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
从年初寒潮来袭,中央气象台时隔10年后再次发出冰冻预警,湖北、安徽等地遭遇冻雨袭击;到夏季热浪席卷全球,山东、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全球变暖等气候的极端现象增加,这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日,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多地出现了台风极端降水的现象。如第11号台风“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的国土面积高达9.08万平方公里,引发了多地区的洪水、山体滑坡和交通中断,对华南地区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王会军分析,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不断增加,造成骤旱或者极端降水加剧。让人感慨的是,极端化气候也让江南梅雨慢慢消失。古诗句中“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的绵绵细雨景象或将成为历史,新梅雨特征或将呈现。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频发将带来疾病的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认为,极端高温或者低温寒潮会增加流感病毒、登革热等疾病感染风险。当温度升高时,人体的循环系统、代谢、生殖生育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朱彤引用了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于2021年的一组数据:从全球范围来看,65岁以上老人和1岁以下婴幼儿热暴露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2019年,热相关过早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到34.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有地表过程、大气过程、人为活动等,排放出来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会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由此产生的极端天气对人体存在较大影响。”朱彤认为,多类极端天气的复合型暴露将会进一步降低弱势群体的肺部、心血管等功能。
对于气候变化和健康影响相关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阚海东也有类似研究。在现场,阚海东展示了一张自己绘制的图表。根据研究数据发现,当高温、寒潮、洪涝灾害等现象出现时,人们的急性心梗、感染性肺炎、妊娠性流产、房颤等疾病会有明显的增加。
此外,阚海东还带领团队,在非洲展开了高温与贫血患病率关系的卫生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与非洲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升高存在显著相关,即温度每升高1℃,非洲儿童患贫血的风险升高1.138倍。研究数据表明,部分疾病和气候变暖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
一个有“正效应”的气候现象是:阚海东提到“神奇的22℃-23℃”,不仅能够提升室内工作效率,还对社会化和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甚至对抗癌都起到积极作用。
多位专家发现气候与环境、健康的相关性显著。“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挑战是与机遇并存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认为,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呈现总体放缓趋势,但部分地区的污染问题有所反弹;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未来,如何全面系统认识这些挑战,需要各方设计出下一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路径。
地球频频“变脸”,人类要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变化?
王会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要加强控制碳排放,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对气候极端化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减灾、防灾等工作,以及保证人群健康。
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来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雷宇发现,目前循环产业链构建、绿色交通转型和大数据应用进展较快,而固定源碳污协同治理及新能源适应技术案例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此外,新建项目环保的引导工作以及与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强化。
“从强度控制向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转变,可能是关键的步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张强认为,要避免各地追求短平快、见效快的治理方式,需要从考核目标上发生转变。
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的共鸣。柴麒敏认为,一方面,减排工作要从强度转向总量考核;另一方面,要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转向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此外,还要转向全经济范围,从能源生产消费、工业生产、垃圾废弃物处理等多环节协同发展,从多种经济活动入手做好环境治理工作。
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建议,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未来,要探索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解决空气污染等问题,实施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到,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2024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这一年由“能耗双控”转向了“碳排双控”,整体绿色转型行动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东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 新疆以花兴农把“颜值”变“产值” “花经济”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
- 重庆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烟草制品案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河曲:红葱产业“充电”提速 鼓足农民“钱袋子”
- 别克ELECTRA E5先锋版,业内唯一16万元级超大五座智电SUV
- 陆正耀被强制执行781万余元
- 日本宫崎县日向滩地区发生4.5级地震 震源深度30公里
- “不爱走亲戚”可能不只是因为年轻人的叛逆
- 湖南举行巾帼创业创新大赛 激发妇女创业创新活力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教育科研基地揭牌
- 普京:俄罗斯拒绝集团对抗
-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开幕 聚焦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中国鲁菜美食之都”诚邀八方游客“泉”在济南过大年
- 小小桦树皮展现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年巨变
- 政策暖风再吹 京沪楼市现“热周末”
- 海关总署: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是平稳的
- 法国官方调整退休制度改革方案部分内容 旨在争取更多议员支持
- 从沉浸式“唐潮”到“早市打卡”:“参与感”令游客不再“远观”
- 彩礼新规施行,多地判出“第一案”!
- 2024年春运启动首日 广州白云机场出入境人员超3.7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分析师电话会:用户收入利润大增,淘宝形成增长正循环
- 行业巨变一年后,脱口秀回来了?
- (寻味中华|饮食)海派年夜饭,团圆八宝鸭
- 2022年药品经营监管工作怎么干?国家药监局划了6个重点
- 福建开展“尊老爱幼 扶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累计落实帮扶资金4576万元
- 江西南昌青云谱区开展侨界儿童庆“六一”活动
- 福建省旅游乡村首次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 加沙地带死亡人数超1.5万 停火谈判陷僵局
-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 四川乐西高速乐山至马边段开通试运营
- 中新观陇“新闻+”作品联展第14站:融合表达尽展甘南多元可读可感
- 签约737.71亿 新疆塔城招商推介会在京举行
-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
- 让消费者住进每一种生活 我爱我家亮相服贸会聚焦服务品质提升
- 广州成功繁育一头白鲸 满月长成“大个子”
- 南京秋季求职期平均薪酬7825元
- 日均配送百万件蔬果肉蛋 重庆多多买菜全力保供助力抗疫
- 布基纳法索北部发生袭击事件至少25人死亡
- 她把自己永远留在了沙漠的星空下
- 各地抓好秋粮中后期田管 力促稳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