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笔记》悄然走红 寻踪参百年的神奇动植物
随着绿道骑行、登龙泉山观鸟、遥望雪山成为成都市民和游客的新玩法,大自然中一些新奇的动植物,也勾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好奇心。10月20日,一本描绘成都多样化自然生态的科普读物——《成都自然笔记》在成都人的“朋友圈”中悄然走红,有许多人从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也对生活在成都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一些平时没有留意的物种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成都自然笔记》科普读物的作者中,既有专精于动植物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种动植物爱好者协会的成员,甚至有很多平时喜欢做野外观察的中小学生。书中穿插着200多幅摄影和精美绘图,分为花、鸟、虫三大类,包括一些天牛、蚕、萤火虫、桂花、腊梅、青头潜鸭等,同时还有既专业又“接地气”的介绍。
该读物主编——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博物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说,该书的出版,主要得益于成都自然观察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成都人的热情参与,“书的创作来源,根植于成都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也离不开众多专家和普通市民构筑的自然观察活动体系。”
书籍作者 既有科研人员也有中小学生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野外遇见一种野生动物,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能拍下照片网上求助;到近郊露营或徒步时,看见一些稀奇古怪的动植物,总感觉好像在哪儿见过。这时,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荒漠”?于是,普及博物学知识,成了当下比较新鲜且迫切的事情。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此前提供的数据显示:成都现记录有4459种植物,占全省植物总数的40.86%;野生鸟类共53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2.7%;共记录有陆生野生动物7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昆虫的最新记录达6334种。
“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走到野外或乡村田园,对五谷和一些动植物都不认识,因此就会有疑问。”为《成都自然笔记》作序及担任总顾问的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副主席兼博物专委会主席刘乾坤说,该书是由一群喜欢自然的作者共同撰写,既有小学生,也有植物学家、鸟类专家,大家因共同的志趣爱好走在一起,在成都和周边的山区识花观鸟、倾听虫鸣,而它的读者,也没有划定范围,只要是爱好自然、对自然生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关注。
刘乾坤说,博物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美学,“广大的青少年需要提升美学素养,在内心深处,植下诗与远方的种子,让加入到博物领域的爱好者们的内心日渐丰盈,能以积极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生活。”他说,这种生活美学,从小处说,关乎日常生活的情趣、品味,从大处说,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爱和热爱。
书籍记录 既有自然生态也有城市变迁
在《成都自然笔记》中,出现了很多成都地标性的建筑以及比较常见的动植物,比如,浣花溪畔的野迎春、拐枣树街的拐枣树、望江楼公园的芙蓉花、人民公园的银杏树、三圣花乡的腊梅以及龙泉山上、青龙湖边观察到的鵟、白尾海雕等各类猛禽。这本书中,既有关于成都本土的美食和人文风采,也有一些记录和观察成都市区变迁和自然生态的文字。
其中动植物介绍分为花、鸟、虫三大类,花介绍了从公园、原野到深山里的花类植物28种,如野迎春、玉兰、桂花、芙蓉花、银杏、腊梅、酢浆草、鱼腥草、杜鹃花、珙桐、兰草等;鸟介绍了水禽、林禽、猛禽等23种,如青头潜鸭、夜鹭、黑水鸡、大红鹳、小鸊鷉、绿头鸭、燕子、红嘴相思鸟、杜鹃等;虫介绍了20种,包括常见物种与珍稀特种,如凤蝶、天蛾、黑带食蚜蝇、胡蜂、蚕、萤火虫、天牛、蝉等。该书历时两年筹备,是成都首本自然笔记书籍,由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博物专业委员会出品。
解读
为什么要创作《成都自然笔记》?
10月20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沈尤表示,该书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自然爱好者,“通过他们的细致观察与描写,能感受到各种生命在成都的生生不息,也能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对城市、对生活的热爱。”
沈尤说,自然笔记作为当事人观察自然、学习自然、记录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生态、文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对传播自然知识、展示自然之美和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当观鸟、赏花、寻虫、听风、看山、问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参与,其实也能证明自然爱好有了文化性。”他说。
沈尤还分享了一个故事:书中一位作者,记录了自己小学时养蚕的经历,后来他不仅对蚕的身体构造以及生活习性有了更多了解,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自己的养蚕感悟写了下来。“对于童年阶段来说,好比是一把钥匙,观察自然生态,贴近自然,走近动植物并了解它们,是很有好处的。”
书中不少昆虫、植物的介绍都有中英文标注,并注释了学名、分类等。对于这部分专业的介绍内容,沈尤说,他们对所有作者的记录统一整理后,交由编委会把关和审核,对一些不够完善或需要补充的内容,还会根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查证,并和作者商量、核对,“这本自然笔记,更多的是体现一种非专业性的自然观察视角,里面有文学也有论文等,内容经得起专业考证,体现的是一种轻松、益智的阅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宋潇杨涛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离婚当日再起事端 岳父一脚踹飞6万
- 吴谢宇案二审公开宣判: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 四川红原摄影师“追鹤”十一载:记录高原精灵族群壮大
- 你是什么样的人,从用手机的姿势上就看出来了
- 从广交会看广东外贸三种“势”
- 6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795 下调199个基点
- 六部门:到2027年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 【图解】13.5%左右目标明确!每年可节约社会物流总费用超1万亿元
- 中美师生汇聚浙江洞头 携手打造艺术装置共筑“海上花园”
- 高空跳伞、游艇出海 海南万宁新潮旅游度假方式成新宠
- 中央气象台:冷空气继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 2024福建旅游交易会福州开幕 推动“诗与远方”深度融合
-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宝慧制梁场首榀箱梁完成浇筑
-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建成 首批签约428.5万元
- 国家发改委:推动盘活存量资产 更好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 沙特驻伊朗马什哈德领事馆重新开放
- 俄外交部:对美方新一轮制裁不会“无动于衷”
- 海内外游客广西河池体验“非遗”盛宴壮族“蚂拐节”
- 外媒:“泰坦”号潜水器运营公司宣布暂停运营
- 县域文旅特写:浙江台州府城迎来今年第两千万名游客
- 热门推荐
-
-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受邀参加第16届济州海比奇艺术节
- 五台山天然“三宝”让人“醉”
- 中国爱乐新乐季首登国家大剧院 携中提琴家梅第扬解读“英伦之谜”
- 台湾师生话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 合理布局、有序监管 小摊经济火爆激发消费活力
- 刘祯:直播成为地方院团传播歌舞艺术的第二空间
- 银行卡90分钟被盗刷283次谁之过?法院这样判决
- 吉林省2024年均温创历史新高
- 影视作品“繁花”何以盛开
- 杭州“最美凉茶摊”46年如约出摊 首次迎来外国志愿者
- 张掖民乐:祁连山下28万亩小麦忙收割
- 甬舟铁路富翅门公铁两用大桥开工建设
- 韩国国会通过针对韩德洙的弹劾动议案
- 甘肃探索中医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 “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有教程?
- 11月14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19个点
- 员工离职前可以删除公司电脑资料吗?专家解读
- 美巴领导人白宫会晤 “反对政治暴力”成主题词
- 广湛高铁新年首次封锁施工完成
- 定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