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何时起源的?
饭是用手抓着吃的
上小学时所读的连环画中有一幅孔子用餐时的画面:孔子坐在草席上,使用炕桌那样的矮桌,但餐具与现在使用的基本相同,且用筷子来用餐。当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疑问,也许现在很多人也没有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约公元前11世纪)最早使用象牙的筷子。但考古学发掘显示,筷子最早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暂且不论筷子究竟始于何时,即使孔子时代的人们已开始使用筷子,其使用方法与现在相比,应该也是大不相同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一天,孔子拜见鲁国的哀公,在近旁侍奉的位置坐下。哀公赏赐孔子桃子和黍米,请孔子吃。孔子先吃黍米饭,然后吃桃子。周围的人都捂着嘴暗笑。哀公对孔子说:“黍米饭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除去桃子上的毛的。”孔子回答:“我知道这种规矩,但黍米是五谷中位置最高的,祭祀先祖时被用作上等的祭品。而桃子是六种瓜果中最低下的,祭祀先祖时不得入祖庙。我听说,君子以低贱的东西擦拭尊贵的东西,而没有听说反过来的做法。现在用五谷之首的黍米去擦拭瓜果中最末位的桃子,会变成上下颠倒,这是违背大义的,我不能那么做。”
暂且不论孔子是为了劝谏鲁哀公才说这番话,还是他不知道贵族的奢侈用餐方式,从这个情节中能发现一个意外的事实:用来除去桃子毛的黍米饭,应该没有配上筷子。这样的话,孔子就是用手抓着饭吃的,这或许就是当时的用餐方法。如果当时是像现在这样用筷子吃饭的话,无论如何,孔子一定不会用手抓黍米饭来吃的。
筷子是取菜用的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黍米饭用餐的正确做法——“饭黍毋以箸”,显然吃黍米饭时是不用筷子的,《管子·弟子职》中也有“饭必奉擥,羹不以手”。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与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时,由于会在同样的食器中抓饭食用,这时,双手不能搓。关于这一点,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574—648)曾作注解释,因为古代人是用手来吃饭的,在和别人一起用餐时,手一定要干净。如果在吃饭前搓手的话,会被认为不干净,从而被一起用餐的人所鄙视。
另外,当时与客人或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时,饭不能捏成团来拿。这一点,孔颖达也有解释:在同样的食器中拿饭食用之时,如果把饭捏成团就会拿得更多,这样就会给人一种争抢食物的印象,导致个人形象受损。但这只是指和别人一起用餐时的礼仪,平时一个人用餐时这么做并无大碍。据《吕氏春秋·慎大》记载,作为诸侯的赵襄子就是把饭捏成团吃的。
这种古代习俗甚至至今还在江南一带留存着。有一种称为“粢饭”的早餐食品,一般只能在大众餐馆或路边摊上吃到,即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蒸笼中蒸熟,可根据客人的要求在中间加上油条或砂糖,捏成团后送到客人手里。这种食物就是用手拿着吃的,不用筷子,吃法与日本的饭团相似。不过这几年间,这种食品已不多见,更常见的是便利店供应的日式饭团。
《礼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时仍不用筷子。取菜时是用筷子的;喝热汤时,在吃汤中的蔬菜时是用筷子的,没有加入蔬菜的汤是不用筷子的。但现代中国,人们一般是用汤匙来喝汤的。有趣的是,朝鲜半岛上有与此相似的饮食习惯。韩国人用餐时,吃饭不用筷子而用勺子,取菜时用筷子。喝汤时,只有汤中有菜时才用筷子。这种饮食习惯似乎继承了春秋时代的遗风。
分食制源远流长
现代中国,许多人在同一张餐桌上用餐时,习惯于在同一个器皿里取菜。但春秋战国时代与此不同。饭是盛在同一个餐具中的,而菜肴是按人分盆的,与现在日本的分食制相似。
《管子·弟子职》中有这样的记载:“各彻其馈,如于宾客。”可以证明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制。另有记载,老师们用餐时,侍奉的弟子须不断巡视,按照情况为老师持续地添加食物。如果饭和菜肴是从一个食器中取的话,是无法这样侍奉的。
综合《管子》中的记述,以及前面引用的《礼记》中的记述,可以推断当时的习惯是这样的:平时的餐饮,饭也好,菜肴也好,都是分食的。但来了客人的话,饭备于同一个器皿中供大家分享,而菜肴基本上是一人一份。
餐桌上的饭和菜肴的放置方式也有详细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在劝来客进食时,饭放在吃饭人的左侧,汤放在右侧,鱼和烤过的肉放在外侧。醋、盐等调味料是放在内侧的,葱等作料是放在外侧的。
另外,肉类菜肴,带骨头的放在左边,切下的整块肉放在右边。从调味品、作料的放置方法看,这很明显是一个人的食案。从桌上的菜肴放置方式看,也可以推断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的。
另外,上菜也有一定的顺序。同样是《管子·弟子职》,其中有记载:上菜的正确顺序是先上家禽或家畜的菜肴,然后上蔬菜汤,最后用餐接近尾声时上饭。这当中也记述了如果是老师用餐,弟子应如何侍奉的礼仪。这样来看,日常的饮食恐怕与上述描述大同小异。
(本文摘编自《餐桌上的中国史》,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张竞著)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成都第二波退热镇痛药免费发放!超120万片
- 携手向未来 2025上海香港联会年会在沪举行
- 春节期间琶洲口岸客流创新高
- 母婴企业拥抱出海新商机
- 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放 “森林书苑”邀读者品阅读雅韵
- 国潮经济下 什么是运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 川渝农民工服务周启动 2000家企业将带来约6万个岗位
- 宁夏警方抓获一潜逃29年命案逃犯
- 油价年内首次“三连跌” 加一箱油少花约5.5元
- (新春走基层)探访清水河明长城守护者:“这是我心底的自豪”
- 三伏天的健身“新菜单”
- 印尼545个地区同时举行地方首长选举
- 历时一个月顺利收官!多型国产商用飞机完成新疆演示飞行
- 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吸引海内外企业来鄂布局
- 中国比苏联“难对付”,他们这两个原因说对了
- 多家银行推出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
- 河北12个气象站降水量超过20毫米 最大雪深23厘米
- 珠江金融论坛聚焦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 吉林“夏招”:制造业工厂渴求“青春力量”
- 美国回收厂大火致数千人疏散 有毒烟雾引民众担忧
- 热门推荐
-
- 美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黑利申请特勤局人身保护
- 2024来了 您想在北京怎么跨年?
- 纵论天下丨美方再炒“实验室泄漏论”居心叵测
- 中新健康丨CAR-T细胞疗法有望让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获得治愈
-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曝光第二十二批电动自行车领域违法案例
- “科特派”赋能茶产业 武夷岩茶评出新茶王
- 2024抖音看见音乐计划启动,25亿流量扶持优质原创音乐
- 最高法:禁养的烈性犬伤人,无论受害人有无过错,犬主承担全责
- 四川雅江森林火灾1号火场明火被扑灭
- 请收下这份青少年儿童科学锻炼指南
-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正逐步走向世界
- 捕捉精神疾病的“蛛丝马迹”,AI快人一步
- 青海省“出口退税”服务实现政策红利超亿元
- 柬埔寨直升机坠毁2名飞行员遇难 首相表示哀悼
- 化沉睡资产为发展活水
- 新冠病毒引发肺炎如何治?疫苗接种是否依然有效?
- 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新阶段,高比例削减本金已是大势所趋
- 中国A股多家生猪养殖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认定11个生物圈保护区
- 直播招聘师成新工种 数十万直播带岗主播有了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