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自找苦吃” 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春日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已经是一片忙碌景象。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即将举办的全国科技小院千人培训会。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希望在培训大会上,跟全国同行分享交流科技小院的经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勇介绍,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截至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众多师生走进乡村,在田埂上书写青春故事。
“不断帮助村民解决难题,很有成就感”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21年10月,为治理洱海面源污染,张福锁带领团队在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建设了大理首个科技小院,开启了一场“洱海治理”的科技大会战。
侯勇介绍“洱海科技大会战”情况(央广网发 赵桂茹 摄)
侯勇是首批到大理建设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老师。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接到任务时虽然做过思想斗争,但很快做出了决定。“作为系主任,肯定要带头。再加上从2017年就开始做绿色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想找一个地方把研究成果落地。”
如今,回头看2年多前的决定,侯勇非常庆幸来到了大理。他说:“扎根大理,解决农民和政府遇到的难题,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远非在期刊上发表几篇文章可比。”
经过2年多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大理洱海流域,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核心,先后建设了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科技小院、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等14个特色科技小院,10多位老师带领100多名学生常年驻守在这里。
“去年我在大理待了260多天。”侯勇介绍,每位老师每年在科技小院的时间都超过200天,有人甚至达到300多天。
“科技小院所做的事情,与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非常契合。”侯勇表示,青年师生到科技小院锻炼,将学习、科研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是真正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
1999年出生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鲍璇,主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及其对磷形态的影响”。在古生村科技小院的380多天,她一边研究自己的课题,一边走村入户调研,开展支教活动,培训拍短视频,向村民普及膳食营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鲍璇在测量土壤紧实度(央广网发 卢扬 摄)
鲍璇性格比较内向,来古生村科技小院前,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在这里,需要频繁与老师、同学、村民打交道,倒逼自己成长。”鲍璇表示,虽然刚开始很痛苦,但随着帮助村民解决一个个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觉得做这些事情特别有意义,很有成就感。”
目前,科技小院已经深度参与到洱海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侯勇透露,他们正在帮助一家环保公司,用新技术更有效地解决洱海流域各类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去年他们创制了匹配当地土壤和作物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已在洱海流域内示范种植2000多亩经济作物,今年将进行更大范围推广。
沉到一线 在田间地头练就兴农本领
仲春至,万物生。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王庄村的“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中,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派生机盎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冯佳如,正与学弟学妹们在麦田中统计冬小麦分蘖数,以便进行技术调整,提升小麦产量。
工作结束后,她娴熟地驾驶电动三轮车,不一会儿便回到了王庄科技小院。小院外,“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冯佳如(左)驾驶电动三轮车往返于科技小院与麦田间(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今年是我在王庄科技小院学习的第二年。只有真正到一线去,才能更好地理解、践行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精神,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农民生产生活的难处,进而真正地‘解民生之多艰’,也在此过程中培养我们的爱农情怀。”冯佳如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我认为,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想农民之所想,解决农民的需求。我们与农户同吃同住的意义便是如此。”
刚开始与农户接触时,小院师生并不顺利。“我以往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并不了解农户的真正需求,所以刚来时一度受到质疑,甚至有些农户在我们组织培训时睡着了。”冯佳如笑着告诉记者,后来她开始下地帮助农户种田,与农户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大家也慢慢有了变化。“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培训时一些农户不再睡觉了,甚至还主动来问问题,让我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科技小院的学生查看冬小麦长势(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科技小院的学生在校园里上完一学期理论课后,便进入科技小院,此后的实验、调研都在科技小院与农田中完成。”牛新胜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高级农艺师,在曲周工作已有20余年了。他曾担心,科技小院模式是否能够让学生具备创新性,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与学术型硕士达到同等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技术推广创新只有不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才有意义,这也与我们的校训内涵不谋而合。”牛新胜介绍,如今,许多农户在科技小院师生的帮助下,改良种植技术,真正从技术推广中受益,王庄村小麦产量也从原来每亩地800多斤提升至1200多斤。在种植过程中,农户还用上了航拍仪器和各类植保机械。这些成果和变化让科技小院的师生信心满满。
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编写的工作日志(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小院不仅培养了研究生,还让这些人愿意留在这里继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同时,依托我们推广的先进农业技术,农民也成为新型科技农民。这也是对校训‘育天下之英才’的最好诠释。”牛新胜说。
与村民互动 “双向奔赴”结硕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镇西槐庄村,一排排科技小院实验大棚里春意盎然。中国农业大学2022级研究生王思远,正和村民移栽番茄苗。
“今年移栽的番茄品种比往年要更丰富一些,有原味一号、菜禧527、天辉、苹果绿等品种。”王思远告诉记者,在保留经典品种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试验品种,希望通过引入更多高品质番茄,为村民创收。
王思远(右)和村民一起覆膜(央广网发 陈嘉泽 摄)
西槐庄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科技小院让这个京郊偏远乡村发生了可喜变化。“科技小院成立3年来,村集体年收入由当初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70余万元,2023年销售额更是突破100万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庄明浩介绍,科技小院学生全程参与农业种植管理,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供技术指导,助力西槐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西槐庄科技小院,同学们变身“多面手”,他们不仅专注于田间地头,更是全方位地参与到西槐庄村的乡村振兴。他们策划举办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参与村庄整体规划,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的帮扶,探索开网店、直播带货等多种增收渠道。
王思远和村民有一个答疑群,大到田园果树,小到自己家的花花草草,只要出现问题,都会给村民一一解答。“知农爱农,才能强农兴农,看见他们因改变而发自内心的喜悦,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方,科技小院也吸收了很多一线“土经验”。刚来科技小院时,王思远开始种植黑皮花生,这是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过,由于错过了培土迎针的最佳时期,花生的果针能否钻到土里结出果实,被打上大大的问号。“当时非常焦虑,担心结不出果实,明年还得继续种,影响研究周期。”王思远说。
正当王思远手足无措时,西槐庄村一位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了解情况后,给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担心,我种过,一切都来得及。”在该农户的指导下,黑皮花生顺利落果,亩产量超过800斤,达到预期目标。王思远说:“文献里找不到指导意见,没想到一线经验帮了大忙,理论和实践结合太重要了。”
庄明浩(右)和王思远就番茄移栽进行交流(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是农大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庄明浩表示,科技小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与普通农户一样,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艰辛与喜悦;但又不同于普通农户,他们带着科学的眼光和创新思维,积极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西槐庄科技小院的毕业生不少选择回到乡村,服务一线。“毕业后,希望跟随师兄师姐的脚步,继续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王思远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阮修星 张强
记者:阮修星 韩雨晨 陈嘉泽(实习生) 刘菁(实习生)
鸣谢: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俄罗斯武术爱好者赴河北广平交流学习卢氏太极拳
-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原因?专家解读→
- 涉及158辆车,7死25伤!美国一公路发生大规模车祸
- 坚决刹住拒收现金歪风
- 多支救援队在河北涿州开展重点区域清淤排涝工作
- 旅美大熊猫“美香”一家三口到家
- 李保东:世界应抛开分歧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 草原“冬日限定”:马背上的荣誉之战
- 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将于9月在天津举办
- 服务更亲民 文旅更出彩
- 为革命老区科技教育注入新活力 “机器人老师”将走进多所小学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山东纵深推进动能转换 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新闻1+1丨打通天山,意义何在?
- 深圳发布通知优化住房限购政策
- 福建芳华越剧院携优秀剧目献演南京
- 美国防部:美军在叙基地遭袭致3人受伤
- “神仙打架”的春节档 8部电影你PICK哪一部?
- 平潭口岸迎来首批远洋渔船靠泊 船舶通关“零等待”
-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加速全球布局,卢伟冰:小米澎湃OS进军欧洲,首批覆盖3000万设备
- 马斯克撤回针对OpenAI的诉讼
- 热门推荐
-
- 各地齐发力确保“菜篮子”货足价稳 能源企业“开足马力”保障用能需求
- 报告: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达55.20万亿元
- 中菲执法部门合作遣返180名在菲从事离岸博彩中国公民
- 新型递送系统让口服胰岛素更有效
- 中老铁路开通2周年跑出加速度
- 安徽“新三样”出口前三季度增长26.4%
- 首届数智华文论坛在广州开幕
- 亚美尼亚国防部:应防止亚阿边境局势升级
- 非法接种HPV疫苗被罚 浙江发布消费维权典型案例
- 北京拟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 监管趋严加速洗牌
- 中国(广西)—柬埔寨跨境经贸投资推介会在南宁举办
- 上半年中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3.5%
- 俄称将敦促联合国调查“北溪”管道被炸事件
- 中国代表在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核能作用国际大会阐述中国立场主张
- 旅德青年芭蕾舞者张晋浩:用心展现中国舞者独特魅力
- 仅2人获救 韩客机失事前6分钟详情公布 幸存者问:发生了什么?
- 1—8月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29455亿元
- 中工网评丨实行“驾照式记分”,医保支付有了“紧箍”
-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特种邮票首发
- 巴西庆祝独立202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