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激活传统“潮”文化:线上“开花”,线下“结果”
图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资料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12月24日电(记者 冯志军 丁思)30年之后,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数字敦煌”理念,正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以及各类互联网平台,让长期“待在深闺”的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经过数字化呈现和演绎的传统文化渐别晦涩难懂,并在与越来越多年轻人互动中,激活各种“潮”基因。
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带你领略“动”起来的敦煌壁画;“敦煌文创”数字藏品,持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莫高窟“飞天”专题游览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近年来,各类数字化加持的“亲近敦煌”形式,使得昔日晦涩难懂的“高冷文化”,渐变生产生活中的“共情体验”。
不久前,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推荐的“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这是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上文化交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五大领域200余项案例中获选的12项案例之一。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介绍说,目前,该院已经完成莫高窟280多个洞窟的采集,有些正在后期制作、拼接中。预计2025年前,要对莫高窟中有壁画的492个洞窟全部采集完毕。
“数字敦煌”三十载打磨文化“共享平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就开始了“数字敦煌”的实践探索。
“文物的退化是不可逆转的,哪怕保护得再好。只有为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才能实现永久流传、永续利用。”现年84岁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拿出一百年前的莫高窟老相片与现在对比,发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它还在“变”,多年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坏”。
让莫高窟文物“容颜永驻”的“灵感”,始于樊锦诗第一次接触电脑,了解到“经过电脑数字化的东西都能得到永久保存”。尽管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效果,尚不尽如人意,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的计划已提上议程。
历经30多年的发展,敦煌研究院目前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成为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累计访问量超过1680万次。2020年,“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线,超过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累计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有效推动了敦煌文化的活化利用,释放了文化的深沉力量。
12月上旬,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海内外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出“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共创平台。
“数字敦煌”注重线上“开花”,更重线下“结果”
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到心向往之的“沉浸式体验”。在注重通过线上“讲述敦煌故事”的同时,敦煌研究院亦在不断探索线下更具互动性的参观体验之旅和文物保护研究新径。
“数字敦煌”成功上线,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即能一览无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亲眼去看到敦煌壁画的震撼,我们现在也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去感受和认识里面的那些魅力。”一位新浪微博网友近日表示,通过网络直面这一国家的千年瑰宝,当看到数字技术遇上敦煌壁画好震撼。
苏伯民向记者介绍说,“数字敦煌”技术的成熟以后,不仅能够原真性把文物色彩、图像等信息记录下来,还能够支持考古研究,数字考古可根据不同时代的内容比较,不同时代的各种壁画的绘画元素等进行比较研究。那么,将来有可能采用一些人工智能的方式,对这些数字图像进行解析、分析。
在线下,用于游客“参观预习”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亦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苏伯民解释说,一期工程建成后,每日6000名预约参观游客可以先观看数字电影了解文物价值,再进入实体洞窟参观。这一新型参观模式,让游客获得了良好的深度游体验。十年来,“敦煌游”越来越火热,来到莫高窟的游客逐年增加。除了6000名预约参观游客外,最多1.2万名应急参观游客会在同日进入莫高窟。应急参观时,游客难以全面了解莫高窟、体验感不佳,也是一种遗憾。
“希望利用现在最新的一些技术,结合古老的敦煌文化能做出一种沉浸式、场景化,且对游客一个关于敦煌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包括它的一些故事。”苏伯民说,二期的功能和一期类似,但展示方式不一样,电影的呈现方式会发生很大的一个变化。
苏伯民表示,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鉴共融的结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构建起“数字敦煌”这一集成化的大型石窟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和互联网综合敦煌文化服务平台,就是向世界展示古代文明互联互通的结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灿烂文明之光。(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学习“淄博出圈” 最该“出圈”的是治理内核
- 浙江非遗传习院(筹)暨非遗创意产业学院成立
- 广西内河港口首次迎来中欧班列 开辟进口钾肥新物流通道
- 重庆将系统构建制造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 第六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举行
- 今年上半年广东东莞市进出口同比增长3.4%
- “世界文学之都”春日好戏连台:小剧场里有“诗与远方”
- 国内首个光量子算力云平台上线
- 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 未造成人员死亡
- 前五个月南昌空港口岸国际货邮吞吐量增长逾五成
- 北京茶业交易中心上线 为首都唯一持牌茶业类金融交易平台
- 许魏洲:记住白民和,忘记许魏洲
- 外媒:李显龙卸任新加坡总理后,将担任国务资政
- 丹麦首都一17世纪证券交易所起火 标志性尖顶已倒塌
- 助推火锅品牌建设 重庆合川启动相关征集活动
- 外媒:基辅上空传出爆炸声,当地电网系统受损
- 晋津文旅互动:“表里山河”向“九河下梢”发出邀约
- 受台湾地震影响的赣闽铁路陆续恢复运输秩序
- “人民调解上列车”让纠纷不下车
- 中消协点名黄金销售店铺关门跑路
- 热门推荐
-
- 江西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长了蜘蛛痣就是患肝癌?
- 侨乡石狮:宋元海丝宴 敢为天下“鲜”
- 一两百元买仿真茅台?多个商家公然叫卖,承诺还能开发票
- 美国楼市:“雪球已从山坡上滚落一年”
- 马斯克能否顺利告别“小蓝鸟”?律师:推特更名恐惹官司
- 全球千余名嘉宾齐聚交通高峰论坛 探讨互联互通与绿色低碳
- 在异国看病是一种什么体验?
- 商务部: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 用歌声唱响家乡美 “80后”草原歌手铁文太新歌发布
- 郑州海关举办进出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
- 公共场所直播拍短视频边界在哪?
- 俄美在土耳其交换来自7国的26名被囚人员
- 外媒:以军轰炸加沙地带北部一房屋,致25人死亡
- “带押过户”常态化重在协同
- 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开幕 千余企业来滇觅新机
- 港澳和内地佛教界人士在沪共话人间佛教
- 《辞海》网络版升级发布 将接入华为鸿蒙生态
- 全球逾3000件工业设计创新成果精品汇聚雄安
- 农业农村部:企业从哪里采购大豆完全是自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