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价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秀内容。新时代要传承弘扬这些优秀内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精准对接人们文化需求,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广袤大地,构成中华文化资源宝藏。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构建传承保护法规体系,做好“藏”的工作,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传”的工作,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外溢和增值。否则,文化宝藏就只能束之高阁、深藏堂馆,仅止于少数人叹赏。
挖掘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寻找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要深挖文化资源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并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场景、氛围,以自然、生动、亲近的方式进行展陈,让人们从内心深处予以认同接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传统文化元素展示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立春、二月二这两个时间节点,用老百姓认可的话语体系、时尚的高科技展陈形式,较好地契合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欢乐祥和氛围的追求,深深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要用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生态观念,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厚德载物、舍生取义、爱国奉献等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能够为培育高素质的现代生产生活主体、养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的典范。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人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凝结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人文情感,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文化将深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就是因为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让传统文化变得时尚前卫,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活力的“潮”品。因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善于守正创新,结合时代条件,融入现代元素,运用现代传承手段,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上新时代的大舞台。
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加深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瀚,许多典籍艰深晦涩、不易读懂,亟须将古典话语体系进行现代转化,构建大众化、时代化的传承话语体系。为此,必须精准对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了解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熟知大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来传播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直至做到“日用而不知”。
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品位,运用数字光影、V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特别注意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承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入发掘文物馆藏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物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实现与群众零距离。《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说明只要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创产品。同时,大力发展手造产业,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力和参与性,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灵魂注入手造产品,让手造产品融入生产生活,形式多样、鲜活时尚,形象展示传统文化的光鲜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张凤莲,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 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疗 浙江诸暨实践“健康共富”
- 汇聚大学生、留学生、港澳生、高中生 第六届进博会5725名“小叶子”宣誓上岗
- 广西百色一直升机坠毁 致1死3伤
- 西藏纳木错湖畔上演精彩文艺表演
- 四川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全方位合作
- “中国布料”何以弄潮海内外?
- 春联送福 京津冀三地文艺爱好者携手迎新春
- 中国建设银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槟城分行正式开业
- 把就业服务送到劳动者身边(民生观)
- 新消费激活新势能 打造多维度融合的城市消费新地标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姚林英:深耕技能职教园 铸就金牌好教练
- 直播电商出海:寻找“超级主播”
- 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共查处垄断协议等案件27件 罚没金额21.63亿元
- “四警齐发” 天津发布暴雪、结冰、海上大风黄警和寒潮蓝警
- 福建宁德:让各方英才近悦远来
- 广东多举措防御强降雨 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 49个城市试点 保障更多失能老人
- (乡村行·看振兴)安徽金寨:盘活闲置地 民宿经济旺
- 2024年中日韩展望小组对话会在韩国首尔举行
- 热门推荐
-
- “母亲瓷”越窑青瓷,何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明星商品?丨“海丝”上的和平使者之①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超七成
- 小事情大民生 多方发力持续提升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
- 截至9月底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逾45%
- 美味吉菜助力吉林冰雪产业发展“热气腾腾”
- 法国官方调整退休制度改革方案部分内容 旨在争取更多议员支持
- “洋弟子”学做小烧饼 一口饼香与中国文化“对话”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与妻子宣布分居
- 上海: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实行弹性工作制
- 西安:“临潼秦文化展示区建设研究”课题发布 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升级
- 【环时深度】贪婪“毒雾”笼罩美铁路运输业
- “惹到我算你踢到棉花了”,窝囊废文学成为全新的流行趋势
- 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乌鲁木齐 共谋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专家建言数字时代人权保护
- 青海正逐步建立以三倍体虹鳟养殖为主体的沿黄冷水鱼产业链
- 美国将2家中企列入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实体清单” 商务部回应
- 从技术变革到生态协同 报告总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个趋势
- 国资委:将加快推动以应用示范牵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广东2024年计划营造修复红树林3838.33公顷
- “落羽杉红了,乡村游火了”(发现天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