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价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秀内容。新时代要传承弘扬这些优秀内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精准对接人们文化需求,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广袤大地,构成中华文化资源宝藏。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构建传承保护法规体系,做好“藏”的工作,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传”的工作,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外溢和增值。否则,文化宝藏就只能束之高阁、深藏堂馆,仅止于少数人叹赏。
挖掘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寻找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要深挖文化资源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并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场景、氛围,以自然、生动、亲近的方式进行展陈,让人们从内心深处予以认同接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传统文化元素展示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立春、二月二这两个时间节点,用老百姓认可的话语体系、时尚的高科技展陈形式,较好地契合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欢乐祥和氛围的追求,深深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要用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生态观念,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厚德载物、舍生取义、爱国奉献等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能够为培育高素质的现代生产生活主体、养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的典范。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人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凝结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人文情感,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文化将深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就是因为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让传统文化变得时尚前卫,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活力的“潮”品。因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善于守正创新,结合时代条件,融入现代元素,运用现代传承手段,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上新时代的大舞台。
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加深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瀚,许多典籍艰深晦涩、不易读懂,亟须将古典话语体系进行现代转化,构建大众化、时代化的传承话语体系。为此,必须精准对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了解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熟知大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来传播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直至做到“日用而不知”。
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品位,运用数字光影、V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特别注意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承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入发掘文物馆藏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物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实现与群众零距离。《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说明只要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创产品。同时,大力发展手造产业,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力和参与性,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灵魂注入手造产品,让手造产品融入生产生活,形式多样、鲜活时尚,形象展示传统文化的光鲜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张凤莲,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迎来注册强监管时代
- 一季度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
- 2023/24财年南非因公殉职警察达39人
- 郑州市动物园55岁断鼻大象去世,曾陪伴80、90后成长
- 甘肃文化品牌:陇原文艺何以“繁花”?
- 辣椒催火特色经济
- 百万尾南美白对虾落户新疆轮台
- 国际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增长33% 中国市场居首
- 作家殷健灵:儿童文学写作像是登山和探险 充满挑战
- 郑州青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愿每一个患者的等待不被辜负
- 第八届广州老博会开幕 逾3000种产品满足长者多层次需求
- 超强台风“杜苏芮”直扑中国东南沿海 海洋灾害Ⅳ级应急响应启动
- 南非总统府:今年选举日为公共假期
- 浙江一高校把期末考场搬进农场 村民直呼“好洋气”
- 青海海西州都兰县发生4.3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阿里公益和优酷无障碍剧场暑假帮5000名视障儿童“看”电影
- 今年第10号台风“珊珊”加强为超强台风级
- 追光动画于洲:为中国观众做中国故事
- 北京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发布 至2027年产前筛查率将保持在90%以上
- 哥伦比亚一飞机失事两周多后,四名儿童丛林中奇迹生还
- 热门推荐
-
-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和美乡村摄影比赛启动
- 海底捞把“业务管理”搬上飞书,自建、集成应用数超300个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破题循环经济,一座小县城的“逐梦”生物天然气之路
- 截至10月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6万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新突破
- 中国驻日本使馆:提醒在日中国公民注意暑期出行安全
- (新春走基层)秦岭深处基层法官的“工作日”:“共享法庭”助司法“云”越崇山
- 华为侯金龙:打造三新基础设施,迈向数字能源新时代
- 北京低保标准拟上调至每人每月1395元 7月正式实施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常见问题解答来了
- 西安建大科研团队:用科研力量援助西藏地震灾区
- “六一”前夕访杭州“六一泉” 西湖畔千年宋韵传佳话
-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千年古镇“指尖非遗”出圈又“出海”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配套活动欢送即将回国的大熊猫双胞胎
- 万亿元市场,“开板”!“冰雪+”“体育+”为经济发展添“热力”
- 印尼塞梅鲁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500米
- 敦煌大漠里的青春接力:潜心为国护宝
- 韩国光州市及全罗南道取消跨年庆祝活动
- 中国网文出海“圈粉”靠什么
- 婺源珍珠山:乡村“体育+旅游”,村民富了精神 鼓了腰包
- 泰国女孩元帆帆在中国留学:我融入得非常好,一点也不像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