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动植物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网郑州10月22日电 (记者 韩章云)动植物考古是近年来考古界的热门,科研人员借助科技手段对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研究,古人生动的生活画面在现代人面前“拨云见雾”。
那么,“透物见人”的动植物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为我们带来哪些宝贵信息?为期3天的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10月22日持续在河南郑州举行,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
从事考古工作42年,在王巍的印象中,在2000年左右,国内从事研究动植物考古的学者还是寥寥数人,现在这支研究队伍已有上百余人,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们在动植物考古方面应用了众多科学技术手段,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谈及动植物考古可以提供哪些信息,王巍表示,动植物考古是通过对古代人们生活遗留下来的动物、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分析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考古不仅能让我们知道古人制造陶器、铜器的工艺技术,同位素分析,DNA研究等技术手段的介入,还可以让我们知道古人的种植技术、食物来源,了解他们丰富多样的生活。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从哪儿来,一个是植物,一个是动物。”王巍介绍,植物食物主要是农业出现后的农作物,如黍、粟、稻、麦、豆,及大量野生植物的利用。动物食物主要是家养动物,如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同时还有大量野生动物。
对此,王巍认为,年代越久远,古人对野生动物食物的依存度越高,“中华文明5000年,是什么支撑古人开展各种发明创造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动植物”。
“动植物考古研究可以揭示许多古人的‘秘密’。”王巍举例介绍,人骨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生前食谱密切相关,比如对大墓中等级地位高的人骨研究发现,生前食用的蛋白质要比地位低的人高很多,由此可见当时古人的饮食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明探源是研究我们的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发展的,农作物的栽培,家畜的饲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巍提到,考古人员在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意外发现,中原地区古人的家畜黄牛和绵羊,源自西亚,经中亚传入中原。同时,中原地区的粟、黍也向西传播,这说明东西方文明交流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有,内容十分丰富。
“虽然遗迹遗物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但如果把它们作为过去人们生活场景来描述,会十分有趣。”谈及新时代的考古研究,王巍建议,在让历史“活”起来、文物“火”起来的大背景下,考古工作者要投入到大众考古、公众考古的领域,让民众通过通俗的读物、浅显易懂的报道来了解中华先民的生活和成就。(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年海南岛欢乐节启幕 50余项活动玩转全岛
- 持续强降雨致武夷山景区暂时闭园 福建紧急响应
- 西藏味道美食体验周在拉萨开幕
-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实招频出
- 浙江乡村观察:新乡贤回归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 非洲及东南亚或成跨境电商新蓝海 中企重构生态链
- 字节再发反腐及违规通报:辞退103人,11人涉嫌犯罪被立案
- 直击“摩羯”横扫后的海口:城市受损 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布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答记者问
- 爆火的劳动体验活动 源于一棵山楂树
- (经济观察)上海聚焦转型金融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 “云南舞蹈大家跳”走进大理 跳起“最炫民族风”
- 用中文铺设民心相通的桥梁
- 上头的“电子榨菜”为何有些令人“反胃”
- 青海海东市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古树新枝、丹山碧水
- 甘肃与乌拉圭“经贸团”互荐优势拓农业合作
- 发现最美铁路:月宜长安宿,春好锦官行
- (第七届进博会)上海歌剧院“舞墨兰亭”亮相进博会“艺术空间”
- 浙江安吉:好生态成就新经济 拓宽“两山”转化路
- 广东掀起春季植树热潮 县镇村积极为家乡增绿
- 热门推荐
-
- “淘金”美梦变噩梦 投身诈骗团伙26人获刑
- (“一带一路”10周年)跨国商人逐梦新疆喀什:“一带一路”更具吸引力
- 第29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启幕
-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优质果品 百果园在泰国举办独家招牌果发布会
- 历时130天 京九铁路江西段最长“集中修”完成
- 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主题论坛首发《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
- 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人民论坛)
- 中国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
- 京东云为湖里装上“城市大脑”
- (乡村行·看振兴)传承非遗美食 江西都昌排粉“出山记”
- 国家发改委: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下半年经济将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 一颗长蘑菇的苹果,何以引发一场科普“追更潮”?
- 经济形势理性看: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优势和机遇
- 迁徙“候鸟”为何在新疆变“留鸟”?
- 广西将建设面向东盟特色药用植物种质库
- 中国主题展馆亮相2024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
- (新春走基层)广西服装产业园“变”商圈 民众赴工厂“买买买”
- 来乌鲁木齐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边境地区交火 至少4人死亡
- 中国代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7届大会阐述中方立场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