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
“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热点观察】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作阿南,青蛙叫作欧巴……”
近一段时间,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遍全网。该视频引发全国各地网友竞相模仿,大家纷纷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那些短视频很简单,结构上主要由“家乡”和“方言”两部分组成,自报家门后,讲述者便开始介绍家乡有趣的方言,并借机推介家乡的特产、美景、文化、风俗等,网友们诙谐地称之为“为家乡上分”“为家乡代言”。短短十几秒的短视频,既包含地域文化,也包含民族文化,还包含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在一次次的“自报家门”中,个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汇成洪流,一度被人们遗忘的乡音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家乡上分”短视频引发网络狂欢
在“为家乡上分”初版视频中,云南傈僳族小伙一头黄色长发,跟着颇有节奏感的音乐用方言介绍着自己的家乡。那条短视频全程没有剪辑,没有运动镜头,没有精致布景,显得颇为简单甚至粗糙,但就是这样一条“不修边幅”的短视频,不仅赢得数十万点赞,还成为现象级作品,被网友们竞相模仿,引发网络狂欢。
每条集地域归属感和语言独特性于一体的视频,都能瞬间唤起观众的带入感,激发起他们的地域身份认同和语言认同,同时也开掘出巨大的二次创作空间。于是,从明星网红到普通民众,大家纷纷用家乡方言进行创作,成为乡音的代言人。从这些方言短视频中,人们学会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如傈僳语中的“欧巴”(青蛙)、上海话中的“囡囡”(小女孩)、赣方言中的“做犀利”(做什么)。
在各地网友的共同“加分”下,上述短视频的内容不断升级,从最初介绍各地方言中有代表性的称呼、俚语到宣传各地的特产、风景、文化,观看这些“为家乡上分”短视频也成为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窗口。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人人都有家乡,各地都有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或多或少跟普通话存在着区别,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俚语,且大都不为“外人”所知。相较于那些以或搞笑娱乐或猎奇探秘或精美炫目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的短视频,“为家乡上分”短视频所呈现的是最朴素、最自然、最本真的生活样貌,从而引起受众普遍的共情,这种共情的背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情与乡愁。因为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还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当方言在耳畔响起,人们听到的是语言中的具体信息,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美食。
互联网时代,方言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方言的使用和传承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人阔别家乡已久,渐渐忘了家乡话怎么说;有的人认为方言土,不愿说;有的地方只有老人还能说些正宗的方言,年轻人不愿说也不愿学;有的人认为时代不同了,语言也会随之改变,方言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
“为家乡上分”系列短视频的走红,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它既让观者感受到各地方言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也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一度被认为式微的方言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于个体而言,方言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它不仅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代表着那些不用迁徙、没有别离的时代里,一种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寄托着当代挺进城市、阔别故土的年轻人共同的乡愁。保护方言,就是留住乡音乡愁,就是维系游子们和故土的联系。于民族而言,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相对应的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域文化。
除了“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近年来,方言说唱、方言短剧、方言电视剧、方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纷纷涌现,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时下正在热映的电影《人生大事》,湖北籍演员朱一龙说着一口武汉方言,加上寸头、花衬衫、夹脚拖鞋的装扮,生动诠释出小人物的市井感,也为影片注入了浓浓的烟火气,让这部冷门题材影片成为热门作品。在普通话广泛使用的今天,方言能够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有利于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方言不仅具有文化属性、情感属性,还具有凸显个性、提升魅力的实用性。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用好新技术,走出新路子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增强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在这方面,各地近些年在学校、社会层面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不少大、中、小学纷纷开展传承方言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访老城区,跟能讲地道方言的老人对话,将方言俚语整理成“知识问答”,再做成视频,发布到朋友圈、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传播方言文化。再比如,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雾都方言艺术节,推动方言文化与新兴的说唱艺术耦合发展。此外,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方言博主们也在用“南腔北调”开辟出一条方言传承传播的新路子。
总之,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我们应通过互联网、短视频等新兴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和路径来守护方言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保护传承方言的同时,也应尽力规避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弊端,正视其中的问题并选择恰当的表现方式,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更不能借方言传播低俗内容。
(作者:董雪松,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四川:“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4401万人次 露营休闲游成新潮流
- “剑瓷之都”唤“鸿雁” 县域引才如何立足特色?
- 现代化应急救援装备亮相羊城 民众争相打卡救援“黑科技”
- 两协会倡议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
- 2023“东盟伙伴”媒体合作论坛在广西举行
- 经济专家称美债违约或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 中韩地方产业交流合作论坛成功举行
- 胡塞武装在红海发动袭击 一艘货船被击中
- 直播PK成“拼命秀” 专家:让丧失底线的主播彻底退出流量池
- 秦皇岛:建设“天然氧吧”增强游客体验
- 国货凭什么只配论斤卖?
- 北京“三庙一塔”景区文物修缮完成 设游客体验项目展运河魅力
- 钱塘江游船“成团”亮相 丰富杭州三江两岸水上旅游业态
- 内蒙古首列本地国产汽车中欧班列启程
-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1千米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正式成立
- 江西本轮降雨集中期结束 仍需加强灾害易发区监测巡查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大同:黄花产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上新” 展出6件新修复文物
- 海关总署:有些论调炒作我国新能源产业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伪命题
- 热门推荐
-
- 布拉索昆重返柬埔寨外交大臣岗位
- 广播剧《青春大陈岛》研讨会杭州举行 专家称年轻化是亮点
- 瑞福®(乌帕替尼缓释片)纳入医保,填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疗空白
- 美媒:特朗普公布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人选
- 广州南沙与香港深化养老服务合作
- 上海建立7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
-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安徽湖北局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高
- 《生牛肉饼》团体标准在广州发布
- “119”宣传月:福建消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 “击中目标!” 胡塞武装:使用导弹袭击以色列红海城市
- 送首付还返1年月供!“零首付”危险游戏加码,背后藏着哪些猫腻?
- 房市热度回升!税收新政策实施5日减税84亿元
- 新能源汽车加速跑 中国品牌要当扛鼎者
- 暑运过半 南方航空在陕承运旅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7.54%
- 美国一生日派对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 造成8人死伤
- 武汉游轮母港启航在即 沿江再添城市地标
- 推动经济稳健开局!开年以来 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
- 2023年中国仲裁周举办比利时专场活动
- 包头铁路警方破获一起电诈案 半年流水逾1.4亿元
- 当人工智能遇到家庭教育 政产学研界共话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