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桂军:生死教育和症状管理是“托举”安宁疗护的关键
安宁疗护,对许多人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安宁疗护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病患所进行的积极而非消极的照顾,对疼痛及其他症状的控制,尽可能提升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品质到最好程度。WHO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安宁照护和止痛治疗,每年约有1800万人在疼痛和痛苦中离世。
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痛点”?在2024年世界安宁疗护日全国联席会召开之际,《中国新闻》报对话九三学社社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作为我国安宁疗护10年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路桂军指出,安宁疗护服务在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死教育和症状管理是安宁疗护发展的关键。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记者:在报告《中国特色安宁疗护学科建设初探》中,您指出目前我国安宁疗护事业面临社会接受度不高,相关标准与规范、专业机构与人才缺乏等挑战。您如何看待安宁疗护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
路桂军: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基本做到了生得好,出生死亡率不断降低;活得久,平均寿命和发达国家没有太大区别;病得晚,得病后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有效治疗;唯独临终阶段,如何无痛且有尊严地离世,这一点还没有进入大家视野。
在中国人的日常和文化里,死亡是个相对禁忌的话题,大家不太愿意公开谈论。死亡话题如果连谈说空间都没有,就几乎没有做的空间。一个人面临生命的最后一刻时,如果无法妥帖安顿自己的身体,照顾自己的心理,处理社会关系,寻找生命意义,就不可能是“善终”。目前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开展,在社会人文基础上还有欠缺,所以生死教育非常重要,它是安宁疗护的土壤和起点。
另外,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政策基本上是以治愈性治疗为主。对一个医疗单位的评价指标,比如治愈率、病死率、床位周转率等,都对安宁疗护专业不太友好,临终患者的医疗选择还很有限,临终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长时间探索的过程。但我也经常鼓励安宁疗护从业者,任何一个学科要发展都有一个投石问路的过程,我们就是那个问路的石头,希望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为成熟的安宁疗护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为适合国情的安医疗护发展做好前期工作。
记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加强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建设。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设有安宁疗护的医疗卫生机构超4000家。据您观察,我国安宁疗护事业近年取得了哪些进展?您还有何建言?
路桂军:安宁疗护从鲜为人知,到各界热衷尝试性开展,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我1990年代初在河北进入临床工作时,接触到很多肿瘤终末期的癌痛患者。这些患者在生命尽头,除了疼痛等身体症状外,还面临心理问题,社会关系问题,生命意义寻找问题。1998年,我当时所在医院的病房就设置了6张临终关怀床位。此后,临终关怀、姑息治疗、缓和医学被统称为安宁疗护,并独立为一个学科。安宁疗护发展需要有前期积淀,现在我们不光是理念上的关注,从技术培训、人员配置等方面,也都在逐渐完善中。
全国的安宁疗护机构超4000家,不管是数量还是广度上的进展,都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起码社会有需求,政府关注到了,医疗资源也开始配置了。早年间我看到很多医疗机构,虽有安宁疗护的科室设置,但里面住的很多都不是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现在机构收治的患者匹配度也越来越高了。
但我国人口众多,所以4000家机构还远远不够。安宁疗护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需要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安宁疗护机构应能下沉到社区,下沉到一级、二级医院,但目前国内对临终关怀有较好认知的人群,往往平时的就医机构不在基层,而是在三级医院或大医院,政策的下沉和民众的需求还存在错位。我认为,安宁疗护机构应该根据国情发展三级联动,让患者“上得来下得去”,不论从机构数量,还是机构之间的联动上,都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把中国的安宁疗护服务“托起来”。
记者:普通人更多关注医学人文层面的安宁疗护,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个临终患者会有哪些症状,需要哪些技术层面的医疗救助和护理?
路桂军:安宁疗护的基本属性还是医疗属性,离不开医疗。不是说只要有爱心,想关怀一个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首先,我们要确保病人身体舒适。在身体舒适的情况下,心理才能平静平安,才能妥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道爱道谢、道别道歉,与世界和解,寻找生命的意义。我曾有一位患者,在生命尽头交代家人,死后要在坟上种一棵树,挂上“无痛”的牌子。很难想象一个疼痛难忍的病人如何谈及圆满;很难想象一个疼得辗转反侧,痛不欲生的患者如何接受人文关怀。因此,症状管理是安宁疗护服务的基础,人文关怀是主线。症状管理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如口服吗啡、皮下静脉、神经毁损、顽固性肠梗阻的症状管理,以及口干、疲乏、认知障碍等,都需要医疗干预。
目前安宁疗护面临的一个痛点是麻醉性镇痛药的可及性较差。基层医院镇痛药保障不足,民众对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也感到紧张,担心成瘾和依赖。将安宁疗护理念的医疗属性向前推进,面向癌症终末期患者,提高药物可及性,才能真正托起人们的“善终”。
记者:您长期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哪些安宁疗护病例或对公众有所启示?
路桂军:我想分享两个案例。有一位肿瘤患者,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好,各方面都是积极治疗,积极手术放化疗,最后大概四个半月就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病友,两人病情差不多,年龄也相仿,在他去世之后,仍然在正常生活。当患者机体状况较好时,积极抗肿瘤是可取的,但当机体状况较差时,过度治疗反而会透支健康,可能加速患者离世。
第二个例子,前不久我们病房有一个姑娘,是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生命尽头,她的愿望是捐献遗体。我问她有没有想对医学生说的?她说要谢谢他们,因为自己想当老师,最后通过遗体捐献,他们帮我实现了愿望。你会发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对生命价值的体现超越了很多普通人对生命的理解。
所以对于肿瘤疾病终末期治疗,我们倡导的治疗方向其实有两个,第一个延长生存时间,第二个提高生活质量。当延长生存时间的道路再无可能的时候,关注生活质量也是一条宽广的大道,能给患者最后的人生时光带来尊严和尊重。(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报道)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河碧水绘就生态画卷 云贵川三省通力合作共护赤水河
- 山东掀乡村文化活动高潮 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新疆“网红”旅游线路亮相国际旅交会
- 商务印书馆推出马盛德“非遗十讲” 总结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与经验
- 摩洛哥地震已致820人遇难 中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地震灾害
- 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泰国稻米或减产影响国际市场
- 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亲历者戴维·布斯:50载中国情缘
- 重庆市红十字会紧急调拨物资驰援万州灾区
- 喝完茶会感觉饿?塑料茶袋安全吗?答案是……
- 云南西双版纳中老边境:跨境运输客货两旺
- 国家能源局:将采取多方举措引导光伏行业健康发展
- 中证协推进商用密码在证券业的应用
- “三国”题材手游侵权之争 海南法院裁定500万元赔偿
- 今明两天华南南部及西南地区东部雨势较强
- 7月5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中秋国庆假期全国铁路公安机关查获网上在逃人员73名
- 河北青年志愿者:让志愿精神点亮青春之光
- 擅自拿许愿池硬币 不是“捡钱”是盗窃
- 广西金秀瑶族康养文化旅游吸引游客
- “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启幕
- 热门推荐
-
- 豆浆机、热水器、花洒等产品有新要求了 明起一批国家标准将实施
- 上海民革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座谈会
-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
- 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国已与俄罗斯等国共建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 吉林市邀海内外游客赴“松花湖消夏之约”
- 传递温暖和力量——2023跨年晚会综述
- 前三季度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49万亿元 同比增长4.8%
- 外媒代表广西凭祥感受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火热
- 外媒:特朗普工作人员与国家公墓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加力支持!以旧换新燃动假期消费潜能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了,还有望继续走低
- 系统研究称:中国糖尿病风险防控现状不容乐观
- 中国能建山西电建厄特项目部应邀参加非洲厄立特里亚独立33周年文化交流活动
- 【文化评析】古建文创,缘何成“顶流”
-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 聚焦国际传播效果 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举办
- 奥运冠军助阵 北京东城发布10条文化探访线路
- 山东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船企主动求变:出坞!向着清洁能源转型
- 土耳其商界人士:“一带一路”铺就繁荣之路 中土合作前景光明
- 拼多多偏远物流新规落地后,有人发现同款商品“配送费已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