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丨藏粮于技 丰产丰收的中国“粮”方
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今天我们来把目光投向辛勤耕耘的中国农人。新年伊始,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加紧建设,冬闲变冬忙。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两位农业专家,看看他们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帮助中国的大粮仓多产粮、产好粮。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增产177.6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并且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其中,玉米产量5776.8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超四成,增产幅度达到4.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增产幅度4.2%,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
在产粮大省河南,玉米的大幅增产,还对冲了烂场雨造成的夏粮减产不利影响。2023年,河南省的玉米产量比上年增产18.1亿斤,实现了以秋补夏。
河南周口商水县种粮大户 邱守先:种了几十年地,没见今年(2023年)长势这么好的玉米。最主要的我们2023年收获了一份这一项技术、这一项管理方案。
李少昆:玉米高产的科技“密”码
农户口中的这项技术就是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2023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中,玉米增产潜力最大。该从哪下手?李少昆和团队耗时20年研究推广的玉米密植高产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这项技术在河南的16个县整建制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密度增加是解决增产的重要途径。现在制约产能提高,因素很多,第一个是种植密度偏低,第二个我们管理总体是偏粗放的。
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玉米产区平均亩产只有435公斤,仅是发达国家水平的60%左右。
辽宁省彰武县某合作社负责人 孙继刚:之前我们这里是广种薄收,当地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2023年的苞米,长势非常好。之前没有这个好技术,我都不敢想象。
得益于玉米密植技术的推广应用,2023年孙继刚带领合作社种植的15000亩玉米,全部实现了增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2023年我们的团队总共从事培训以及现场观摩达到了将近280天,比以往有一个大幅的增加,往年大概在100天左右。
一块玉米田原来每亩种植4000多株,增密后就要增加到6000-7000株,种植密度翻了一半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密度上去了之后,倒伏风险非常大,2004年我们系统开展这项研究,基本上每年全国30多块田开展高产的探索,90%以上都倒伏了。
为了解决倒伏,李少昆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最终探索出一套密植“组合拳”。首先要因地制宜选出优良的耐密种子,然后就是科学播种,给玉米排阵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采用宽窄行,有利于光合作用,有利于高产,通风透光的话,也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接下来,就是降低玉米的身高,避免长成大高个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在玉米将要拔节的时候,喷洒玉米生长调节剂,它就缩短了不伸长了,原来可能一节20厘米,现在可能就10厘米,并且增粗了,所以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了。
如今,“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应用和推广面积超过3000多万亩,从新疆,到辽宁、山东、河南等地,大部分技术实施地块的产量,都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平均产量。
特别是在技术应用成熟的新疆,优越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加上大规模种植,2023年,更是刷新了单产纪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李少昆:2023年新疆察布查尔县达到了1427公斤全国千亩最高(亩产)产量,察布查尔县达到了1300公斤的全国万亩最高(亩产)产量纪录。
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要在肥沃的土地上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还要向贫瘠的盐碱地要收成,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郭凯:以“咸”治盐 化“碱”为繁
2023年12月13日,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雪过后,室外温度降至零下。在河北沧州海兴县的盐碱地里,一群农技人员正在忙碌着,从试验田旁的沟渠里引咸水灌溉。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 郭凯:这个地方淡水资源缺,咸水非常丰富,但是咸水矿化度又太高,不能直接灌,所以我们采用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的方式。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有大片的盐碱地。
河北省海兴县植保户窦国望:咱这片纯盐碱地,多年什么也不长,草都不长。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唤醒这一“沉睡” 的土地资源,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2008年,郭凯来到河北沧州,主攻盐碱地改造课题。突破口就是用咸水给盐碱地“洗澡”,也就是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用咸水浇地,咸水在地表迅速结冰,到了春天,咸水冰逐渐融化,先融化的水矿化度高,并携带大量盐分渗入深层土壤,此后融化的是微咸水和淡水,把表层多余的盐分继续往深层土壤淋洗,实现盐碱地耕层脱盐。
为了验证这个技术,郭凯在数九寒天中,反复进行着大田和室内实验。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 郭凯:最冷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水表计量灌水的水量,基本上水表都冻坏了,灌的时候上边就开始有一层冰了。有的时候我们还得拿起那个土样,尝一尝,看看到底咸不咸,开始咸了,说明这个盐分基本上快到这个层次,开始累积了。
经过十年的反复验证,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让土壤盐碱度,从千分之八降到了千分之三。
如今,在郭凯的试验田里,昔日的盐碱地上,不仅生长着小麦、玉米、高粱,还有五彩斑斓的油葵、燕麦、芦笋、棉花等50多种耐盐碱植物。这个季节,在温室大棚里,各种绿油油的蔬菜,也充满了生机。
盐碱地种出中国粮,还飘出了麦花香。当地对盐碱地里收获的旱碱麦进一步加工,做成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面花”,如今也成了深受欢迎的“香饽饽”。特殊的种植条件,也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吃起来筋道,且麦香味儿浓。
沧州麦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姜成学:与2022年销量相比,2023年是多了两到三倍,到了进腊月之后,咱的员工还得增加,像海南、广州、云南、北京、石家庄,全国各地都有咱的产品。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23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达到17.85亿亩,比上年增长0.5%。
2023年,中国耕地质量也继续提升,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2023年,中国种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
2023年,中国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强劲,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2023年年末,我国粮食安全还有了专门的保障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大批辛勤耕耘的身影,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断为大国粮仓,孕育新的希望。
土地不欺勤耕人
农村有句谚语,“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2023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夏收时节,河南遭遇罕见“烂场雨”;秋播期间,华北、东北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一个个产粮大省、种粮大县经受了大自然的严峻考验。这个丰收是抢下来的,全国上下一心抢种、抢收、抢农时,很多农民说“这一年就像是从龙王爷嘴里抢粮食”。这个丰收也是粮食安全未雨绸缪的成果。几十年来,国家坚持不懈保耕地、兴水利、强基建,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还有广大农技人员默默地在土地上搞攻坚,育出好种子、发明好技术,跟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扎根田野,把荒地变良田,让歉收变丰收。这个来之不易的丰收也让我们更坚信,土地不欺勤耕人,中国饭碗要盛满中国粮。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时事观察】中东缘何再成外交热土
- 江苏省水利厅发布洪水蓝色预警信息
- 华文媒体探访内江市高新区:从“新”出发 链接未来
- 联合国专家讲述中美外交官的差异
- 碳路先行|能源山西 “碳”索未来
- 中新真探: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吗?
- 谈话节目《众声》持续热播 蔡康永“入驻”优酷人文细听“众声”
- “美国没能遏制中国,却把我们拖向战争”
- 三四千只白鹤“回家歇脚” 志愿者随行保护
- 作家庄雅婷:懂得人间甘苦,才能保住柔软内心
- 大凉山戏剧节:用戏剧连接世界 让世界看见凉山
- 中消协: 购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关注这四点
- “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
- 国际豪华邮轮被大妈“吃”退中国?
- 俄罗斯经济运行平稳
- 报告: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进入多品牌竞争时代
- 是走是留?首届“强基计划”学生迎来转段考核
- 大运河“美颜”迎亚运 历史街园区迎来“老杭州新生活”
- 兰州高新区赴京“取经” 深度对接“生物医药+”合作
- 长三角入梅后迎强降雨集中期 雷暴大风齐上线
- 热门推荐
-
- 第二届天津海河音乐节开幕 上演“流动的交响音乐会”
- 北京多措便利劳动者返岗复工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
- 这片土地涌动着互帮互助的力量
- 网络名人带粉丝“云游”千年古城:寻历史文脉 品人间烟火
- 网络法治系列动海报丨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天津口岸首票“铁路快速通关”中欧班列开行
- “曼舞中轴”北京东城舞蹈文化之旅启动 将举办五大板块活动
- 中华慈善日,来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为爱“捐”一条视频
- 西方“接近解除”乌使用武器限制?俄总统普京发出警告
- 上海专家探索利用超声技术治疗乳腺癌 让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 日本大阪发生持刀伤人事件 已致3人受伤
- 中国-非洲贸易指数首次对外发布 成中非贸易发展“晴雨表”
- 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着力对标国际一流
- 德国专家:破坏“北溪”不可能由小团体完成
- 第六届进博会预计迎大客流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明确26项重点任务
- 海派绘画与岭南绘画名家作品东莞“牵手”联展
- 浙江衢州三轮车逆行撞上380万宾利,车主选择代位追偿,宾利售后:正在定损
- 山西金融“贷”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法国前驻美大使发推:如此对待中国,美国到底想要什么?|世界观
- 青海玛多:连日暴雪致车辆被困 公安民警连夜救助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