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考古与文物保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波束声呐图。 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文物考古大发现:填补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
可以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大集成:世界首创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2022年内顺利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一方面依赖的是上海的高端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首创的弧形梁打捞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些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泰国副总理普坦:泰国发展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
- 中国航发:未来20年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预计将交付1.9万台
- 数据要素白皮书:中国数据要素政策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
- 第十二届国际经方班在穗开幕
- 跟投网红“赚钱项目”,本金收不回
- 儿科就诊量激增,分级诊疗如何落实?专家详解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开阳:从“富磷之城”到“绿色磷都”
-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局良好 爱绿植绿护绿氛围更浓
- 山东港口烟台港打造爆款中非航线 “带货”非洲20余国
- 近千例“有记录死亡”再揭美国种族灭绝原罪
- 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福州拉开帷幕 培育戏剧新苗
- 话·龙|古建筑中的龙元素 除了吉祥的含义 还可卖萌
- 重庆发布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第二轮项目 推动国企民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 建设美丽乡村 2024年江西培训乡村建设工匠1.8万名
-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当选人民党副主席
- 中国开始办理2023年度个税汇算
- 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在广州举办
- 日本学者:日本不断向北约靠拢 走上危险道路
- 周杰伦亲自打假!律师解析演唱会黄牛票套路深
- 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起步成势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热门推荐
-
- 湖南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 高铁时代 谁还在坐大巴回家过年
- 纪念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举行
- 【奋斗者笔记】跟着“甲骨文团队”,探索唤醒千年文字的数智力量
- 中国驻南非大使出席中国首批援南电力设备交接仪式
- “蘇”从哪里来: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看8000—4000年前先民们的“多彩”生活
- 《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用世界遗产讲好中华文明传承故事
- 中华遗嘱库公布“十大旧改典型案例”
- 中国副财长:2024年中国财政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 无人机配送何以受欢迎
- 京城地安门“重现” 首条数字中轴文化探访线路全景式亮相
-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迎百岁华诞:贯中西文脉,承诗香百年
- 小设计撬动外贸大市场 “小而美”产品风靡广交会二期
- 外媒:专家称希腊青年是全球最肥胖群体之一
- 二十四节气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
- 菲仕兰发布2023半年报 专业营养品业务表现出色
- 2023年全球首席执行官展望报告:70%的受访中国企业家对发展保有信心
- 柬埔寨前10月向6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逾50万吨大米
- 楼市以价换量 企稳仍需耐心
- 山西公布大河口西周墓地发掘资料 1033号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