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展“常展常新”:从佛教艺术到壁画里的“人间万象”
2022年11月,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罗瑶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 王牧雨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29日电 (记者 丁思)“敦煌艺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宗教艺术上,还体现在东西方人们交流交往的多元性。”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罗瑶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说,举办敦煌石窟艺术展,更要将敦煌壁画中的“人间万象”提炼出来,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原其价值,立体化呈现给海内外观众。
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世界文化瑰宝,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不同民族与多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寺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
由通识展到专题展:呈现壁画里的人间百态
“敦煌艺术展览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早期国内一批年轻艺术家前来敦煌考察,对敦煌石窟壁画震撼不已,一边考察一边临摹、速写,返回后便开始办大小不一的展览。”罗瑶说,这是敦煌石窟艺术最早的展览雏形。
1948年,时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在南京首次举办大型敦煌艺术展,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希望借此让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敦煌莫高窟。1951年,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1955年,“敦煌展”第一次走向海外赴印度、缅甸,精选了大批壁画临摹复制品,随后还前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国等国家设展。
罗瑶说,早期的外展更侧重国家之间开展文化交流的意义,展品多为珍贵文献、壁画临摹复制品,有大幅的经变画、单体佛像菩萨、复制彩塑、洞窟照片等,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知晓敦煌故事。
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蓬勃复兴,敦煌研究院对外交流展览日渐增多,展览的主题、方式等都进行了创新。
“展览不能仅是通识展,还要有专题展览。”罗瑶说,1988年,该院探索进行大型专题性艺术展览,“中国西夏展”首次走进日本,包括西夏壁画、文献、莫高窟出土的西夏文佛经等,这是基于敦煌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土耳其、蒙古国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举办过敦煌艺术展。
未来,展览将更加侧重“敦煌壁画里的人间万象”,体现人文交流的多元性。罗瑶说,展览不再只呈现菩萨、伎乐天、飞天等宗教人物画像,而更加侧重挖掘敦煌壁画中中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百态,包括他们的服饰、妆容、家具、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生活等,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呈现,不是画家的凭空想象。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跨越时空的梳理和比较,体现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注重参与,拉近与观者距离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于1994年建成,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承担着典藏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导赏服务等职能。
“举办展览,并不是简单地把展品进行排列、再写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罗瑶说,每一次展览,从展品遴选、展览内容构建、文案设计、展览的艺术形式表达等都是基于敦煌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展览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二次解读和多元阐释,更是对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解读和延伸。
不同文化的双向沟通是敦煌展览的特征,对人类文化艺术交流互通的探索也是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的目标。
“通过找寻敦煌壁画里的多种图案,从人们的服饰穿着、建筑、交通、使用工具等多个生活场景来呈现,让海外观众看到,虽然我们身处不同国家,但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罗瑶说,频赴海外的敦煌艺术展,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民众间的距离,以文化为桥梁,实现民心相通。
为了更好呈现壁画中的形态,还要依靠科技要将这种“烟火气”立体还原出来。
“我们正在探索使用裸眼3D技术,实现展览的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罗瑶透露,目前,AR技术已成熟运用于线上展览中,目前已实现4个复制洞窟的VR虚拟导览;未来将探索实现裸眼3D技术,可以实现陈展内容在狭小空间呈现无限大,游客不需要佩戴眼镜,只需要手指动一动,就可以放大、缩小,或者挥手划掉,满足沉浸式观展体验。
从展陈到公益教育推广:线上线下讲述中国故事
复制洞窟、3D打印壁画中的模型、数字化高保真复制壁画精品……如今的敦煌文化艺术展“常展常新”,将其与当代观念和技术相结合,让观众在近距离欣赏宏状瑰丽的敦煌艺术之美,还拥有多元感知于一体的丰富体验,知其形也晓其意。
其间,敦煌研究院还将海外优秀展览引进中国巡展,或是和海外文博机构合作办展,展现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史实。该院还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举行的“觉色敦煌——敦煌文化艺术线上展”正在台湾高校进行公益展出。
截至2021年,由陈列中心策展的展览已经3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的奖项。同时形成了“敦煌艺术大展”“觉色敦煌”等极具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展览品牌,全面展示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多元价值。
罗瑶说,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还以“展览+讲座+公益教育推广”的创新模式,先后开展《莫高窟人与莫高精神》《有一种精神,因敦煌而生——传承和弘扬“莫高精神”》等多场讲座,为全国各地公众深度解读敦煌文化、生动解析“莫高精神”。研发配套的《“莫高精神”——1650知多少》《九色鹿的故事》《古建新生——覆斗顶模型制作》等公益教育推广课程和活动,得到观众好评。(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助民企 “建”行动丨“加”出信心 “减”出活力 助推民企“串珠成链”
- 新疆兵团基层“共享菜园”助力“休闲游”
- 前十月广州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逾八成
- 新中友好协会主席:鼓励年轻一代交流,为两国关系播下友谊种子丨世界观
- 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启动
- 美称空袭叙境内“伊斯兰国”营地,打死35名武装分子
- 2023年美国工程机械展在拉斯维加斯开幕
- 普京向杰出人士授勋 百岁老兵:我曾申请去俄乌前线
- 今年北京电动自行车事故量增长12%
- 瑞丽江畔歌声悠扬 中缅歌手联袂唱响“胞波”情
- 探访江西上饶汽车试验场:“超级车道”创新引领智能交通
- 日韩重启穿梭外交,韩市民将举行“谴责岸田访问”集会
- 国家发改委: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
- 90后“新农人”变身农田管家
- 中考试卷出现彩礼题算不算“超标命题”
-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水质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
- 春节假期云南勐腊6口岸通道6.7万余人次出入境
- 208元年卡年内目标6亿元 呷哺凭什么让用户付费
- 传承“乒乓外交”精神 增进友好合作
- 广州评选出首批“星级”商品交易市场
- 热门推荐
-
- 深圳“安心驿站”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 一些企业单方调岗降薪逼迫员工主动离职
- 新疆“和田夜市”何以 “花式出圈”?
- 浙江兰溪:城与乡“双向奔赴”
- @骑车人 这种电动车“御寒神器”隐患多 很多人都在用
- 日本“黑金”丑闻涉案金额超17亿日元!首相岸田文雄道歉
- “活血化瘀”真的能治愈心脑血管病吗?
- 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将举办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
- 忆峥嵘岁月谱英雄赞歌 电影《关索岭》亮相第十三届北影节
- 财政部:继续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依法依规认真组织开展预算公开
- 非遗“活化”成热门话题 这群“90后”年轻人让非遗走进生活
- 深圳世界之窗开园30年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
- 文化中国行丨探寻绵延千年的生态智慧
- 漫评|霍尔果斯口岸:助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中国禄丰龙IP《神秘恐龙谷》发布 将解锁“恐龙之乡”密码
- 白露节气 当心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
- 【法问】离职不予发放业务提成 这样的公司规定有效吗
- 中国贸促会:9月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8.6%
- COP29观察|竹林碳汇赋能绿色价值链 探索低碳经济的新路径
- “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曼谷巡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