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推动中老文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老两国山同脉、水同源,自古以来亲仁善邻。从南宁“六七”学校到中老友谊公路,无不讲述着两国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友好历史。近年来,中老两国积极推进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中老友谊不断迈上新台阶,通过越来越紧密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文明互鉴、加深相互了解。
图书互译让文化交流更深入
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两国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中老两国在图书互译出版领域的合作日渐加强。据介绍,自2017年起,中方在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连续举办“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中国图书受到老挝读者欢迎和好评。2012年,云南新知集团在老挝万象开设华文书局,是老挝最大的华文书店,经营3万余种中国图书,涵盖文艺、社科、少儿、生活、科技、外文等6个大类,为老挝民众购买和阅读中国图书提供了便利。
2021年4月,中老双方以交换文本的方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闻文化旅游部关于中老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老双方约定在未来5年内,共同翻译出版50种两国经典著作,为两国读者和人民奉献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近日,作为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的首批成果,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凯山·丰威汉主席的生平和革命事业》《两姐妹》《昆布罗王》三本老挝经典著作已完成编译工作,标志着中老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三部作品是首次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通过这三部作品,可以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老挝的历史和文学,对两国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项目翻译团队负责人、老挝语翻译专家陆蕴联教授说:“这三本书的翻译难度都比较大,例如《昆布罗王》涉及大量的老挝古代神话传说与朝代故事,长篇小说《两姐妹》里也包括很多史实需要考证。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加上老挝朋友的帮助,这三本书最终才能顺利翻译完成。相信它们对中国读者了解老挝的历史、文学和社会都会有很大帮助。”
青年互动让文化交流更生动
张志和的《渔歌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装扮一新的老挝国立大学礼堂中,来自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的34名学生登台诵读着一篇篇经典中文诗词。他们神态认真、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于这些中文名篇的理解。这是老挝举办的首届“端午诗会”。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粽子品尝区、中国旅游宣传品领取区。大家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的粽子,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一边翻阅琳琅满目的旅游宣传品,欣赏中国的大美风光。“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中国端午节的起源,学习收获了很多。”老挝国立大学学生蓬提说。
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宋占表示,老挝“中文热”一直热度不减,中文教育已被老挝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相信本次诗会的成功举办,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知中国,激发他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竞争激烈的“汉语桥”比赛、已被不少中小学列入课程的中文教育、两国之间的多种青年交流互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从来不是交流的障碍,在不断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中,两国青年作为最活跃、最有生气、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凝聚着深厚的情谊。这些熟悉两国文化和语言的青年人,也将成为两国友谊的使者,为中老友谊再续华章。
让更多人共享文化成果
在老挝丰沙里省本岱县普桐村,一场中国电影正在露天播映。小朋友们席地而坐,村民们的掌声不时回荡在小山村的夜空。专程从其他村寨赶来的坎潘大叔深感不虚此行:“在山里能看上一场电影实在不容易。中国电影很精彩,这一趟来对了!”
为老挝民众带来欢声笑语的,是“露天电影院——中老优秀电影巡映”活动。该活动始于2017年,由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与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共同指导。巡映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不少生活在老挝山区的民众都是第一次看电影,通过“露天电影院——中老优秀电影巡映”活动,他们得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亲近中国。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电影局局长坎袍·万纳冯表示,“这项活动已成为增进两国民心相通的品牌项目。巡映活动为老中两国人文交流搭建了平台,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创造了更多机会,深受老挝民众的欢迎。”
而去年12月正式通车的中老铁路更是架起了一道两国间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这条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更促进两国人民文化、生活交融相通,打造了联系更为紧密的朋友圈。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初,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850万人次。搭乘这条快车道,老挝琅勃拉邦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万荣美丽山水、万象众多名胜古迹,中国西双版纳“泼水节”、普洱原生态茶园,成为了各国游客旅游观光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摆摊铺、开餐厅、经营民宿,昆明至万象朝夕可达的“双城生活”已成为可能。
2019年4月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签署以来,中老双方凝心聚力,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未来双方将持续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青年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民心相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09日 第 07 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聚焦新时代的工美教育 “首届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大会”举办
- 如何识破大语言模型“幻觉”回答?国际最新研发出“以毒攻毒”检测方法
-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攻克首段硬岩地层
- 黑龙江省九成农作物已收完 收获面积超2亿亩
- 当古老文明遇到前沿科技
- 沪“两证合一”试点一年 近34万辆进口机动车享红利
- 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论坛)
- 大庆油田2013年至今捕集二氧化碳超120万吨
- (两会声音)张连起: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不是“另起炉灶”
- 中老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
-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海南:力争今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
-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山河,中欧班列架起开放新通道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广东中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 高科技赋能“长三角农业硅谷” 生态资源成富民产业
- 1月份资金面存多个扰动因素 春节前降准预期升温
- 越剧现代戏《钱塘里》不断升级 杭州驻场演出“爆满”
- 阮芳:跨国企业在中国看到高端市场的增长
- 长春秸博会展示秸秆如何蜕变成“产业黄金”
-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曙光》项目在京启动
- 画家罗江:用水墨渲染云南大地上的“红土感觉”
- 热门推荐
-
- 人文纪录片《牧人》赏析活动在京举行
- 布基纳法索西北部发生袭击事件致33人死亡
- 在沪外籍女性分享创业经 “她力量”推动城市多元融合
- “兔圆圆”跃新春!2023年总台春晚标识和吉祥物官宣
- 手炉:故宫里的古代“暖宝宝”
- 警方通报出租车撞入骑手队伍:系疲劳驾驶 5名伤者已出院
- 12306推出“学生预约购票服务”功能
- 300余位车芯屏领域专家代表合肥共话产业融合发展
- 以色列否认同意从“费城走廊”撤军
- MediaTek发布天玑9300旗舰5G生成式AI移动芯片
- 京城中考生迎“烤”验 试卷体现北京元素、关注素养达成
- 中方呼吁尊重和保障各国在红海水域的航行自由
- 美媒:美国警告伊朗不要再次对以色列发动袭击
- 牙膏能治病?明示暗示都不行
- 一些国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 海内外青年共论“中华诗教”:创新传承善作善成
- 山东理工大学通报“教师曹某有关问题”:开除党籍 解除聘用合同
- IPO节奏将迎阶段性收紧 专家称有利于促进市场供需平衡
- 重庆垫江暴雨致1人死亡3人失联
- 统计显示今年上海会展业复苏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