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如何融合发展?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建言献策
中新网北京5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加强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考古与博物馆深度融合是一个关键”“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在故宫相融相生”“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愈发需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展品进行历史价值阐释”……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支持的“首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4月底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考古文博机构、高校等领域内专家学者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积极建言献策,共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大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和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指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作为两门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促进考古学综合研究阐释工作,还加强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的研究,是当前考古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沿课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考古与博物馆深度融合是一个关键。博物馆既有对考古成果的转化,又有对考古资料的提升,是考古大众化的主要形式和主阵地、主渠道。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则对“让文物活起来”提出“三化”:化厚重为灵巧,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底蕴,用通俗化、生动化的方式阐释好;化古老为时尚,把悠远的历史文化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年轻态”表达呈现好;化小众为大众,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从专业圈走向人民生活,更好滋养公众文化自信。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表示,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即考古遗产支撑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愈发需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展品进行历史价值阐释,也要求考古工作在田野发掘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博物馆展陈提取和保存遗迹和遗物,把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融合发展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在博物馆展陈中时常见到以地方或遗址命名的‘某某文明’,这是不太合适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提醒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从五千多年延续至今,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大地只有一个中华文明,不存在其他文明,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只有考古学和博物馆学融合发展,才能解决好上述问题”。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表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在故宫和谐共存、相融相生,共同阐释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在故宫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故宫的考古工作与博物馆工作相辅相成;其二,考古学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相互助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指出,发挥博物馆优势,做好考古成果展示传播,一要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机构,二要着力构建考古成果高效转化利用机制,广泛汲取生动有效展示传播手段,三要丰富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范围,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深厚积淀为博物馆事业的多样态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又为考古事业提供了展示平台,中国考古博物馆由此应运而生。她认为,考古文博展览不应是冰冷的文物堆砌,而应该是有温度的,能透物见人,不仅要见古人,也要见到今人的学术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郭鹏对文物展览透物见人观点深表赞同,他建议考古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等,展览展示考古出土遗存时既要揭示世界一流的中国传统田野发掘技术,也要明确标注发掘者、科学发掘过程等相关信息,向广大观众展现考古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认为,考古与博物馆关系密切,考古学史、考古理论方法、考古的技术设备、考古成果、文化遗产保护应是博物馆重要展示内容,博物馆则提升了考古学科、考古科研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考古博物馆的第一使命是为历史文物类博物馆注入更多的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表示,目前考古文物展览多以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视角策划与呈现,以科技尤其是科技考古视角的展览较少,而科技考古研究成果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他建议博物馆加强科技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对考古领域前沿科技应用的认知。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看来,动物考古三境界包括见物、见人、见古今,学术上,动物考古揭示人类与动物同行的历史;传播上,动物考古能传播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为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认为,考古类展览内容上包括考古新发现展、研究成果展、考古人物展、文物保护技术展等;功能上则兼具学术性、艺术性、教育性。依托博物馆这一开放平台,将考古成果的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公众考古教育和活化利用等有机结合,可更好发挥考古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宫殿考古组组长张晓玮说,考古发掘研究为故宫的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公众教育等提供了专业支撑与多元补充,故宫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专业的文博专家团队,也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提供极佳的教育、展示、传播平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范佳翎认为,博物馆展览是有力的考古传播媒介,主要体现为实物吸引力、沉浸式环境、多元媒介、多感观刺激、社交空间、持续传播等。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指出,新时代考古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既要服务考古,也要服务社会,还要通过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交流合作,融入博物馆体系发展大局,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传播的国家级平台和窗口。(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西藏完成无信号区5G+卫星+无人机等高精度定位验证
- 以书为媒读懂湖湘文化 “岳麓大讲坛”在书博会开讲
- 突发!肯尼亚首都发生巨大爆炸,已致3死数百人伤
- 阿富汗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230千米
- (第七届进博会)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进一步拓宽进博会“朋友圈”
- 西安大白杨发现大型西汉墓地 葬者以长安城周边平民为主
- 中国花旦“俏”动国际舞台 中国杂技团海外演出市场将全面重启
- 广西工业“修内功”向海而兴 谱写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 罗新:不再写与时代无关的东西
- 冬日广西气候宜人 自然风光类景区受游客青睐
- 美国阿拉斯加州发生山体滑坡 致一人死亡多人失踪
- 工信部发布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 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1% 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 公共服务性凸显!每年1.88亿人次乘坐顺风车通勤出行
- 处暑未“出暑” 湖北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河南招才引智大会启幕 各地花式“引”才
- 保护“好风景”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进生态司法保护协作
- 乳业低碳发展启示录:除了种树,我们还能做什么
- 援外医疗题材电影《无界》在河南郑州首映
- 环环相扣!起底高薪招聘货车司机背后的“套路运”
- 热门推荐
-
- 亚太国家期盼与中国打造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 春秋航空2024“沈沪甬兰”四地联动包机首航桂林
- 中国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16个耕地调查问题典型案例
- 伏波将军马援,拥有怎样的家国情怀?
- 打破“双十”魔咒 AI为药物研发按下“快进键”
- 丹麦女孩遇见中国神仙:漫画绘出不断发展的中丹关系
- 红色星球邂逅“闪亮的星”:火星合轩辕十四亮相天宇
- 俄朝领导人在远东举行会谈
- 人文社直播“哈利·波特”读书之夜 观看总量超百万人次
- 泰国首例猴痘患者康复 所有接触者未被感染
- 第四届“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大赛启动 将策划AI创新推广活动
- 以影像“对话” 浙西南绿水青山为凝聚全球共识搭台
- 江西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保用工促生产 江西瑞昌全力以赴助力经济“开门红”
- 海南推出16项举措便利外籍人员在琼工作生活
- 热带低压生成!或成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
- 高质量发展是主脉络 民生红利干货满满
-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无法替代丨世界观
- 业内人士聚首山西竞逐新型储能新赛道
- 黑龙江:以旧换新行动带动新车家电家装销售超3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