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铁路“五一”假期运输方案出台 日均客流或创新高
中新网上海4月24日电 (浦帆)记者24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长三角铁路2024年“五一”假期运输方案出台,此次假期运输期限自4月29日起至5月6日止,共8天。其间,长三角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超27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超340万人次,或为日均客流最高的一次节假日运输。
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客流涨幅明显。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长三角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幅超过两成。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客流成分将以旅游、探亲为主,呈现出出行范围广、高峰时间长、日均客流大等特点。
从客流分布来看,预计将呈现假期运输前两天(4月29日至30日)由所在地出发,最后一天(5月6日)集中返程的出行规律;其中,客流最高峰预测将出现在5月1日,当天发送旅客或超长三角铁路今年清明节(4月4日)创下的单日客发量纪录(373.5万人次)。
从客流方向来看,长三角多地去往北京、广州、福州、厦门、长沙、青岛等地的客流火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与扬州、连云港、盐城、黄山等旅游城市间的人员流动频密,其他城市抵达沪、宁、杭、合、甬、婺等地的客流出现大幅增长。热门线路主要有京沪、京港、杭深、沪昆、沪宁、沪杭、宁杭等直通、管内高铁线路。
针对此次“五一”假期客流大幅增长的情况,长三角铁路部门统筹运力安排,采取基本运行图方案、“五一”临客方案、应急方案三个批次运力安排,在实行高峰线的基础上,另计划增开192.5对旅客列车。其中,安排开行夜间动车组列车133对。“五一”临客方案包括增开50对直通旅客列车、增开142.5对管内旅客列车。
此外,铁路部门将采取组织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普速列车加挂车辆等措施增加运力和席位;根据客运大数据分析,持续关注火车票售出情况,适需启动应急方案,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假日出行。(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俄朝领导人在远东举行会谈
- 鱼跃人欢庆丰收 浙江德清下渚湖千人共享鱼汤饭
- 重庆将6个区县防汛应急响应升级为Ⅱ级应急响应
- 九寨华美胜地“秋叶艺术节”盛大绽放
- 三餐不定,零食饮料不断管不住嘴,你的肾脏就会抗议
- 内蒙古“杖头木偶”重现舞台 六旬演员期盼技艺传承
- 深圳家电汽车市场购销两旺
- 苏州多车追尾交通事故现场基本处理完毕 事故致3人受伤6人轻微擦伤
- 6年盗掘古墓葬40多座,这伙流窜多省作案的盗墓贼终被抓获!
- 9月中国销售彩票同比增长58.3%
- 三赴进博,欧加隆携生育创新成果,与“健康中国”并肩齐跑
- 广东省科技厅:依托港澳打造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合作高地
- 入境游支付便利化 外国游客体验扫码“买买买”
- (财经天下)创34年新低,日元为何突然大跌?
- 云南宜良县狗街镇中营社区山火成功扑灭
- 专访陈文玲:经济合作是中韩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 剧集“继续营业”的天花板正在被打破
- 《老鼠记者 漫画版》在京发布
- “茶和天下·雅集”江西专场暨宜春文旅推介会在柏林举行
- 仓皇撤离阿富汗三年了 美国仍未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
- 热门推荐
-
- 捷克一大学发生枪击致十多人死亡 政府宣布全国哀悼日
- 广东个体工商户数量突破1000万户
- “双减”第一周,“我”在做什么
- 中缅边境打洛口岸连续3日出入境旅客突破6000人次
- 山西太原打造“博物馆之城” 数字科技助推文物走出国门
- 深圳建成73个鹏辰驿站 创新禁毒社会治理
- 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发生示威 民众抗议国庆日:别为种族灭绝感到自豪
- 普京:预计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3.9%
- 50吨!首批“新疆产”聚甲醛产品下线
- 冯德莱恩欧洲议会“过关” 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旺盛 中企积极布局海外产业链
- 叙利亚卫生部长:霍姆斯军事学院遭袭事件已造成80人死亡
- 四川宜宾:预计今年实现动力电池销量120GWh产值1100亿元
- 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开幕 助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
- 那些租住在公寓里的年轻人
- 生活剧“反向操作”讨观众喜欢
- “80后”激活百年老字号 让小小梳篦远销海外
- 家政服务业转向“员工制”
- 中银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经济发展有三大动力值得关注
- 解读“新质生产力”:长三角如何乘“新”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