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博物馆 展现源远流长的印刷文化
从书籍报刊到纸钞票据,印刷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展陈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看到各种印刷工艺的成果,感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传承古人智慧
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印出东方——印刷术的根在中国”“印行天下——印刷术与文明互鉴”“印机宝藏——中外印刷机械设备展”3个常设展览。“印出东方”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文字和造纸术是印刷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考古研究表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国文字由萌芽走向成形的时期。东汉蔡伦发明工艺完整的造纸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成为文字的极佳载体。馆中展示了书画家启功捐赠的一件唐人写经残卷,泛黄的宣纸上书写着优美而工整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清晰,体现了唐代精良的造纸技术和书法造诣。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是传统文化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术起源于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鼎盛,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式、字体、用纸、用墨和装帧形式等都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籍审美文化。北宋刻本《通典》、南宋嘉定刻本《西汉会要》、元代杭州刻本《宣和博古图录》、明清刻本诗集和文集……一本本珍贵古籍反映了宋代以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宋刻本《春秋经传》。
宋版书刻印精良、纸墨上乘且存世稀少,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之说。中国印刷博物馆所藏南宋晚期杭州精刻本《春秋经传》为海内孤本,是国宝级儒学典籍善本,弥足珍贵。
这本《春秋经传》开本宏大、版面疏朗,天头地脚宽阔。每半页8行,每行17字,字大如钱,与今天的初号字大小相似。板框左右双线,版心同向双鱼尾,白口,底部有刘文、詹周等14个刻工的名字。字体为楷体,雕刻刀法严谨,不失文字之美。如果不是每页版心底部有刻工的名字,几乎无法分辨是不同刻工的作品,体现了宋代登峰造极的雕版印刷技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另一座里程碑。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展柜中,一个长方形盒子里装着一组形如印章的小方块,这是仿照毕昇工艺复制的胶泥活字。胶泥活字是最早出现的活字,到了明清时期,活字材质更为多样,木、铜、泥、锡、铅等多种并用。
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大幅提高了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展厅里再现了转轮排字盘的使用场景:宽大的圆形转盘上,整齐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木活字,旁边的工人在转动木盘,寻找需要使用的活字。转轮排字盘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机械设备,将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木制转盘上。通过转动木盘,工人坐着就可以取出所需的字,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讲述发展故事
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西方,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印刷术又传到中国,推动中国印刷业发展。
清末美华书馆出版的《地理问答》,又新印刷所印制的1920年版《共产党宣言》,1934年胶版印刷的彩色月刊《美术生活》创刊号……在“印行天下”展厅,一件件展品反映了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后的影响以及中国民族印刷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成为民族印刷企业的杰出代表。展厅中央摆放着一台1929年制造的手扳式印刷机,乌黑的铁制机身朴实低调,但其上镶嵌的“国难后修整”铜铭牌彰显了它的特殊——它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见证了民族印刷企业在战火中的涅槃重生。
20世纪30年代初期,革命根据地印刷厂的建立拉开了红色印刷业发展的序幕。一台小巧轻便的木制印刷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仅有小手提箱大小,重量才30多公斤,拆卸装配都很方便,一头骡子就可以拉走。它是抗战期间为游击办报的需要而制造的,被称为“马背上的印刷机”。展厅里还展示了革命根据地印刷出版的报刊和书籍,这些红色文物讲述着老一辈印刷人在民族危亡关头艰苦奋斗、不懈抗争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印刷企业和红色印刷工厂共同组成新兴的中国印刷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推动汉字印刷技术发展,1974年8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作为“748”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主持研发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将汉字通过点阵和计算的方法进行压缩,让计算机可以识别汉字,解决了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出版结合的难题。从此,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
“748”工程开展的请示报告、王选的研究手稿、激光照排系统样机、使用原理性样机成功排出的首部样书……它们见证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诞生历程。馆中还展出了1987年5月22日的《经济日报》,这是激光照排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国报业的实例。在它旁边陈列着《经济日报》使用的最后一块铅版,二者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印刷业从铅火到光电的蜕变。
体验印刷文化
走进“印机宝藏”展厅,各式各样的印刷机械设备令人大开眼界。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世界现存唯一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1926年制造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这些机器中年代最早的是1865年,最晚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涵盖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全流程所需的设备。
研墨、刷墨、拓印、起纸,一幅幅精美的生肖图或节气图呈现在纸上;用木槌、水盆、纸帘、刮水板等工具,按照《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流程图亲手制造一张纸……在博物馆一楼的互动体验区,有趣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感受到传统印刷文化的魅力。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做好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推出“中华印刷之光专题展”“版化万象——馆藏木版年画展”等原创巡展,举办建党百年印刷出版专题展、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等专题展,为社会大众提供红色主题参观、党史学习课等服务,并开发了多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观众在博物馆可以体验古法造纸制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古诗词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年画、线装书装帧等,制作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礼品带回家。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开展“我在博物馆的一天”“印博进校园、课程进课堂”和送展进社区等活动,以多种形式让印刷文化飞入百姓家、植根中小学生心里。(本报记者 黄敬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22日 第07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双边掘进总进度超3000米
- 中新人物丨钟楚曦:不止明艳
- 韩国悬疑剧《那时,卞兴莲》亮相桂林艺术节 无声电影手法演绎悬案
- 广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
- 巴基斯坦一反恐警局发生火灾引发爆炸 数十人伤亡
- 英国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决策投票出现新迹象
- 海内外400余家企业齐聚山东寿光 深化种业科技创新合作
- 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广州亮相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天水!
- 完善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杭州成立妇女儿童医疗集团
- 西南地区东部江南等地有小到中雨 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
- 全国首次!我国开展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同时跨线施工
- 理性看待“CT检查增加患癌风险”
- 内蒙古冬季旅游推介会:冬天,到呼伦贝尔来看雪
- 深秋时节 这三个部位最易受伤害
- 前9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24%
- 时评:“隔夜臭肉”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处理
- 《自然》论文:重视干预工作改善中低收入国家贫穷儿童发育不良
- 照护在远方
- 俄外长警告:美国密谋在俄总统选举前动摇俄政局
- 热门推荐
-
- 希腊暴发绵羊痘疫情 政府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 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亮相巴黎时装周
- 《浙江儒学通史》丛书发布 首次以通史形式梳理浙江儒学
- 中国国家铁路局: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 综述:东盟峰会开幕在即 “经济”话题持续升温
- 黄河羊曲水电站首台机组转轮顺利吊装成功
- 超300万!安徽西递、宏村累计游客接待量创新高
- 盖茨基金会高管:中国农业创新令我印象深刻
- 14日华北黄淮仍有雾霾天气 未来一周冷空气降水趋于活跃
- 榆林镇北台为什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打卡中国”参访团一探究竟
- 2023年欧盟收到逾110万份庇护申请创近7年新高
- 让更多知识被看见:信息过载环境下算法的高效推荐实践
- 记者走近种粮主体,细算夏粮增收账——种粮挑上“金扁担”(夏收一线探访②)
- 考上事业编的41名考生为何被清退?
- 河南多地多举措织密食品全链条“安全网”
- 美国加州山火已致至少2人死亡 超1000栋建筑被毁
- 第五届茅盾新人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桐乡举行
- 审计署:去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和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10多件
- 吸引中国游客!韩政府推出方案,定下“200万”目标
- 粤预测“五一”假期首日高速公路将现车流高峰 约968万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