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举办金秋菊展 市民游客同鉴古典文雅菊花盛宴
图为桂林市花木研究所精心培育的一株开花1657朵的大立菊吸引民众观赏拍照。李腾钊 摄
中新网桂林11月16日电(李腾钊)11月16日,由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桂林市花木研究所承办的2024桂林金秋菊展在广西桂林市花木研究所尧山花卉基地举行,市民游客徜徉在五颜六色的花海中,与亲朋好友欢度周末。
本次菊展的主题为“宋韵菊香”,在充分发掘桂林本地传统菊花品种的基础上,把近年来从北京、河南、江苏、广东等地引进的多批菊花新品种,采取传统种植和现代园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适应性栽培、控制花期,选取适应本地的菊花品种进行布展。
图为民众在菊花展花海中拍照。李腾钊 摄
桂林市花木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盘兴介绍,花展通过大立菊、悬崖菊、独本菊、盆景菊、造型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150多个品种的菊花展现在大家面前。其中,大立菊的种植技艺要求非常高,通过选苗、培育、嫁接、打头摘心、抹芽剥蕾、绑扎整形等工序,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成品。这次展出的成品大立菊,有“火舞”“小桃红”等品种,单株开花少则547朵,最多的达到1657朵,非常壮观。花展上还展出了红黄双色的菊花,这是2017年从河北唐山引进的“一品红”菊花品种在桂林栽培几年后发生了变异,开出的花朵令人称奇。
图为双色菊花。李腾钊 摄
据了解,新引种的花园小菊、独本菊和盆景菊也各有特色,而造型菊则通过制作成孔雀、兔子、花瓶等造型进行展示。
本次活动将菊花展和宋朝时代的文化生活结合,融合宋韵表演、菊花讲堂、投壶游戏、绒花手作、插花体验等活动,广大市民和游客同鉴古典文雅的菊花盛宴。据介绍,今年桂林赏菊花的最佳花期为11月16日至11月25日。(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调查称,仅24%英国民众认为应该“脱欧”
- 津甘藏三地学子“线上+线下”共赏百年古建与传统艺术
- 2024年春运启幕 上海警方多举措保障车流畅通
- 从晚唐至今横跨千余年 “溯古追今”插画展现文脉传承
- “美国付出的是钱和武器,乌克兰人付出的却是生命”| 世界观
- 上海中小企业成长“秘笈”:深耕“专精特新”、渴望“耐心资本”
- 两部门发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 千里跃进大别山|金寨县丁埠村:昔日深山里,今朝“桃花源”
- 2024中国—坦桑尼亚旅游文化年在京开幕
- “00后”双胞胎“神同步” 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同校同班
- 2月9日起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 国庆假期广州39家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约62.8亿元
- 立秋之夜冷空气抵京 高温退场
- (新春见闻)“过年搭子”走红网络 中国年轻人“花式”过节
- 甘肃推动残疾人康复科技发展 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
-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
- 中新真探:冷冻肉有害健康吗?
- 美智库这份报告,揭开“印太经济框架”无法回避的真相——
- 西藏自治区岗巴县昌龙乡乃村村民确吉——“高原上的拥军阿妈啦”
- 南非:三大国有企业过去五年因腐败等问题损失数十亿兰特
- 热门推荐
-
- 第五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于苏州启幕
- 全国67支代表队山西晋中角逐短视频制作比赛
- 江西九江八里湖新区打造特色民宿 唤醒区域旅游新业态
- 这所学校,把龙门石窟“搬进”实训室
- 用“房票”咋买房,能转让吗?六点问题详细解读
- 辛西娅·陈纳德桂林捐赠父亲文物:见证中美友谊
- 让3D打印建造走出实验室
- 2023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历史记录
- 关于苹果、比亚迪、房产投资……93岁巴菲特有新观点
- 6月中国70城新房价格环比转跌 一二线城市“停涨”
- 中国官方:逆周期政策调节仍有足够空间
- 青海茫崖网红景区“恶魔之眼”艾肯泉全年开放
- 两部门:进一步做好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
- 蒂姆·库克:中国供应商为苹果减碳作出巨大贡献
- 中国气象局:预计5月山西、上海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 解决便秘别依靠这些“外援”
- 96.8%受访青年觉得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要
- 近观枫桥|基层调解员李彩云:用“1826”把5858份爱留住
- 印度裔加拿大公民遇害案第四名嫌犯已落网
- “土味”文化未必不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