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积石山:活动板房里不灭的希望
开栏的话
新春将至,万家期待团圆。那些奋战在艰苦地区、特殊行业的建设者们,是如何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遭受洪水、暴雪、地震的灾区群众,重启后的新生活过得怎么样?铁路、民航、公路等交通行业的年轻人又是如何保障群众出行的?《中国青年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全媒体报道这些可爱可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进入农历腊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陇原,各地气温骤降。在甘肃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高原户外寒气袭人,而活动板房里却是一派暖意融融。
在大河家镇梅坡村安置点,57岁的法刚这几天把炉子烧得很旺,没有觉得冷,“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带好孙子,天气变了,可不能让两个宝宝感冒”。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法刚家的房子裂了,成了危房,全家被安置到中铁二十一局援建的首批活动板房。之后几天,安置点通了电、有了自来水,米面油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也都全了。看到一家老小生活有了保障,法刚27岁的儿子法国强就带着媳妇回到西宁打工。
“日子还要继续,他们两个年轻人还得抓紧挣钱养家。”法刚让两个年轻人放心,自己和老伴承担起照看年幼孙子的任务。
法国强之前曾在北京、广州打过工,这两年媳妇生娃,家中老小都要照料,就回到了离家不远的西宁,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他说这次带媳妇一起去西宁,“就想着两个人可以互相照料,还可以多一份收入”。法刚有哮喘病,干不了重活,之前在家只种着5亩地,他打算开春后还要养一些牛羊来增加收入。
这些天,村子召集受灾群众开了好几次会,安排灾后重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法刚每次都会准时参加,会后全家开视频会,一起商量开春如何重建家园。“国家有帮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得振作起来,未来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努力。”每次打视频电话,他都会鼓励全家自力更生。
在梅坡村4社安置点,这些天来,13岁的六年级学生马婷也没闲着。她一边帮家人做家务,一边带着四年级的弟弟马国荣复习功课、做寒假作业,为新学期做准备。
“地震发生后,学校教室也受损了,我们就没有回到校园,现在生活都稳定下来了,要抓紧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在梅坡小学六年级,马婷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地震前不久,她还收获了学校颁发的六年级前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优胜奖。
家里房屋受损严重,重建需要规整家具,养着的几只羊也需要照料。大人们忙前忙后,马婷就自觉担负起收拾房间和照看弟弟的任务。姐弟俩每天做寒假作业,抽出时间把活动板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活动板房里有免费的网络,姐弟俩还会看一些视频学习资料。
按照当地统一安排,灾区学校在2月下旬开学复课,在村头的梅坡小学的教室里,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大河家项目部校舍维修队的工人也忙得不可开交。地震造成梅坡小学教学楼外墙保温层开裂,部分室内充填墙开裂,部分门窗变形。经过专业检测,教学楼主体框架完好,重点要对开裂墙面进行修复。接到任务后,维修队18名技术骨干入住学校,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加班加点赶工期。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务必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保证孩子们在春季开学时能顺利走进新教室,在安全整洁的环境中开启新的学期。”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大河家项目部安全总监王东新说。
在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这几天也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技能培训机构来到了村头,年轻人们积极响应,加入到学习一技之长的队伍中。
38岁的马麻乃是陈家村5社村民,这次地震家里的房子严重损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地震前,他在千里之外的广东惠州电子厂打工,每个月能挣4000元。震后第三天,他赶回家中,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和受惊的妻儿,“心里不是滋味儿”。
在政府的安排下,一家人住进了温暖的活动板房。最近,当地人社部门启动面向受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陈家村开了电工和焊工培训班,接到村里的通知,马麻乃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学一门技术就能增加收入,这次送上门来了,必须要抓住机会。”学电工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没上过学的马麻乃就选择了入门相对简单的焊工班,每天准时入学,上午学习理论知识,下午开展实操训练。
为了办好这个班,承担培训任务的甘肃康县创联培训学校校长杨学元带了18名骨干教师,搭建帐篷学校,配套实训设备,手把手教学员技术。经过10天的学习,之前从没接触过电焊的马麻乃已经初步掌握了电焊的技术要领,一般的焊接任务都能拿下。
首期培训半个月,陈家村安置点有100名年轻人报名参加。杨学元想着,要争取让学员通过职业技能认定,“这样学成后出去务工就有了通行证,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马麻乃学电焊技术,他的妻子索哈非车也没闲着,报了村里的家政培训课,每天早出晚归去上课,学习护理老人、照看孩童、保洁卫生等知识,留下家里4个孩子由14岁的大女儿照料。
“有了一门技术,我们就多了一种选择,开春生活就有希望。”马麻乃心里筹划着,开春一边重建家园,一边重启自己的事业。“我准备就近找份电焊工的工作或开个电焊铺,让妻子在镇上做家政服务,生活就会重新开始。”他说。
在陈家村安置点,近期还活跃着一支青年力量,他们就是寒假返乡的大学生。19岁的苏萍是西北民族大学大一学生,放寒假回家后,她响应共青团号召,加入返家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就近在陈家村安置点开展工作。和她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还有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上学的姐姐苏晶和村里其他9名返乡大学生。
这些天来,除了在村委会带领下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录入各种数据,志愿者们还组织安置点的孩子开展文体活动。安置点文化室里,陈列着各方捐助的图书、电视和各种文体器材,苏萍和同伴每天都组织活动,让孩子们聚在一起读书。暖和的时候,还在户外做游戏。
“我们的队伍里有学音乐舞蹈的,也有学学前教育的,大家发挥所长,每个人出一分力,灾区的孩子就会增添一份快乐,收获更多成长。”苏萍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大型新编粤剧《郑成功》在广州公演
- 乌克兰何时加入北约?北约秘书长到访基辅后给出答案……
- 动画版《三体》来了 你期待吗?
- 专家谈“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有效激发共建国家发展动力和潜能
- 云南旅游业加速回暖 上半年接待游客3.59亿人次
- 重庆环境资源法庭首个巡回审判站揭牌
- 广西龙州爱心驿站多元发展 成为户外劳动者“能量补给站”
- 马来西亚修法将自杀除罪化
- 全国首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藏馆开馆
- 报告:2023/24年度新西兰乳制品出售将继续低迷 中国市场是“翻身”关键
- 郑州数字经济规模突破7000亿元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与塞尔维亚签署自贸协定
-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首次亮相北京 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
- 暑气未消,冬枣已大量上市
- 中国动漫“秀”出新意与活力
- 全球近百名顶尖电竞选手参与 2024上海电竞大师赛开赛
- 第27届长春冰雪节开幕 世界级冰雪主题乐园迎客
- 泰国警方破获盗卖文物案 缴获古董文物近千件
- 江西对长江鄱阳湖区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
- 北京市交通委:春节假期火车站周边易拥堵,建议优先选择公共交通
- 热门推荐
-
- 北京公交警方:男子在地铁扶梯上偷拍女生裙底被行拘
- 违规预收费、超前开展学科类培训……针对校外培训违法行为,教育部最新发布→
- 2000余名跑者竞速秦岭山水间 全民健身赋能乡村振兴
- 合肥派河港站铁路物流基地春运货物装车忙
- “他还是个孩子”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 西藏堆龙德庆区宇妥文化旅游季开幕式暨“民泰杯”锅庄大赛启动
- 打造黄河流域文化品牌 第三届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大会开幕
- 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全国大部地区将先后降温8至12℃
- 最新研究:人类社会历经艰难困苦或提升抵御伤害和长期恢复能力
- “钢轨铁军”精探疑难伤损 守护旅客平安路
- 山东各地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 洞庭湖记录水鸟逾38万只 中华秋沙鸭分布点增至39处
- 国际最新研究:成体果蝇身上意外发现拟寄生黄蜂新种
- 纪录片《何以中国》播出——倾听中华文明的历史回响
- 首届加拿大FIRA机器人世界杯公开赛在温哥华揭幕
- 马来西亚启动第二个5G网络运营商遴选
- 华北平原高温蔓延 多地游客入晋“上山寻凉”
- (新春走基层)910名贵州在广东务工人员搭乘免费春运直通车回家过年
- “科技种养大王”走向东盟的“蚝情壮志”
- 端午临近粽飘香 粤式粽子进入出口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