。
表情包只是陈楠团队甲骨文作品的一小部分,印章、项链、贺卡,各种文创产品中也都能看到甲骨文的身影。
为了让甲骨文能够作为一种“活”的文字被使用,他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设计了一套甲骨文字库。
如今,甲骨文不仅仅是用于书写和交流的文字符号,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超级IP,不少相关的文旅项目接踵而来。北京一家设计院正在以殷墟甲骨为主题,打造一座线上文旅小镇。
而要快速进入这个甲骨主题虚拟世界,只需要这枚小小的潮玩。
进入虚拟世界,就可以远程畅游殷墟博物馆等场景,而这些虚拟人也能24小时在岗,为用户解答专业的甲骨文知识。
甲骨文:历久弥新的文明密码
甲骨文在今天依然能够广受推崇,正是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重量。16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穿越时空在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殷商世界?它的出现,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意味着什么?
在甲骨文学者黄天树的家中,记者看到一片特殊的甲骨材料,生动地记录了商王在外出狩猎时,一场“人仰马翻”的车祸。
记者看到,这片甲骨的背面还记录了一场特殊天气。意思是,东边出现了乌云,一场暴雨后北边出现了彩虹。
多个事件记录在同一片甲骨上,展现着古人生活的不同横截面,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日记本或者“朋友圈”。
一脉相承的文字,不仅记录了商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将历史的传承写得清清楚楚。
这片甲骨上记录的王的名字,与《史记》中商代帝王名号能够大致吻合,这证明了《史记》内容基本真实,从而将中国可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一千年。
而对全世界而言,甲骨文更是为全人类提供了一大批最早的自然现象观测记录。
这是3500多年前的一场月食,在当时,古人就已经在用“月食”这个词来称呼这种天文现象。
这是人类最早记录的一次流星雨,“星率西”,意思是一大片星星都往西快速移动。
这些观测记录,对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当甲骨文遇上新科技
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仍未破解,还有很多谜题等待揭开。面对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记者看到一些代码正在代替人力,对甲骨文拓片进行整理工作。
这个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做的,就是要将重复的拓片找出来,拼凑成更完整的版本。研究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这四张拓片,其实都是从同一片甲骨上拓印下来的,虽然各有残缺,但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它们是一样的。然而像这两组重复的拓片,用肉眼几乎无法看出相似。
为了人工智能更精准,就需要将拓片分解成小方块进行局部比对,并让计算机模拟出各种模糊、缺损的图像效果,让人工智能学会排除干扰因素。
现在,用人工智能去将一张拓片与另外18万张拓片逐一进行比对,只需要3—5分钟。而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中,却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浩瀚工程。
首都师范大学莫伯峰教授告诉记者,利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识别重复拓片,还能将碎裂的拓片进行智能拼合。
目前,已有上百组甲骨材料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拼合,许多历史片段得以重见天日。
眼下,甲骨文智能识别、甲骨文辞例的机器检索、甲骨文在线数据库等不少新技术已经进入应用阶段,正在推动解决甲骨文研究中的各类难题。下一步,人工智能还将在甲骨文文字的破译方面展开更多探索。
因为刻骨 所以铭心
新创意、新技术,让甲骨文焕发出勃勃生机,引领了独特的“中国范儿”。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厚重的中华文明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还能不断提速,一页页揭开埋藏地下数千年的灿烂文明长卷。神州大地,山河壮丽,一片欣欣向荣;泱泱中华,一山一水一片天;锦绣河山,一笔一画一世界。(央视网)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五一”非遗展馆热度趋高 “老手艺”与“新舞台”共融
-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功举办
- 太阳上首现“极光秀”
- 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取得丰硕成果
- 防止个人隐私被泄露 儿童智能手表怎么使用才安全?
- 60元换来获奖证书 记者调查“水赛”等山寨赛事乱象
- 南宁一高龄产妇突发羊水栓塞 30余名医护奋战27小时击退“死神”
- 天津联合6个国家历时3年完成制定一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 外媒:特朗普团队人员推开国家公墓人员 美国陆军罕见表态
- (新春走基层)从贺年小吃寻找老广味道:闻到煎堆的香味 岭南人的年就近了
- 俄军两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在日本海中立水域上空巡航
- 提升12条重点产业链 江西发布“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
- 智能肿瘤学知识库在重庆发布
- 风口上的人工智能,开始卖力地推大比拼
- 北京石景山将建设数字人民币科幻应用场景 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 墨西哥要求将厄瓜多尔“踢出”联合国!厄总统:“我不后悔”
- 浙江第100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这一天准备7年
- 专访电影《三大队》导演戴墨:唯真不破,情方动人
- 2024年清明节假期 28.2万人次经上海口岸出入境
- 马来西亚鲜食“猫山王”端上中国西部中秋餐桌
- 热门推荐
-
- 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完成管道敷设
- 海南洋浦港完成海南自贸港“二线口岸”通关全流程演练
- 南航在西安机场开通“国际通程航班”业务
-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 德国迪特福特举行2023年“中国狂欢节”
- 外媒:参考中国经验应对南非能源危机
- 山东政企向“绿”发力 多举措实现节能降碳
- 清凉喷雾别直接喷于皮肤表面
- 上海发布今年首个台风蓝色预警 新台风“卡努”趋向华东沿海
- 全国首部退役军人题材话剧《兵心》在广州上演
- “苏拉”路径南调?专家回应未来走向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 最新健康研究称,缺少亲友探访或与更高死亡风险相关
- “China Travel”持续火爆 “银发游”“亲子游”成为新热潮
- 以“花”为节 江西广丰“小绣球”开出“大产业”
- 有聊|韩东君:别管那些“热闹”,演员要有生活
- 多地上线“多车联动掉头” 新型通道 车辆应该怎么走?
- 北京将实施第三批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
- 第三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将在济南举办 中华手造集中“亮相”
- 内蒙古餐饮人“复刻”元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 同根同源促进两岸影视互通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