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与民族摄影师共话国际视野中的贵州民族影像
图为“贵州影像民族志——陈述与艺术”交流会现场。 唐哲 摄
中新网贵阳7月23日电 (周燕玲)22日下午,“贵州影像民族志——陈述与艺术”交流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举行,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邀请4位贵州少数民族摄影师,与省内外专家学者共话国际视野中的贵州民族影像。至此,开启贵州民族影像志建设的序幕。
贵州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沉淀丰富。自清代以来,产生了以图记录贵州各民族生活的史志传统,如《五溪蛮图志》《百苗图》《皇清职贡图》等,它们以一图一说的形式,在每张图上附以简要的文字或诗文,介绍的内容涉及民族史、与王朝关系、经济生产、文化习俗等。虽然这种图像还很粗疏,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视觉图像对记录贵州民族生活和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交流会现场,“90后”苗族摄影师龙胜海分享了他用镜头记录家乡剑河县展留村变化和即将消失的记忆,比如老学校、老房子、斗牛场面等影像;仡佬族摄影师杨政分享仡佬族修建木房子的摄影场景,一组组照片见证一个栋木房拔地而起的修建过程,表达家的营造,共居、共享、共生。
“70后”布依族摄影师何杰则分享了连续拍摄7年的一组照片《南盘江·生生不息》。从2015年开始至今,何杰曾先后百余次往返于南盘江流域码头,深入集市乡场进行拍摄,南盘江沿岸少数民族质朴单纯的生活场景及习俗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内心,让他意识到这些最本真的生活素材才是最需要最应该去拍摄和记录的,扎根深入这边土地、找准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脉搏。
从事纪实摄影的“60后”侗族摄影师、黔东南日报记者姚宁,站在民族文化和世界融合的角度,分享拍摄的侗族大歌演唱场景、外国友人学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等摄影作品,以此解密民族文化特色。
影像,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史书写的另一支笔。面对这一幅幅生动的、承载着记忆的作品,它们与一般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具有视觉审美的同时,具备了深刻性和本真性的陈述与书写。由于摄影师的在地性,这些作品不是从他者眼光出发的短暂猎奇,而是遵从文化本真性原则,根植于生活和本民族文化土壤中,对拍摄的内容进行长时期、整体性和沉浸式观察、体验和记录。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刘广宇认为,民族影像和摄影,两者是动态和图片的相互交织,影像民族志的陈述与艺术不仅可以用影像来表达,也可以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民族影像,从图片摄影到纪录片的转变做一个“反弹”。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坦言,用影像收集和记录即将消亡的东西很有意思,拍摄的老照片更具有纪实的意义,可以记录时代的味道和气息以及真实信息和美学的表达。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唐亚平说,4位摄影师的作品是记录影像民族志的一种方式,希望他们继续深入本民族的拍摄,传承本民族的价值。
在贵州旅游协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原院长张晓松看来,此次交流会是一次“返回自我影像的历程”,因为4位不同民族的摄影师作为自有文化的持有者,用自己的眼光、情怀去拍摄影像作品,不仅真实、有深厚的情感,且去掉了浮华,完整全方面的记录民族影像,“以贵州本土摄影家记录本民族的生活社区,最重要是回到本根和本源。”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吴佳妮说,博物馆与摄影有很多关联,影像很打动人和富有美感,优秀摄影作品其实是把文化记录下来,塑造个体在民族性方面的自我认同,增加民族自信的方式。
“影像民族志更多是写真和纪实,但摄影师可以在写真与写意之前做一个平衡。”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何嵩昱说,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注意写意的部分,摄影表达会更加丰富。
记者了解到,此次交流会上的4位少数民族摄影师应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办公室的邀请,重返家乡,拍摄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场景,记录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征,还将通过视频方式记录这一过程,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记录片还将作为下一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一个重要展出部分,同时为贵州民族影像志建设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贡献。
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王曙才希望,摄影师要用国际视野拍摄好这次专题,同时建议贵州影像民族志需要文字陈述,图文并茂、图文相衬,让外面的世界读懂贵州、看懂贵州;影像图片光影处理需要适景把握,既不全是彩色也不全是黑白;民族志影像需要主线串连,记录有本民族特别标志、本民族特别记忆、本民族特别符号等,有民族美食、村寨民居及民族风俗等,更少不了本民族重大节庆,图片厚重、丰富,主题鲜明而不散,影像系列而不散。此外,民族志影像的文字和图片,需要民族专家、学者的参与,更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作为此次交流会主办方,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张一凡认为,这些年贵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黄金十年”让贵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在这个过程中,新与旧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民族文化表象的变迁和内在脉络的延续……这些每天发生的瞬间需要被定格、被记录,需要为时代留下见证,为未来留下凭证。
“影像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从发展眼光来看,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未来的原生态,而影像正是人类记忆实现物质化的一个最好、最便捷的工具,影像民族志用影像工具实现记忆留存,是对文化、对历史的贡献。”张一凡表示,期待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建设成为一个贵州民族影像的记录、研究和传播平台,通过系列行动,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影像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提高贵州国际对话水平,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此次交流会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驻黔媒体,以及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贵州省内媒体和新浪等商业网站支持。(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3年安徽实际对外投资总量突破20亿美元
- 截至3月中国独角兽企业达369家 居全球第二
-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经济增长:向全球发出积极信号
- 海南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投资自贸港未来产业
- 湖南江永蔬菜供港“直通车”开进田间地头
- 北京市规自委:北京“取消地价上限”消息不实
- 生猪价格继续低位运行 中国再启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 黑龙江佳木斯一体育馆坍塌事故进展: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
- 山西中欧班列首抵西班牙
- 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优
- 李一鸣《在路上》:走在大地上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意向
- 扎法尔:中国的帮助使巴基斯坦彻底告别“无电时代”
- 护曲护艺也护“人” 浙江温州施行曲艺类地方性法规
- 冬季风暴持续袭击美国多地 已造成至少83人死亡
- 中国首台12MW海上风机安装成功
- 联合国秘书长吁以色列军队撤出戈兰高地缓冲区
- 两部门联合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
- 外卖快递骑手违法 顶格处罚!
- 加拿大一年轻女市长披露自己曾是性侵案受害者
- 以媒公布辛瓦尔“最后时刻”:向无人机投掷棍子
- 热门推荐
-
- 给琴办个展:十余台“古董钢琴”亮相愚园路
- 地摊经济悄然变样:品类多样化、年轻化,管理精细化
- 宁夏银川市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2024年达到360亿元 同比增长20%
- 年长观众越来越喜欢走进电影院
- 1-10月全国共销售彩票5132.10亿元 同比增长7.8%
- 辽宁沈阳:新民市全年粮食产量创新高 80%农田由无人机“上岗”
- 拼手速时间到了!腊月廿六火车票今日开抢,预计当天为节前客流高峰日
- 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在海南开展 271件作品入展
- 印尼计划从美国采购24架F-15EX战斗机
- 呼和浩特警方侦破特大制售假酒案 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
- 国家文创实验区力争五年数字文化产业占比超50%
- 人民网评:喜迎夏粮丰收,共筑粮食安全基石
- 中老边境云南勐腊:澜湄女子宣防队助力平安边境建设
- 广州南沙“零分红村”摘帽
- 沪苏湖高铁开始联调联试
- 积石山6.2级地震震后48小时:青海救援不分昼夜持续进行
- 中国气象局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台风)四级应急响应为二级
- 国际岩溶学界专家齐聚重庆 探索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奥秘
- 国庆假日安徽实现旅游收入近446亿元 消费升级趋势显现
- 海外华媒甘肃行:过去太低调,亲自走走感触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