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 为海洋生物筑“新家”
中新网三亚10月16日电 (张月和)10月15日,在三亚西岛附近海域,16个六米见方、单个重量约90吨的人工鱼礁礁体,被依次放入约20米深的海底。这些由钢筋水泥混凝土制成的人工鱼礁礁体将成为这片海域里海洋生物的“新家”。
此次人工鱼礁投放作业是三亚环境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三亚湾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西岛及附近海域)建设内容之一。项目现场工程师李宗昊介绍,此次投放的人工鱼礁呈正方体,兼具抗倾覆性和结构稳定性,人工鱼礁设计有许多孔洞,投放入海后,海洋生物可以在人工鱼礁内部繁殖、生长、避敌。同时,人工鱼礁的投放可以遏制非法捕捞作业,缓解海底荒漠化,有利于加快生物栖息地修复工作。
三亚湾地处三亚市南部沿海区域,绵延二十余公里,湾区椰树成林、浪缓沙白,是三亚有名的休闲度假湾区。“近年来,我们对湾区海域进行监测调查时发现,该片海域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李宗昊说,三亚湾海洋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三亚湾海洋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2022年,原三亚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三亚湾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一期,共移植珊瑚礁15000株,在西岛附近海域建设人工鱼礁区110公顷,增殖放流鱼苗3.4万尾。
“此次人工鱼礁投放自今年8月启动,计划投放320个人工鱼礁礁体,完工后覆盖面积将近300万平方米,目前进度已过半。”项目施工单位中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常务经理袁立明说,因人工鱼礁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投放施工难度增加不少,“要根据当天海域的浪涌情况施工,保证人工鱼礁礁体精准落点”。
“人工鱼礁完成投放后,将分阶段增殖放流鲷科类、石斑鱼类等岩礁性鱼类14.5万尾。”李宗昊说,后续,还将由专业单位进行生态修复跟踪监测与管理,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遗作《雪豹》获亚洲电影大奖
- 特朗普无资格参加大选?美议员欲引用这一修正案
- 金秋时节“果实累累”映红农民笑颜 绿水青山间奏响丰收“致富曲”
- 福暖中国丨中国铁路北京局8日预计发送旅客120万人 多措服务大客流出行
- 长三角启动2024年工业产品获证企业证后监管交叉互查
-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
- 十三艺节传佳音,多部“上海出品”绽放精彩
-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今天开幕
- 广西物流企业首张“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证书落地北港物流
- 新疆迎来今年首个持口岸团体旅游签证的外国旅游团
- 加强“菜篮子”供应能力 主要产品价格呈现稳中有降态势
- 七十五载穿山越岭 汽笛声声催动山村巨变
- 山西25万人次警力助2400余场次大型文体活动安全“零事故”
- 新时代·新视界—2023长三角中青年视觉艺术展在上海开幕
- 普京:俄罗斯上一代政客“摧毁国家”
- 聚焦世界肝炎日:生活中哪些行为会伤肝?
- 云南孟连:“基建狂魔”黄胸织布鸟扎堆筑巢
- 前三季度金融数据出炉,呈现哪些特点?解读来了
- “柬中铁杆友谊超越时空”
- 日方计划11月2日启动第三批核污水排放 排放量约7800吨
- 热门推荐
-
- 陕西“盘点”国有资产 其中文物资产突破268.47万件
- AI界新贵“出圈”:ChatGPT揭示何种未来?
- 中国两轮电动车跨境出海合作示范基地在江苏无锡揭牌
- “中国厨具之都”如何转型?智能化探索厨房未来式
- 中国救援队成功营救出第三位幸存者
- 辽宁沈阳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印度喀拉拉邦爆炸事件已致3人死亡超50人受伤
- 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32564亿美元
- 发展氢能需加强政策和产业统筹
- 参加文体活动需有“自甘风险”意识 天津法院发布人身侵权类典型案例
- 广州餐饮市场回温 早茶等到店消费最先复苏
- 热评丨这个“最火”黄金周 复苏动力强在哪?
- 安徽:罕见“双绒三羊”三胞胎顺利降生
- 新疆莎车叶尔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破40万人次
- 英国公布新《科学技术框架》旨在促进创新
- 古老东方的这条龙……
- 新疆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1月6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上周五上升0.01个点
- 湖南新田发展多元产业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 南京推出“23条”措施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