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
对话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师团队——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解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核心阅读
以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为原型开发的“马踏飞燕”系列文创产品,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文创产品背后有一支年轻的设计师团队。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关注年轻人审美趣味,精心做好品控环节,是文创设计团队的工作常态。
绿茸茸的马儿咧嘴大笑,形象憨态可掬;马蹄下的“飞燕”则呆萌可爱,酷似表情包——很难想象,这款毛绒玩偶的原型竟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铜奔马。今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了以镇馆之宝铜奔马为原型的“马踏飞燕”系列文创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欢迎,成为该馆开发的1000多件文创产品中的销量冠军。
“马踏飞燕”系列文创产品何以热销?有哪些开发“密码”?记者就此采访了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师团队。
融入文化元素
铜奔马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奔跑如飞的侧身形象广为人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而从正面看,马头往左倾、嘴呈嘶鸣状,以这一形象开发的文创产品并不多见。
“博物馆从2015年开始推出文创产品,铜奔马就是首选文物之一,产品有胶带、书签、钥匙扣、耳环等。”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说,博物馆于2020年推出IP“神马来了”,但铜奔马的形象一直比较板正、严肃。
设计师王伟反复修改方案,打磨半年多,确定了一款新的玩偶形象:从跑姿到站姿,从侧身到正面,从严肃到呆萌。“年轻人喜欢轻松、可爱的萌宠形象,我在设计之初,就有意添加了幽默元素。比如,铜奔马弯折的后腿仿佛在跳舞,‘飞燕’一本正经像是在生气,二者的互动更加有趣。”王伟说。
“基于萌、潮等审美趋向创作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马踏飞燕’玩偶正是切中了这个点。”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沈明杰说。
“第一眼,这是什么?第二眼,好可爱,赶紧入手!”在甘肃省博文创中心社交媒体账号下,许多网友被玩偶逗笑并点赞,账号粉丝数也从不到100人增长至8万多人。
崔又心曾与团队分析,除去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和设计因素之外,新颖有趣的外观更容易激起年轻人的分享欲,兼具社交属性。
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文创中心编排“铜奔马”说唱单曲、舞蹈,积极与网友互动,并进一步开发出微缩挂件等产品。6月27日,上线两周后,“马踏飞燕”玩偶一天销售额近70万元,创下该馆日销售纪录,截至目前已经卖出近8万件,销售额近800万元。
寻找创意灵感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现有工作人员近40人,其中设计师团队15人,90后占80%。“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王伟说。
2015年至今,甘肃省博物馆已推出1000多件文创产品。1000多个创意的背后,是设计人员对馆藏文物的细心探察和深入理解。
崔又心说,文创产品从一个点子到最终成品,平均需要3到6个月。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灵光一闪、稍纵即逝。因此,“团队每个人都可以提建议、说感受,力争制作出最满意的产品。”设计师在开发文创产品时,既要实地观摩体验,也会看书、查资料或者看电视剧、纪录片来寻找灵感,有时,同一件文物要听七八名讲解员反复讲解。
“从产品角度看,一切皆可文创,无非是载体的区别。从文物角度看,要考虑恰当的呈现方式。”谈及创意来源,崔又心表示,有时是设计师提出想法,大家进行头脑风暴,有时是项目制,一个任务分配给2到3名设计师同时创作,择优确定最终呈现方式。
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产品经理也会介入。面对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她说,即使到了试产环节,发现问题仍会与设计师沟通,直到完善。
拓展文物生命力
“马踏飞燕”玩偶热销,设计师们高兴之余,又静下心来思考。
崔又心说,文创产品让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走向大众,一方面大众通过产品进一步了解文物,另一方面也会向博物馆反馈,甚至希望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这正是我们期待的,通过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拓展文物的生命力。”
为此,博物馆更要严格把关文创产品质量。“哪个产品能火,在上市销售之前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只能小批量生产。但是,许多工厂不接这种数量少却品质要求高的小单。”王红坦言,此前推出的一款首饰产品,设计出来后两年才面市,“我到外地考察了二三十家工厂,最终选定了广东一家企业,在厂里住了1个多月,既要把设计师的想法传达给工人,又要把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
“文物文创产品更要注重品控,做到品质与颜值并存。我们更注重铜奔马这个IP的生命力,而不是单独的一件产品。”崔又心说。如今,团队仍在积极开发新产品。
文创产品的“外皮”可以轻松有趣,但最终展示的是古色古香的“瓤儿”。“要用现代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明杰说,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对文物产生兴趣,继而才能走近文物本身,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表示,甘肃省博物馆将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设计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报记者 付 文)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30日 第10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95后小伙自带摩托艇洪水中救出百余人
- 津潍高铁济南联络线全线首座系杆拱桥顺利合龙
- 5月中国仓储指数为51.3% 行业整体运行平稳
- 江西南昌:“互联网+智慧护林” 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 A股走强,两市4400余股上涨
-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江西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 安徽问计寻智提升新能源汽车“国际范”
- 盐池湾人物群像:党河湿地“护鸟人”,想带孩子多认识候鸟品种
- 老人如何提高反应速度?专家提建议
- 安徽建立全覆盖安全生产督察体系
- 中外专家成都共话新能源促进高质量发展
- 9月29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本周五下降0.82个点
- 武广高铁高标运营提速湖南“融”湾进程
- 中国——东盟幼儿教师发展中心年会:把最前沿的科技应用于学前教育
-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至明年4月
- 浙江南浔古镇免费开放一周年 1213万名游客参观
- 上半年安徽各项存款增速长三角第一
- 外贸城市年度答卷:上海稳居进出口总值第一,深圳豪取出口31连冠
- 专注“AI+药物递送” 剂泰医药完成C轮融资
- 和评理|美西方将人权问题武器化令人不齿
- 热门推荐
-
- “中东欧风”吹甬城:透过“热情”看见中国更开放姿态
- 安徽歙县:加入过境免签“朋友圈” 古城旅游服务再升级
- 百余生肖设计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喜迎癸卯兔年
- 外国网红看海南|黑神话火了以后 老外跑来南湾猴岛寻猴王啦
- 力拓集团与进博局签订五年长约
- 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全线热滑完成
- 山东威海冲浪板“冲入”海外市场
- 当前呼吸道疾病呈现哪些流行趋势?传染性更强了吗?专家详解
- 三季度1.6亿人次出入境 外国人免签入境488.5万人次
- 粤东城际铁路桑浦山站完成桩基施工
- 2022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征集评选颁奖活动举办
- 雄安自贸试验区累计注册超1500家企业
- “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100本完整面世
- 黑土地农家书屋飘“书香”:吉林乡村筑起“文化粮仓”
- 第二届国际藤茶大会开幕
- 紫竹医药控销毓婷被罚,背后的市场有多大?
- 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打死一名巴勒斯坦人
- 国际人士:“北溪”事件是恐怖主义行为 应该彻查
- 北京、成都、重庆居中国国庆假期平台旅游热榜前列
- 青海冬虫夏草生态扩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