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
从年初寒潮来袭,中央气象台时隔10年后再次发出冰冻预警,湖北、安徽等地遭遇冻雨袭击;到夏季热浪席卷全球,山东、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全球变暖等气候的极端现象增加,这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日,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多地出现了台风极端降水的现象。如第11号台风“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的国土面积高达9.08万平方公里,引发了多地区的洪水、山体滑坡和交通中断,对华南地区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王会军分析,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不断增加,造成骤旱或者极端降水加剧。让人感慨的是,极端化气候也让江南梅雨慢慢消失。古诗句中“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的绵绵细雨景象或将成为历史,新梅雨特征或将呈现。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频发将带来疾病的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认为,极端高温或者低温寒潮会增加流感病毒、登革热等疾病感染风险。当温度升高时,人体的循环系统、代谢、生殖生育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朱彤引用了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于2021年的一组数据:从全球范围来看,65岁以上老人和1岁以下婴幼儿热暴露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2019年,热相关过早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到34.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有地表过程、大气过程、人为活动等,排放出来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会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由此产生的极端天气对人体存在较大影响。”朱彤认为,多类极端天气的复合型暴露将会进一步降低弱势群体的肺部、心血管等功能。
对于气候变化和健康影响相关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阚海东也有类似研究。在现场,阚海东展示了一张自己绘制的图表。根据研究数据发现,当高温、寒潮、洪涝灾害等现象出现时,人们的急性心梗、感染性肺炎、妊娠性流产、房颤等疾病会有明显的增加。
此外,阚海东还带领团队,在非洲展开了高温与贫血患病率关系的卫生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与非洲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升高存在显著相关,即温度每升高1℃,非洲儿童患贫血的风险升高1.138倍。研究数据表明,部分疾病和气候变暖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
一个有“正效应”的气候现象是:阚海东提到“神奇的22℃-23℃”,不仅能够提升室内工作效率,还对社会化和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甚至对抗癌都起到积极作用。
多位专家发现气候与环境、健康的相关性显著。“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挑战是与机遇并存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认为,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呈现总体放缓趋势,但部分地区的污染问题有所反弹;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未来,如何全面系统认识这些挑战,需要各方设计出下一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路径。
地球频频“变脸”,人类要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变化?
王会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要加强控制碳排放,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对气候极端化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减灾、防灾等工作,以及保证人群健康。
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来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雷宇发现,目前循环产业链构建、绿色交通转型和大数据应用进展较快,而固定源碳污协同治理及新能源适应技术案例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此外,新建项目环保的引导工作以及与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强化。
“从强度控制向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转变,可能是关键的步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张强认为,要避免各地追求短平快、见效快的治理方式,需要从考核目标上发生转变。
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的共鸣。柴麒敏认为,一方面,减排工作要从强度转向总量考核;另一方面,要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转向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此外,还要转向全经济范围,从能源生产消费、工业生产、垃圾废弃物处理等多环节协同发展,从多种经济活动入手做好环境治理工作。
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建议,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未来,要探索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解决空气污染等问题,实施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到,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2024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这一年由“能耗双控”转向了“碳排双控”,整体绿色转型行动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州发布50条精品旅游线路 引客欣赏四季美景
- 杭州临平:农村文化礼堂成乡村活力展示地
- 德媒:德国8月以来扩大对以色列武器出口
- 《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 解读答问
- 中国教育部: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
- 日本民众集会抗议G7广岛峰会:“反对欺骗和傲慢的G7”
- 青海省多地出现寒潮天气
- 浙江宁波数字经济人才超12.5万人 数字技术类占比近五成
- 导演傅东育:悬疑题材要和观众“斗心眼”
- 陈佩斯西安谈话剧:《惊梦》是用喜剧包裹的悲剧
- 长春力促妇幼健康 多举措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
- 停车费“化零为整”,合规未必合理
- 农村能源革命按下“快进键” 首批试点县取得良好成效
- 美西方对叙人道主义伪善行为 揭穿其“人权卫士”假面
- 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同意为俄亥俄州火车脱轨事故支付6亿美元和解金
- “中韩研究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论坛”在韩举行
- 国际旅游达人“下场”分享眼中的上海 激发国际游客探索热情
- 一架载有15人的伊尔-76运输机在俄罗斯伊万诺沃州坠毁
- 以色列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与黎真主党相互袭击
- 日本5月再现贸易逆差
- 热门推荐
-
- 破坏规则 滥用权利 美国贸易霸凌行径引公愤
- 月圆,梦圆,心愿能圆! “圆梦行动”圆梦进行时
- “人生便利店”开张 作家刘墉“灵感小条”为读者答疑解惑
- 国际社会谴责以色列袭击联黎部队营地
- 上海首个工业企业大规模再生水利用项目启动
- 美国学者:中国创造奇迹 一些国家“害怕中国更成功”
- 马来西亚一大巴翻覆2名中国游客身亡 马方将对涉事旅行社启动调查程序
- 广西南宁构建面向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平台
- 从三张单据,看京津冀海关“三关如一关”
- 中新真探:晚上吃生姜等同于砒霜?
- 专家:创新药物、疗法不断面世 助晚期乳腺癌患者获得精准靶向治疗
- 人老了就该耳聋眼花、浑身疼?这是病,得治!
- 专访音乐人赵照:《当你老了》成就自我,冀未来交完美答卷
- 菲律宾民调机构:二季度全国超十分之一家庭遭遇非自愿性饥饿
- 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
- 27国青年及专家学者共话“智造未来”
- 11月7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31个点
- 服贸会奏响养老金融“协奏曲”:机构创新亮点纷呈
- 民航局印发《国内通程航班管理办法》 构建“民航+”生态圈
- 报告预计:到2025年AI等新科技将成为推动新消费模式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