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这项国之大计何以改变中国?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电(张钰惠)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从提升数量到注重质量,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教育焕新发展的75周年。75年以来,我国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正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教育这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改变新中国面貌。
从知识到理念,这项国之大计提升了全民素质。
“没上学,命运掌握不在自己手上。”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西海固闽宁村小学白校长追车阻止学生辍学去福建打工的一幕,牵动着荧屏前观众的心。
近年来,展现基础教育重要性的影视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不断走进公众视野。《山海情》中,闽宁对口扶贫援助派出支教队伍进行教育扶贫,感人的支教故事不胜枚举;《山花烂漫时》中,“燃灯校长”张桂梅为创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东奔西走筹办经费与支持,帮助大山贫困女孩重返校园,实现人生价值……
这些故事里,有千千万万个人民教师的缩影,也是党和国家重视基础教育的鲜活体现。
从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到“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多年不低于4%,到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由小及大,由点及面,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支撑下,教育普及率实打实地提升起来了。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1%、95.7%、91.8%;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1.6亿人、4542万人,是1949年的6.4倍、103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如今国民素质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教育的力量显而易见,又深刻隽永。
从提量到重质,这项国之大计惠及了百姓生活。
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人。
75年以来,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党和国家直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批有力又有效的政策支持,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叠加。
“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5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从前,学生们下了课打球、跳绳、踢键子,现如今在一些学校,本该充满活力与欢笑的校园变得静悄悄。
减负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针对“课间圈养”问题,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多次表态,保障并延长“课间十分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从“小切口”到“大视野”,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惠及百姓方方面面。
持续开展“双减”工作,学生们得以轻装上阵;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有效抑制了“择校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保障城乡受教育权平等……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让学生们不再只能走一条路,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更加广阔。我国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从利民到强国,这项国之大计夯实了国家发展。
“去大胆质疑,去亲自求证,也许这个体系,注定在等一个机械发光领域的门外汉来实现。”
周锦宇,2021年“最美大学生”,兰州大学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曾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具有高对称晶体结构的稀土材料在力的作用下竟然发光了。导师张加驰的话以及实验室中发现的一丝微光,让他激动不已。历经18个月的研究论证,他在高对称应力发光材料及其力光转换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在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科研报国是每一个科研人的梦想,做科研就应瞄准国家需求,在科研的路上努力实现从‘从0到1’的突破。”像周锦宇一样,新一代中国青年正奋力攀登科研高峰。一项项大国工程的突破,都离不开从高等教育孕育而来的关键技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加快,我国步入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均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国教育“朋友圈”正不断扩大。75年以来,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教育对外开放的辐射力也正在凸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民间使者”,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遍海外;赴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成为中华文化、“China Travel”的“野生代言人”。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离不开无数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育这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正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发挥出更强大、更深远的意义。(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暴雨中,他用身体为行人竖起安全警示牌
- 集大原高铁进入铺轨阶段
- 河南检方2024年依法起诉“村霸”、宗族黑恶势力等犯罪1287人
- 辽宁省着力拓展对外经贸合作 全方位扩大经贸“朋友圈”
- (走进中国乡村)河北赞皇原村土布:农村“织娘”织出“国际范”
- 助农达人走进猕猴桃产地 公益直播助力乡村振兴
- 2025年金价还会持续走高吗?
- “结直肠肿瘤科普康复基地”在上海揭牌成立
- 陕西考古揭秘周代“南水北调”
- 在川台商“有好货” 电商助力“卖全球”
- 【揭穿美式民主真相】美国制度设计的初始逻辑背离民主真谛
- 千里讨薪后,他们不只拿回了工资……
- 赛剥莲品荷花宴 福建武夷山五夫古镇举办“荷花季”系列活动
- 2024年十大流行语公布!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永康夏溪村培育农民“书法家” 发展传承楹联文化
- “5%左右”的增长目标,传递稳健与自信
- 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预计明年突破1万亿元!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 第十六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启幕
- 浙江八大流域实施禁渔
- 2023年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活动在广西桂林举办
- 热门推荐
-
- 巴西楼房坍塌事故致14人遇难
- 考古确认陕西洛南盆地百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 中国建设银行荣获IFF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
- 中外师生上海同台演出 发起儿童友好倡议
-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遇炸弹恐吓 警方未发现可疑物品
- “坚决反对核污染水排海,守护孩子们的未来”(第一现场)
- 浙江柯桥纺织品热销欧洲 可再生、功能性面料受青睐
- 外籍演员感叹《万里归途》幕后置景:“太像了”
- 摆脱拘留危机后,李在明首度发声
- 博物馆奏响中国古乐 智化寺上演“非遗音乐荟”
- 登革热高发季节到来 多地检出病例
- 美国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再次上升 非裔情况最严重
- 人民警察节 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 “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亮相糖酒会 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超65亿元
- 四川酒产业推介暨交流品鉴会在香港举行 冀撬动海外市场
- 龙年春晚:常沙娜首次为春晚设计《年锦图》亮相
- 朋友,你好吗丨海上漂流36小时求生女孩:我仍欣赏海的波澜万丈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任命安全情报局新“掌门”
- 上海:政府探索把青少年心灵陪伴计划纳入实事项目
- 河南通报河湖管理成效:实现由“乱”向“治”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