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胡永芳: 在大历史里寻找“人”
【《中国新闻》报记者 刘军 见习记者 华卓玛 报道】“有点儿‘溢美之词’了,但我很喜欢这个评价。”知名导演、致公党党员胡永芳担任总导演的电影《穿越烽火》上映后被观众评价为“中国版《天堂电影院》”,她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回应道。
胡永芳现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文化历史事业部主任,执导过《重返联合国》《风雨圆明园》《1953:日本侨民归国纪实》《在影像里重逢》《永恒之轴》等一系列纪录片和电影,并在《察卡洛》《赤脚医生》《百年巨匠》(第一部)等影片中担任制片人。
在27年光影生涯中,对于宏大叙事何以打动观众,胡永芳的方式是:尽可能地呈现细节。同时,作为北京市及海淀区两级政协委员和致公党海淀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也将27年光影传播经验融入到参政议政工作中。
新片:关注“人的情感”
“因为纪录片本身就很小众,纪录电影可以说是小众里的小众,所以放映前我还挺担心中途会有人离开,但大家都认真看完了。”不久前,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武汉举办之际,纪录电影《穿越烽火》举办了武汉首映礼。
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能否接受在电影院里欣赏一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该片总导演胡永芳有些担心。不过,结果令她欣喜,观众不仅在观影过程中很认真,在映后互动环节也很踊跃。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观看后评价:“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也许今天看完,明天就不迷茫了。”
《穿越烽火》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一部对先锋电影人的致敬之作。以袁牧之、吴印咸、冼星海为代表的青年艺术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拍摄了第一部人民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因当时延安条件有限,电影胶片被送往苏联洗印,但遭遇苏联“卫国战争”,胶片下落成谜,外界普遍认为它在战火中遗失。《穿越烽火》以寻找电影胶片为主线,带观众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的最新文献史料让胡永芳充满期待,“也许有一天就真的找到了”。
这部历史题材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让年轻观众赞不绝口,原因在于胡永芳在制作中一直践行着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我喜欢‘中国版《天堂电影院》’这个评价,不是因为它抬高了电影,而是这部电影讲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我很欣慰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胡永芳说,“这部影片在讲人的故事、命运的起伏,也在讲人与时代的关系、时代与理想的关系。”
对“人”的关注,源于胡永芳的“文学青年”经历。1995年,她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分校(现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她始终记得老师一直强调“文学就是人学”。四年后,胡永芳毕业,这时高校毕业生已由“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在国家机关、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等众多选择中,胡永芳选择进入新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在这个全国最权威最大的纪录片生产基地,文学青年成了电影人。
“学文学的我对人的情感、经历和故事很感兴趣,纪录片能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对我很有吸引力”。胡永芳记得初次迈入新影大门时看到院子里有两排高大的白杨,办公楼的木窗上爬满了爬山虎,“可能也是学文学的原因吧,这些场景让我有了一种归属感”。
创作:“宏大”由一个个人物、细节、表情构成
2001年,胡永芳在新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代表作《联合国来电》,那年正是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0周年,胡永芳以亲历者讲述的方式追溯这段历史。
2013年,胡永芳担任《百年巨匠》第一部制片人,她提出要将人物理解透彻,向观众讲清楚“巨匠是如何练成的”。策划会上,胡永芳要求导演先把自己拍摄的人物“吃透”,“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重大选择的心理依据和行为依据是什么……不要一上来就告诉我你要表现什么,也不要讲怎样拍摄”。事后有导演开玩笑说,“制片人这是逼着咱们开心理诊所呢”。
这样的艺术追求也体现在她和央视综艺频道合作的《文艺名家讲故事》的系列纪录片中。其中关于著名画家冯远的一集播出后,冯远的女儿感叹,看完纪录片,她才真正理解了爸爸。
2020年,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由胡永芳担任总导演的系列纪录片《永恒之轴》播出,最后一集《龙脉新生》讲了两个故事:80岁的民间艺术家班秀兰走上从前仅为天子祭祀而开放的天桥为老百姓表演;“末代皇帝”溥仪像普通人一样买票进故宫。“通过人物对比,体现出中轴线在新中国成立后功能的变化——中轴线的主人从帝王将相变成芸芸众生。这就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层主题。”胡永芳说。
今年是胡永芳在新影的第27年。新影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承担着“国家影像历史纪录者和典藏者”的职责使命,是纪录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权威拍摄单位。宏大叙事如何打动观众,是纪录片领域长期探讨的话题。胡永芳说:“我理解的宏大是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细节甚至是一个个表情构成的,这些细节在一起,才能构成宏大。”
提案:注重“好感传播” 用世界元素讲中国故事
胡永芳将自己27年的“光影”传播经验融入参政议政工作中。比如这些年,她一直关注着中轴线申遗工作,此次专访结束后,她匆忙赶往有关“中轴线国际化传播经验”研讨会。
推进中轴线申遗是胡永芳作为致公党海淀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工作之一。在北京市政协,胡永芳连续五年提出关于中轴线的提案。2018年,她提出“尽快建立中轴线数字博物馆”。
胡永芳认为,“利用数字博物馆,第一可以宣传中轴线,第二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政府政策,另外,还可以在海外传播中促进大家对于中轴线的认知”。该提案被评为当年的北京政协优秀提案,部分建议已经被采纳和落实。
胡永芳也一直关注国际传播。2020年,她提出“加强中轴线国际传播”提案。
胡永芳认为,讲中国故事应注重“好感传播”,因为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影响着海外观众对中国人的看法。而无论是悲情故事还是喜剧,都应该帮助观众建立起对国家、族群的好感。
在专访中,胡永芳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国际传播的看法:中国元素并不等于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核心在于它的价值观。比如好莱坞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动画电影,都是用中国元素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讲述的是好莱坞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方式,将世界元素为我所用,用世界元素讲中国故事。”
(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应急管理部发布“五一”假期安全提示
- 湖北潜江虾稻产业综合年产值超750亿元 小龙虾“长出”一条全产业链
- 德国中国商会2024年度论坛在柏林举行:加强互利合作 促进共赢发展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今年再投资100亿元
- 肯尼亚一邪教组织据点内发现的遇难者遗体升至89具
- (国际观察)韩国国会选举投票启动 “朝小野大”能否破局?
- 浙江“研学潮”遇上乡村热 农文旅项目何以串珠成链?
- 《中国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
- 青春华章|外国友人爱上中国的N个理由
- 辽宁省下达34.5亿元资金支持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 金蛇献瑞,开卡有福—开启新年财富与惊喜之旅
- 医护级卫生巾并非医用级卫生巾 新版行业标准起草中
- 推动医药零售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济健康携手多家药企共创“价值药房”
- 波司登携手“水哥”王昱珩探秘溯源品质行,彰显国牌领先力量
- 青海:“在那遥远的地方”跨越沧桑 打造新IP撬动“河清海晏”
- 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于福建仙游逝世 享年75岁
- 纽约遭遇雷暴!美国世贸中心大楼被闪电击中瞬间画面曝光
- 重庆万州19条道路出现塌方 受阻道路已抢通3处
- 马面裙:从传统服装到国潮顶流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进入冰期输水期
- 热门推荐
-
- 汉字设计,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创新活力(国际论道)
- 广东:到2027年租赁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
- 中泰互免签证半月 昆明口岸涉泰入境旅客环比增长866%
- 有效保障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壮乡广西:唱响民族团结歌 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 安徽公安助企高质量发展出实招:主动上门 服务靠前
- 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 浙江桐庐名中医:医潜乡间50余载 善用中药治“杂症”
- 中缅边境云南澜沧破获特大运输毒品案 缴毒17公斤
- 新疆托克逊:“电管家”护航7.7万亩棉花丰收采摘
- 墨西哥东南部连续发生两次4.3级地震
- 探索“影视育人”新模式 天津57所学校开展电影进校园试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建设”学术论坛在东北大学召开
- 《花少4》频引争议 总导演李超:8年老IP要突破
- 广铁部分动车组列车今日停运
- 全过程“闭环”监督 江西宜春“回头看”推动民生实事“往前走”
- “龙舟经济”火热 展现传统文化创新消费活力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5.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共话“数智未来” 2024人工智能发展会议在西安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