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文明遇到前沿科技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又上新了!这一次,它依旧没让人失望:酷似“烧烤架”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工艺复杂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一件件国宝让人连连称奇。
三星堆不愧为文博界的“顶流”,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风格让人为它着迷,一下想“穿越”回神秘的古蜀王国一探究竟,一下想深入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拆开文物“盲盒”。依靠数字科技手段,一部手机就能带你在虚拟世界瞬间实现这样的想法。
不只三星堆,近来,长城、敦煌等文博界大咖纷纷牵手高科技,古老文明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跨越时空、永恒闪耀、活灵活现。
活起来的“顶流”
点击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一个H5页面,就能进入《三星堆奇幻之旅》节目构建的数字空间,代表现在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代表未来的“三星堆数字博物馆”和代表过去的“古蜀王国”逐一呈现在眼前。
进入“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无论是穿越林间时树枝发出的晃动声,还是阳光下光影浓淡的变化,都在用灵动的细节构建逼真的体验,让人沉浸其中感受考古发掘的乐趣。
阿里云智能云渲染产品部高级产品专家、《三星堆奇幻之旅》项目负责人卢云介绍,正是云端实时渲染技术的应用,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在文旅领域,云端实时渲染技术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大量的文博现场都可以实现虚拟空间构建,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历经千年风雨的长城也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不久前,在“云游长城”微信小程序内,综合创新多项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正式亮相,用户通过手机就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
“数字长城”研发团队负责人、腾讯互娱副总裁崔晓春介绍,长城数字化的概念其实已提出多年,但多数产品还是局限在图片、全景和三维模型的简单采集和展示层面,无法提供便捷、低门槛、有吸引力的数字体验。科技的发展,为数字文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照片扫描建模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对喜峰口长城的毫米级测量,通过渲染超过5万张的海量素材,我们最终生成了超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他表示,用户通过“数字长城”不仅可以直观体验长城的沉浸式场景,还可以通过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剔补和支护加固等互动,了解关于长城的常识和修缮知识。
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时代联结。
突破时空的力量
提到敦煌,最被世人惊叹的要数石窟内的一幅幅壁画。那些用泥土、草料、木料、矿物颜料等制作出来的壁画精美而脆弱,在时间的作用下,褪色、颗粒化、剥落等老化问题成了不可逆的现象。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用“和时间赛跑”来形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
在和时间赛跑中,数字技术大显身手。敦煌是国内较早一批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数据采集的文博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敦煌已积累了280多个洞窟文物数字化的数据,虚拟世界里的莫高窟成为永恒。大量的数据还被广泛应用于敦煌学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美术临摹,以及敦煌壁画展览等诸多领域。
“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和可复制性,契合文物保护管理需求。”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说。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即时性和高效性,又契合文物展示传播的需求。
2020年春节,受到疫情影响,敦煌莫高窟曾宣布暂停开放参观。当年2月20日,基于数字技术,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加急上线。“通过这个小程序,我们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普通公众了解、认识莫高窟的门槛,让随时随地‘到访’莫高窟成为可能。”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兼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戴斌说。过去两年来,总共有5000万用户通过手机“云游敦煌”,这相当于线下莫高窟年游客数的19倍。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止于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它已成为延展文博机构价值的重要手段。不久前,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宣布打造“数字藏经洞”,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重现敦煌遗书背后的历史情境,让线上游客能够一键“穿越”历史,了解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数字技术正在帮助传统文博界突破时空限制,拉近和大众群体的距离,特别是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其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力量。
可以预见的惊喜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保迎来突飞猛进发展的好时机。尤其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博机构以及头部科技企业、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了大量数字文化精品。近期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对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等方面都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显示出国家对于文博与科技结合的高度重视。在政策的引导下,文博+科技大有可为。
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面对大量残损的出土文物,拼接与修复是一大难题。以三星堆遗址为例,1986年出土的大量青铜神树断枝,经过十年拼合修复,1号与2号青铜神树才得以向公众展示,但仍不完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三星堆8号坑发掘负责人赵昊表示,这不仅是三星堆遗址的问题,也是整个考古学界长期面临的问题,数万甚至数十万件文物碎片,靠人力无法高效准确地完成拼接修复,如果数字化技术能协助考古学家进行碎片的识别、比对和拼接,将是考古学上的重大突破。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AI Lab与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认为,计算机视觉的前沿技术可以在出土文物的碎片拼接、复原,以及原初形态的数字化重建方面发挥协助作用,文物碎片经过3D扫描,建立数据库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器物的颜色、纹理、断面的形态等信息计算拼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效率。
“在全国各地出土文物都进行数字化扫描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高效地识别出具有相似性的文物,包括器物造型、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局部纹理的相似性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山世光表示,如果考古数据能大量标注文物的年代或文化属性等信息,对人工智能来讲,就是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可以实现快速比对,进而协助考古与文化研究。
可以预见,当文博遇上科技,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二者叠加带来的惊喜或许远超想象。
张 雪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泰国分论坛在曼谷举行
- 以方称4日有187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地带
-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京举办
- 2022游戏责任论坛举行 共谋游戏行业文化传承
- 中新健康丨专家:器官移植患者定期随访面临现实困境
- 对火爆的中药餐饮要保持一份清醒
- 新华社快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 外媒:印度北部一大巴坠入深谷 至少36人死亡
- 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在重庆举行
- 夏粮旺季收购近尾声秋粮开始上市 各地加大力度保护农民利益
- 海地黑帮与警察在总统府外交火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 南非燃油价格大幅上调 受国际原油价格及汇率影响
- 推动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 国资国企首个资产智能撮合平台在北京发布
- 吉林官参局复原重建迎客 讲述人参历史
- 宁夏社会福利院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启用 助力精神障碍患者重启新生活
-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正式发行
- 甘肃组团参加曼谷亚洲国际食品博览会及经贸对接会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 各地有序推进秋粮收获
- 冠心病治疗最新共识发布 四十余位心血管权威专家共同参与
- 热门推荐
-
- 同根同源“医”脉相承 台湾高雄基层民众走进大陆中医药博物馆
- 京津冀下好“一盘棋” 跑出协同加速度
- 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湖“结好”
- 冯远征: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一辈子做人艺的演员
- 中拉文化交流跨越山海情更长(环球热点)
- 西安“铁路人” 夜行检修提前“备战”春运
- 商务部:将继续发挥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作用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发表春节贺词:愿福龙迎祥,好运龙来
- 俄国防部:24小时内击落194架!
- 限制“过度旅游” 荷兰首都禁止建设新酒店
- 和评理|美西方将人权问题武器化令人不齿
- 解读诺奖得主福瑟:全才型作家?文学风格难以模仿?
- 汝州卫健委通报41人遭清退:招聘违规、结果作废、责任人被处理
-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就美涉疆错误言论表明严正立场
-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续航 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江西医疗团队发现耳聋新致病变异
- 抖音电商“同行者”:开拓线上新市场,激发线下供需新活力
- 伊朗副总统公布莱希葬礼安排
- 美国举行2024年总统选举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