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时开始偏爱茱萸
我的家乡没有茱萸,不过在上小学前我就读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熟悉了“茱萸”这两个字。后来知道它是一种了不起的植物,不仅能入药祛病、制酒养身,古人还把它作为祭祀、佩饰、避邪之物,和菊花并举风行于重阳节俗。
今又重阳,望着盛开的菊花,自然也想起茱萸,便在重阳诗词里追寻它的影子。发现唐之前,描写茱萸的诗很少,文献的记载却较早。早在《周礼·内则》中就有“三牲用樧”的记载。周代祭祀之制,是把牛羊猪“三牲”放在祭板上,将煎过的茱萸等八种美果放在祭盘中用于祭祀,可见那时人们就视茱萸为非凡之物了。说起茱萸的药用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吴晋本草》等著作中,已有记载和赞美之词。后来东汉“桓景带一家人于九月初九戴茱萸囊、登高山躲过灾难”的故事传开后,这一情节被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过,茱萸又被当作辟邪驱鬼魅的护身符,被称为“辟邪翁”,它和“长寿花”的菊,一花一果夺艳于重阳。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成犒赏全军的奖品,有诗曰:“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储光羲《登戏马台作》)。可见,茱萸在中国民俗中的地位与菊花相比并不逊色。既如此,茱萸在唐之前怎么没能像菊花那样灿烂于诗人的字里行间呢?
疑惑之时,就想起了翻阅余光中先生的文章《茱萸之谜》,见文中有云:“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渊源颇深,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我想,屈原曾在《离骚》吟唱“椒专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的诗句,把榝(茱萸)斥之为恶草,许是与之影响有关吧。而到了唐朝,被屈原斥之为恶草的茱萸陡然变成了芬芳之物。此时的诗人都喜欢用茱萸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境,一首首关于茱萸的好诗目不暇接。张说作《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中两首提到茱萸:“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杜甫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也三次提到茱萸。唐朝诗人中关于茱萸的诗句数不胜数,从诗中也能看出,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民间很普遍。用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四字盖之,恰如其分。宋代以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衰减,但从明代申时行《吴山登高》诗中的“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插茱萸花”,以及清代吴伟业的《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中的“秔稻将登农夫喜,茱萸遍插故人怜”的诗句来看,茱萸之风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地区依然盛行。
那么,古诗里说的“遍插茱萸”,是往哪里插呢?那遍插可不是什么地方都插,究竟在何处插?怎么插呢?这在唐诗里看得很清楚。朱放的“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权德舆的“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耿湋的“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插茱萸”等,由此可知唐朝插茱萸是插在头上的,是插在发际之间。发际间哪里呢?再看卢纶的“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簪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原来唐人是将茱萸插在发簪上的。白居易在《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中也说:“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清学者郑珍注:“谓盘鬟如环”,即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的环形髻。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春”、戴叔伦的“插鬓茱萸来未尽”、李白的“插鬓伤早白”等,都说明茱萸是插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的环形髻上的。
在唐之前,茱萸作为重阳节特有的辟邪饰品,更多的不是“插”在头上,而是臂缠或是身戴。众所周知,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里记载的一个传说,那个传说里的细节是将装着茱萸的彩色布囊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躲避灾祸。可见茱萸“插”在头上,是后来的事情,至于从何时起,无考,但见晋时周处的《风土记》中有语:“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综观古诗可见,“插茱萸”之风唐朝最盛。
茱萸主要分吴茱萸、山茱萸两种,风俗里的茱萸又究竟是哪种呢?这在古诗里同样能找到依据。早的有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宛转歌》:“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五代徐铉《茱萸诗》:“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等,这些诗句,均写出了茱萸气味芬芳的特点。吴茱萸果实成熟期散发明显的香气,正符合诗中描述,而山茱萸几乎是无味的。尤其是司空曙在《秋园》诗中的描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更说明茱萸果实分瓣、熟似花开的又一明显特点,这正像吴茱萸具有果瓣形状,而山茱萸却是单一核果。据诗所见,古人重阳节插的正是诗中所说的有芳香气味的吴茱萸。
沿着茱萸的诗韵节律,步步深入,就嗅到了茱萸的酒香。从宋朝苏舜钦的“欲言无上策,且复醉茱萸”里,可以感受痛饮茱萸酒的醉容;从唐朝白居易的“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里,可以分享重阳小酌茱萸酒听竹曲的那份惬意……最后,我的目光惊讶于唐朝张谔《九日宴》的诗句:“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原来古代的重阳节,是如此醉人的节日呀!
卢恩俊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情绪消费”悄然流行背后 年轻人积极寻求自我调适
- 泰老中国际公铁多式联运冷链班列运抵怀化
- 养元饮品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六个核桃背后的科技力量
- 限制记者、律师跟团游?律师:或涉嫌违法
- 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将在山西举办:传承面食文化 记录时代味道
- 专家倡导血脂管理不仅要“双达标”还要累积量达标
- 普京回应“卫星图像显示朝鲜军队出现在俄罗斯”说法
- 优酷《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开播,续写IP系列化佳作
- 第四届中印尼文化与翻译出版论坛在雅加达举办
- 福建永定:龙文化开启新学期第一课
- 普京突访这两地!“听取大家对局势发展的意见非常重要”
- 阿里地区推进文旅融合释放经济新活力
- 专家学者齐聚郑州 共话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 从家政服务员到中国作协会员 范雨素:筹备8年出版首部长篇
- 乐器产业奏响新疆喀什市乡村振兴“幸福曲”
- 民航局:2023年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有38个
- 法国童声合唱团海南听黎歌赏黎锦跳黎舞
- 孟买强降雨致严重内涝 影响逾200万人
-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不在于指数多少而在于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制度
- 南京“双节”假期8天接待游客超1618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春季出游哪里最好玩?重庆推出上百条定制旅游线路
- 北京进一步优化支付、医疗等方面的服务 为外籍人士提供便利
- 武汉地铁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 (新春走基层)一座湘中县城的全球吉他生意
- 从青铜器“宅兹中国”铭文,看“中国”的最早出处
- 广西创新优质资源供给助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区
- 载歌载舞迎丰收
- 跨境电商在山东“一路繁花” 开辟企业出海新航道
- 荷兰人质劫持事件四名人质全部获释 一名嫌犯被捕
- 青年工匠传承千年夹苎脱胎漆艺:留住历史的足迹
- 吴清:近期上市公司未出现“扎堆减持”和大量违规减持现象
- 市场监管总局:上半年我国广告业稳定增长
- 宁夏“港珠澳”旅游专列发车 开启清明踏青之旅
- 2024年服贸会将于9月12日至16日在京举办
- 周鸿祎谈人工智能:把大模型拉下“神坛”赋能百行千业
- 国家发改委:明年起逐步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
- 国际学生参访团走进山东沿黄城市 领略各地发展风貌
- 超六成球拍不合格 增塑剂危害不容小觑
- 海南打造“光储充”一体化低碳服务区 推动交通与新能源融合
- 赛义多夫:乌兹别克斯坦欢迎中国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