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旺堆:用一生传承守护藏医药文化
在阳光温暖,微风和煦的初秋,记者见到了年逾古稀的国医大师旺堆。他清瘦的外表难掩儒雅气质,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一生获得无数荣誉的旺堆是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是藏医药界杰出贡献者,也是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博导。采访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旺堆对藏医药事业的真挚情感。除了卧病在床,旺堆没有一天在“躺平”中度过,每天不是在写东西,就在为科研事业忙碌。旺堆坦言,希望自己能为传承发展藏医药文化而努力到最后那一刻。
编著辞典 服务临床
1950年,旺堆出生在昌都市贡觉县阿洛村,那里自然气候宜牧业、可耕种。他出生时,家境中等富裕,有近五百只羊、上百头牛,还有土地。
在母亲的坚持下,旺堆8岁开始学习藏语文等基础文化课。
由于当时的阿洛村没有医生,谁家有人病了,家人只能带着病人的晨尿(藏医诊病的一种方法),骑马或徒步前往别的村落求医,来回要花一天或更多时间。
也许缘于此,自小被寄予厚望的旺堆,在13岁那年被父母送到贡觉名藏医其美多吉面前,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藏医,普惠当地群众。
从此,旺堆那颗潜心求索的心,开始向“藏医药学”的门靠近。旺堆每日既要钻研学习藏医药知识,也要协助老师采药、制药及诊疗。岁月流转,老师的优秀涵养和品德,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旺堆的骨髓。
时间从来不会辜负一个用心之人。十余年后,年轻的旺堆已经成长为一名藏医,并获得了前往拉萨市藏医院进修的机会。这期间,他师从甲日·土旦次仁、康珠·央嘎、贡嘎平措等名藏医。在拉萨市藏医院,旺堆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临床藏医。
光阴荏苒。1975年,旺堆正式进入拉萨市藏医院工作。从此,在更为广阔视野里,旺堆精研医理、求索问道。
熟悉旺堆的人都知道,他嗜“书”如命。业余时间,基本书不离手。钻研苦读数年后,他逐步继承各派医理医家特长,并融会贯通。
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旺堆每天出诊、教学、阅读、研究,工作量巨大,却乐在其中。他对临床各类急、慢性疾病一丝不苟,诊断科学合理、配制药物遵循药理,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任。
即便是退休后,旺堆仍每周定期在家坐诊为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诊疗,从不收诊费。
旺堆的钻研精神始终贯穿他传承藏医药文化的人生。他笔耕不辍,将自己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成书,供更多藏医药专业人才学习借鉴。
针对当时藏医药文献资料匮乏的情况,旺堆很早就开始收集、整理资料,做编写辞典的研究工作,历时8年,他编著完成藏医药史上第一部现代综合性辞典——《玉妥心要》。
时至今日,《玉妥心要》仍然是藏医药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旺堆还编制《新藏医词典》《临床经验纪要汇编》《藏药方剂》等,服务当下的藏医药临床实践。
“如今,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扶持政策很好。藏医药事业要进一步推广,不仅要汲取前辈经典作品中的精华,而且每一位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只有这样,藏医药事业才可能有更好的未来。”旺堆说。
教书育人 潜心科研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藏医教育逐步走上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以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形成。
从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并开设藏医系招收藏医专业首批本科生,至1989年,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自治区藏医学校的基础上,西藏藏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数十年来,旺堆屡次被委以重任。
在旺堆的教学生涯里,历经第一批藏医本科生加入藏医队伍;完成第一批藏医硕士、博士的培养。至今,他教授的学生已达上万名,他们像种子般扎根高原大地,守护百姓健康。
数十载任教,旺堆以严厉著称,学生怕他敬他又爱他。当年,学校管理学生的系统制度未成章前,身为早期师徒相授的传承人,旺堆自成一套管理学生的办法。
每天天不亮,他第一个出现在校园,不厌其烦地敲各个宿舍门,督促学生背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每个学生通背《四部医典》等经典藏医理论著作。在品德上严格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尊师重道。
虽以严肃认真出名,但他仍然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和老师心目中一盏明灯。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学生一同参加劳作,也常将自己当年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
那些年,旺堆也是最晚离开校园的教师之一。以至于有一次他从学校赶夜路回家,不小心掉入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全身沾满污泥,臭气熏天……回忆这些往事,年近耄耋的旺堆忍不住哈哈大笑。
博学多才的旺堆,授课时也总是引经据典、贯通古今。所以,在藏医药学术界旺堆有“活典籍”“活辞典”的美称。而听过他课的学生也无不感慨:“听旺堆老师的课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旺堆退休前,先后教授藏医伦理学、人体学等20余门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他主讲的藏医三大基因学、内科学被评为校级、自治区级精品课,藏医保健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旺堆行医从教60余载,作为一名医生,他兢兢业业,每天坚持临床工作10小时以上。作为教师,他起早贪黑,几乎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作为科研者,几十年里,旺堆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探访相关遗址、走访当地居民,经过10多年的研究于2002年在意大利国际藏学会议上首次论证提出“藏医文化源于古象雄医学文明”的观点,确定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3870多年的起源学说,将藏医发展史提前1000多年,掀起藏医药文化保护和建设热潮,也在国际上奠定了话语权。
收集文物 传承经典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西藏藏医药大学和附属医院领导为旺堆敬献了哈达和鲜花,表达了对国医大师的深切敬意和祝福。当天,旺堆也为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带去了他新得的“宝贝”——两套《古代伏藏宝典》各71册。
将整箱丛书归置放好后,旺堆领我们走进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一间侧屋,映入眼帘的是沿四面墙摆满的古籍文献。它们全用红、黄两色绸缎包裹着,醒目而特别。此间安放的还有数十尊仿真人半身历代名医鎏金铜像。旺堆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这些人物,姓甚名谁、出生何地、主要功绩等等。仿佛,他脑海中正翻阅一本本人物传记。
2002年,为继承和抢救藏医药深层文化资源,作为当时的西藏藏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的旺堆,向时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已故)提议筹建博物馆事宜。2004年,“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
在此后的20余年里,旺堆开启了收集相关文物的艰难旅程。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筹建博物馆,收集文物所用资金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收集珍稀的藏医药文物藏品,旺堆每年利用寒暑假,带学生或老师,奔波于西藏各地收集文物。不辞辛劳应邀到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讲学,也到过意大利、俄罗斯、尼泊尔等国讲学,所得讲课费用全部投入到文物和典籍的收集中。
旺堆的行为令人钦佩,一些私人收藏者和寺庙医院主动献出所藏“宝贝”;一些从事藏医药的民企或私企无偿捐款;也有很多毕业后拿到工资的学生慷慨相助……所有熟悉旺堆的人及其学生积极行动,帮忙收集散布各地的藏品,或将自己了解到的文物信息及时传达给他。
对如今收藏于这家博物馆的所有物件的来历,旺堆都历历在目。关于物件的点滴信息,他还细心地让学生制作了记录卡片。
限于资金不足,多数时候,旺堆都是一趟趟艰难“求物”。十年前的某天,旺堆收到一位学生的消息,山南一位藏医收藏有一部手抄艾版本《四部医典》(艾指拉加里的艾地方,今山南曲松县贡康沙乡一带)。得知消息的旺堆,立即揣上现金,赶往山南。
当山南的藏医格桑次仁见到旺堆,听他讲述来龙去脉后,虽有不舍,却感动于旺堆老师的情怀,将传自家族的典籍捐献了出来。
如今,这部出自公元17世纪的艾版本《四部医典》收藏于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内,与它一同收藏于此的还有被称为北京版(也称承德或热河版)等共18个不同年代和版本的《四部医典》。
在旺堆的主导下,如今,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已颇具规模,收藏有藏医药、天文历算为主要内涵的古籍文献1.8万余册(部),其中含100多部手抄孤本典籍;各时期历史文物800余件,最早年限可追溯至1200年前;木刻版典籍2万多部;各类具有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的馆藏物品5000余件。
此外,还有以藏医始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藏医药传系大唐卡、藏传普派天文历算创始人——普巴·伦珠嘉措天文历算传系大唐卡为主的藏医药发展历史传系唐卡等60多部。
现在,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承担着藏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才教育的双重功能,由此也带动区内外各级藏医医疗科研机构掀起一股藏医药文化保护和建设热潮。旺堆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亿多元建成的新馆目前已在拉萨教育城的新校区完成主体建设。
旺堆说:“藏医药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年轻一辈守护和传承好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晓勇 平措次仁 扎西顿珠)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在佛山禅城区开幕
- 中俄最大界湖兴凯湖冬捕期结束进入薄冰期
- 上半年云南怒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船造何以扬帆四海?
- 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八次会议开幕 选举梁强为国家主席
- 中新健康|自己在家熬猪油吃,健康吗?
- 首次看片 于和伟眼眶湿润
- “上海停车”APP上线试运行“错峰共享”一键签约新功能
- 面向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在广西钦州举办
- 助力产业数智化转型 5G迎来规模化发展关键期
- A股兔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三大股指均涨超1% 成交额继续破万亿
- 广州暴雨 转移民众279人
- 夯实故宫文化遗产的四梁八柱
- 全国“安全生产月” 多地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 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系列新型碱基编辑工具 应用前景广阔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上半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有进
- 中国内陆省份四川将三文鱼、榴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中华文明溯源”特展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上半年减税降费退税超1.6万亿元
- 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喷出大量“烟雾” 周边多省市宣布停课
- 热门推荐
-
- 端午小长假太铁增开40对客列 北京等地为客流热门方向
- 四川德阳一小区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铜币 正对出土铜币进行整理
- 俄乌局势进展:俄称挫败乌方无人机袭击 俄乌互指对方毁坏敖德萨重要教堂
- 北京考古:探寻城市之源
- 中新健康丨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让更多患者有治愈希望
- 76场演出12个夏令营3个音乐“马拉松”为孩子们“打开艺术之门”
- 2022南国书香节参展图书超过1000万种
- 黑龙江省松花江等6条河流水位超过警戒线
- 四川雅江森林火灾:距县城较近的1号火场明火得到控制
- 泰国苏梅岛一周内连发两次小型地震
- 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段正式通车
- 解开商业“死结” 王府井大街上新国潮购物中心
- 古稀龙舟工匠的坚守:做到做不动为止
- 专家学者厦门共探重塑外国新闻传播史学术研究新格局
- (新春走基层)浙江浦江:春节不打烊 乡贤与家乡“双向奔赴”
- 18国葡萄酒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同台“对决”
- 每12分钟发生一次3级余震 新疆记录到3级及以上余震76次
- 冷空气将袭粤 海面风力重新加大
- 适老化改造,让养老变“享老”
- 希腊学者:文明交流互鉴应避免落入“选美比赛”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