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玲:三十而已 红与不红之间最舒适
11年前,苏妙玲这个名字因为一档选秀节目为大众所知;11年后,在一则社会新闻中,苏妙玲以“路人苏女士”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前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而后者,才是值得她一辈子炫耀的事。
近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条报道意外出圈:路人苏女士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一位被异物卡喉的幼童顺利脱险。很快,娱乐新闻也开始关注这条报道,一度登上热搜,因为该“路人苏女士”,正是2011年“快乐女声”比赛的第四名苏妙玲。
9日,苏妙玲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视频节目《娱见》的专访,分享这11年来属于她的故事。
音乐初体验
四年级比赛赢餐券
苏妙玲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从记事以来,音乐就像是一个很亲密的小伙伴一样陪伴着她,因为工薪阶层的父母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比她大一轮的哥哥也忙于学业,陪伴苏妙玲的就是音乐,也是哥哥带她走进音乐的世界。
四年级的时候,苏妙玲参加了一场歌唱比赛,赢得的奖品是一张西餐厅的代金券,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西餐可是奢侈品,她喜滋滋地拿着这张西餐券回家“邀功”,父母又惊又喜,这才知道古灵精怪的闺女跑去参加歌唱比赛还拿了奖。于是一家四口去西餐厅美美地吃了一顿,牛排的味道至今还回味着。长大后,在不同的地方吃过很多口味的牛排,但是味道似乎怎么也不及那一餐吃到的……
选秀改命运
取胜之道是放松
那个时候,音乐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兴趣爱好,以及登台比赛可以获得奖品或者可以大吃一顿,苏妙玲和她的家人从未想过未来要走音乐这条路,在他们看来,按部就班完成学业再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这是最常规也最稳妥的。直到2011年,苏妙玲19岁,这一年,她的人生轨迹完全转变——她参加了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快乐女声”比赛,跟以往一样,去玩、去赢奖品,没有想太多,以为这个比赛跟她以往报名参加的那些比赛没有什么不同。
可能正是因为没有期待、没有目的,结果才出乎意料。从海选到突围赛,苏妙玲表现突出,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喜爱,顺利晋级,从20强到13强,再到全国12强,广东姑娘苏妙玲一路唱着怀旧的粤语歌打动了观众,一曲《一生何求》得到三个晋级,令她吸粉无数,最终获得快女全国“第四名”的成绩,她淡定的气质和娓娓道来的演唱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外。
但快女比赛之后,苏妙玲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如今近在咫尺,“因为我亲眼看到这个位置有多少人在争夺,有多少人渴望,我既然得到了,我当然要珍惜对吧?好几百万人报名,最后选出来十几个姑娘,你占了其中一席,你不能辜负这个机会。所以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想,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我真的唱不动了,我一定不会放弃。”
云端到谷底
比赛后“背影沉默”
十年以后,当回头再看,苏妙玲感慨,如果没有那场比赛,自己不知道在经历怎样的人生,而那一份一直要做歌手的笃定,至今令她惊叹,“比赛结束之后,我就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做歌手,不一定要大红大紫,能够定期有作品跟大家见面,可以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我都觉得我能够坚持下去。”
但现实和想象永远难以重合。比赛结束后,苏妙玲很快发行了首支个人单曲《背影里的沉默》,专辑、演唱会也紧随其后,但奈何“生不逢时”,那一届的“快乐女生”消失的速度超过此前任何一届。苏妙玲没能大红大紫,真应了那首“背影沉默”。
“真的难”,苏妙玲说难的不是竞争激烈,是经历过山车一般的起落。从万人瞩目到无人问津,这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早熟的苏妙玲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比赛前后,我人气是不低的,有很多歌迷的支持,但是我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来人往,不可能一直喜欢你、一直有那么多人追随你,但是那种下滑的速度快到你来不及反应。”苏妙玲说,最初她预判热度能够保持两三年,但是想不到一年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感觉,不再被关注,几乎没有演出、没有任何邀约,有一段时间甚至连起码的生活都很难保证,感觉自己无法继续留在北京,差一点就要回老家。
童年早早独立,造就了苏妙玲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还有一群志同道合、不离不弃的歌迷一直陪伴着,苏妙玲形容她跟歌迷的关系是“互相陪伴,互相成就”,“比较合适的距离感让我们一起走了很久,所以虽然我是从一个相对高的位置下滑得很快,但是就有这样一群人帮我垫着,有了缓冲,还能一直坚持着,我就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出道这些年,苏妙玲一直坚持做音乐,也尝试拍电影,虽然这些作品并未溅起多大的浪花,但那些体验却能为她的音乐助力,原本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尝试和挑战,却有了意外收获。
奇妙地转身
救人登上社会新闻
8月3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报道了一则新闻:路人苏女士用“海姆立克法”救下喉咙被异物卡住的小孩子,这位苏女士,正是苏妙玲。
苏妙玲回忆,当时要去朋友家做客,她先在单元楼门前下车等候,不料遇到了这件事,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苏妙玲第一时间判断应该用海姆立克法去帮助孩子,事后才觉得有些后怕,所幸成功了。
“那个情况下就不允许你想那么多,起码我是知道自己了解过这样的急救法,应该去尝试一下,我觉得自己特别棒的一点是我有勇气去做这个事情。”
这件事在当天迅速发酵,一度登上热搜,苏妙玲备受关注,这种状况,似乎只在11年前发生过,苏妙玲怎么也想不到,11年后,会以这样的方式上热搜,无关音乐和作品。当她看到无数的留言和评价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时,突然意识到:“这种社会的正能量,影响力远大于发表或者分享一首歌,我就觉得:噢,我真的做了一件好事,而且是能深刻记住一辈子的事。我就会想我以后要做更多好事。”
那天以后,苏妙玲的粉丝又多了不少,但对她来说,这件事能够引导大家去关注以及普及急救法,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当年快女舞台上的苏妙玲,一头利落短发唱着经典的粤语歌,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一次她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时已是长发飘飘。她蓄起长发的原因,其实有个感人的故事。几年前苏妙玲参加一个纪录片的拍摄,地点在广州的一家肿瘤医院,儿童病区的小朋友,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因为接受治疗头发都掉光了。“他们看到小姐姐有头发,就想要摸一下,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头发会掉光,我觉得特别难受。”通过这个节目苏妙玲接触到一位曾经患癌已经康复的志愿者,她出院之后,就把自己的头发留长,然后剪掉捐出去,为这些小朋友做假发。苏妙玲深受感染,也决定把头发留起来,“我以前从来没有留过长发,从小就是短发。经过这个事情之后,我就开始留长发了,那些小朋友如果戴个小小的假发,他们会开心一些,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
而立时心境
红与不红之间最舒适
今年7月,苏妙玲发表最新单曲 《如风似梦》,这是一首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歌曲,是她第一次尝试这样不同风格的音乐,“这种风格其实以前我是不太敢尝试的,因为有一种侠骨柔情的感觉,以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女孩,驾驭不了这样的曲风。过了30岁,迈入新阶段,我觉得我有了一些经历、一些生活经验,在音乐上也可以有一个新的变化,而且这首歌也给了我一些能量。”
采访的当天正值苏妙玲31岁生日,她说过了30岁,生日愿望反而越发地简单,不再像过去那样希望自己事业红火,现在的愿望只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诉求反而越来越少,“因为自己在成长,父母变老的速度却超出我的意料,所以就好像没什么事情比家里人健康平安更重要了。”
对于红与不红这件事,曾经认为做歌手被追捧可能是该有的样子,后来接受自己不红的现实,有工作时全力以赴,没工作时不怨天尤人。到了而立之年,又希望自己是介于红和不红之间,现在的状态似乎就刚刚好。
文/本报记者 寿鹏寰
摄影/本报记者 柴程
统筹/满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科技手段加持演唱会 观众该包容吗?
- “打金工作室”因侵犯著作权罪获刑,《穿越火线》协助警方全链条打击外挂黑产
- 日出东方!一起领略神州大地清晨时分的万千气象
- “离太阳最近”的图书馆
- 山东“五一”假日旅游收入逾400亿元 “跟着文物游齐鲁”渐成风尚
- 重庆派团参加佛光山开山57周年纪念日暨开山祖师星云大师舍利及法像安座典礼
- 惠誉将美国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
- 力拓将与国家电投开展纯电换电矿卡技术应用试点项目
- 青海民和文化旅游推介亮相银川 邀客感受高原独特魅力
- 中缅边境云南芒市发生4.0级地震 震区交通电力通信正常
- 写好活化利用“大文章”,让古老大运河不断“流”新篇
- 地震中伤势较重 一名五岁藏族女童即将转运至成都救治
- 2024“我与北京 iBeijing”短视频大赛在京颁奖
- 南京出台文件优化二手房买卖交易资金监管
- 新晋世界遗产!除了普洱茶,景迈山还有什么?
-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 青海多层次医保发挥效力,提升农牧民健康素养
- 经济观察:中美商务部建立新沟通渠道有何考量?
- 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 “全勤生”解密:“四叶草”蕴藏超凡机遇
- 热门推荐
-
- 个人可买!超长期特别国债今日首发 票面利率2.57%
- 中国驻英使馆敦促英方官员摒弃陈旧过时的冷战思维
- 整治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 网络平台算法如何向上向善?
- 美国“毒火车”事故废弃物持续外运 接收地民众不安加剧
- 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寻梦闽都》福州正式首演
- 成都老师“龙叔叔”趣味英语课走红网络,称“短视频是一种新形式的支教”
- 余华成为《巴黎评论》史上第一位受访中国作家
- “北极快线1号”举行开行仪式
- 数字职业拓展就业新空间
- 从初级生产到高附加值加工 山西屯留玉米串起“黄金产业链”
- (经济观察)前瞻2025:守住安全底线,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前行
- 探访折叠屏手机市场:需求快速攀升 多款产品无现货
- 西部陆海新通道数智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在重庆揭牌
- 今年前10个月浙江义乌对东盟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4.7%
- 拜登批准重大灾难声明:将向这一地调动联邦资金救灾
- 中外艺术家作品在上海城市“第二空间”集中展出
- 和评理 | 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将开启潘多拉魔盒 为一己之私祸及世界
- 山西太原四名“90后”租房捡到6万元 好家风“让他们作出好选择”
- 服务“触手可及” 我国基层中医药诊疗能力持续提升
- 甘肃“风光”产品深耕中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