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大热” 自然科学博物馆缘何惹人爱?
自然科学博物馆缘何惹人爱
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0日 08版)
清明假期,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新宠”。最新数据显示,假期这几天,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3天共服务观众7万余人次;重庆自然博物馆日均客流量达1.1万人次,约是平日里的5倍……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缘何惹人爱?怎样才能让它们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彰显科学之美?4月8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记者采访了多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馆长、专家。
持续“大热”,它们为何如此吸引人
在北京科学中心探究“玉兔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在浙江省科技馆上一堂科学威“龙”课,体验“龙”重登场之疯狂实验秀;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了解宇宙地球的沧桑巨变,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探索生命世界的无穷奥秘……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热”从龙年新春持续至今——中国科技馆大年初三到初八共服务观众超1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春节假期,辽宁省科技馆服务观众13.36万人次,单日客流最高峰为2.53万人次,累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63场。
它们为何如此有魅力?
“在这里,能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的魅力,以书本加实践的方式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辽宁省科技馆馆长刘晓峰说,“我们将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以直观、互动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不仅为科技成就提供了展示窗口,也能激发大家的科学兴趣、涵养科技创新精神。”
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认为,持续升温与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发展迅速有关,这里让人们拥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可以更便捷地“亲近”科学。
“不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已经建设了规模较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浙江安吉、湖北武汉、云南澄江、四川成都等很多城市都新建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孟庆金说,“这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集中保护、研究与展示了生命演化过程中的自然遗物,以及人类历史上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这对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表达中国人尊重、爱护大自然的传统理念,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终身学习的科学教育阵地
作为连接科学、教育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受追捧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优质科学教育场所的渴求。“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文明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皓说,“我们要将这些场馆打造成终身学习的科学教育阵地,持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做“加法”的关键,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全民终身教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公众提供终身、连续教育。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教育形势下,更迫切地需要科技馆及其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发挥校内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用独特的资源创设自然科学体验场景,用独特的理念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新力。”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说。据介绍,中国科技馆已与北京市200余所中小学校签约合作,共建“馆校结合基地校”。在2023年秋季学期,中国科技馆服务学校团体学生4.5万人次,2024年春季学期还推出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的35条主题研学路线。
在安徽省科技馆,公众可以深入了解前沿科技——该馆建立了由高校量子领域专家学者、量子科技企业从业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展品研发企业组成的量子科普专业合作团队。安徽省科技馆馆长方波介绍,该科技馆还开发了量子主题直播课、科学课短视频等,促进前沿科技知识普及。
在广西科技馆,“不接触气球就能给气球充满气”“乒乓球可击碎玻璃”等4个自主设计的科学实验秀场场爆满;还有大型原创科普剧《科学少年奇遇记》,利用自主研发的展品完成18个物理化学实验、10次大型互动。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具有自由、开放、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应该注重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依托展览展项开发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为公众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广西科技馆馆长黄星华说,为了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该馆还充分依托中小学教师资源,开发“磁与电”“民族蜡染”等上百种科普活动资源包,出版《小学科学拓展与探究》《同上一堂科学课》等书籍。
对标国际一流,仍有短板
尽管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但面对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孟庆金看来,与国际一流同类博物馆相比,我国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藏品数量、科研力量、展陈内容、整体规划、新技术利用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
“藏品收藏数量太少,需扩大藏品收藏范围,重新构建藏品收藏体系;科学研究力量薄弱,需加大投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加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展陈内容单一且出现同质化现象,需注重博物馆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以凸显特色;新技术应用不当,虽然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技术应用应考虑适度、适当。”孟庆金分析说。
与此同时,隶属关系复杂多样、地域分布不均衡、建设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也使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受限。“应当加强国家馆引领全国同类博物馆发展的机制,没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省市应建设新馆,另外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依据,规范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指标及设计要求。”孟庆金呼吁。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要切实担负起兴文化的时代使命,在促进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文明互鉴,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过程中争做科学文化的引领者,提高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殷皓表示。(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分钟救援!学生被卷车底 热心群众合力抬车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启动
- 在“中国药谷”感受创新脉动
- 骗完母亲又骗母亲好友 一男子及同伙“自导自演”骗取钱财近千万元
- 云南普洱:一抹乡愁点燃返乡创业情
- 新疆吐鲁番秋季晚熟哈密瓜进入采摘季 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 将文物定格 与历史对话
- 大型现代川剧《大千世界》在成都上演 将沿大千足迹全国巡演
- 别当下一个吃“纸螃蟹”的人
- 辽宁省沈阳市设立“幸福创益工坊”:家门口就业 多渠道增收
- 加快盘活高校院所专利存量
- AI搜索,满足你的模糊需求
- 宁夏连发35条暴雨预警信号 街道行车如“冲浪”
- 全国性旅游文创平台上海揭幕 助力加速产业升级
- 广西工业“修内功”向海而兴 谱写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 “锦绣工坊”揭牌仪式深圳举行 探索残疾人灵活就业
- 乔平、陶第迁、张展欣迎国庆书画展在穗开幕
- 青海清洁能源贷款余额保持在千亿元规模以上
- 原创音乐剧《四两青春》全国巡演启动
- 就美高官称韩实施戒严令是“严重误判” 韩外交部回应
- 热门推荐
-
-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为海洋生态注入不确定性风险
- 乡土文化“出圈” “东方毕加索”丹青巧绘新生活
- “笨小孩”郭靖,“秒杀”了大多数聪明人
- 年轻读者谈米兰·昆德拉:我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再是为“赶时髦”
- 海浪蓝色警报发布 台湾海峡、南海北部等地将有大浪到巨浪
- 浙江绍兴为越剧立法
- 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将举办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
-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中国剪纸作品
- 湖北襄阳:古城守护尽在“一砖一瓦”间
- 《青海湖生命之歌》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 巴西累西腓举行灯光秀庆中国龙年春节
- 邀请郭麒麟帮用户省钱 去哪儿“比价”策略进入下半场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冲锋在前 为生命护航
- 亚投行与法国开发署签署联合融资框架协议
- 女性健身诉求从“减重”转向“增肌”
- “冬去春来”处处洋溢融融暖意 活力无限的中国升腾“烟火气”
- “00后”少女的戒毒故事:“感恩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 大寒节气迎寒冷暴击! 让气温“伤筋动骨”的寒潮来了
- 曾经的“乖宝宝”为啥变成叛逆少年
- 心动了!全国多景区官宣:冬游半价or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