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天,盯紧这座海坨山
在一次演练中,水泵刚停了没一会儿,30米长的管带就结了冰,“一下就把它立起来了,跟棵树那么高。”侯志坤说。
队伍里流传着一个词,“歪头杀”。这和可爱无关,形容的是一种行进姿势:在海拔超过两千米的海坨山山顶巡逻时,风太大,像刀割在脸上,人只能歪着头,斜着走。
这支队伍是国家消防救援局机动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冬奥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他们承担着北京延庆冬奥赛区的森林防灭火任务,每天都要勘查巡护,累计走了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
1500多天里,中队100多名指战员见证了一条条雪道从无到有,一座座场馆拔地而起,完成了冬奥期间延庆赛区山林“不冒烟、不起火”的任务。
如今,他们又回到了日常训练和救援中,解救被困驴友,在暴雨和洪水中转移群众……在三中队政治指导员王飞鹏看来,过程中的苦和难,都能被人们的感激和信任化解。
平均每天三万步
三中队的驻防点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坨山南麓,距离冬奥延庆赛区只有4公里。因此,冬奥会期间,三中队自然就承担了延庆赛区及周边的森林防火任务。
各个场馆还没有修建好时,他们就开始了巡护。三中队的班长侯志坤记得,当时路面都是土,山上风又大,每走一趟,狼狈得像钻了一趟野林。
最开始,他们对这里的林情地形、水系分布都不了解,只能摸索着走,边走边记录。一次次穿梭在高差1600多米、温差约15摄氏度的山林中,他们勘查着北起大海坨、南至松闫路、西起闫家坪村、东至玉渡山一线全程61.5公里的山区,大路就行车,小路就徒步,没路的地方,密密麻麻全是枝干,他们带着手锯、GPS、测距仪,硬生生开一条路出来。
从闫家坪村到冬奥核心区山顶,是人员出现最频繁的区域,也是他们巡护最多的路线。“常有挖草药或携带火种上山的人员,我们要进行劝阻。”王飞鹏说。这段大概9.5公里的路,高差有800多米,队员们背着20斤的装备上山,单程就要4小时20分钟。
早上出发,下午才能回来,他们中午就在山顶吃自热饭菜,需要把水浇在加热包上,水和加热包产生化学反应、释放热量,将饭菜加热。但在冬天,海拔2198米的山顶上气温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风也大,这点热量还来不及发挥作用就被吹散了。“饭菜硬邦邦,只能是裹在大衣里。手机拿出来,一分钟之内就会直接关机。”王飞鹏说。
他们平均每天能走3万多步,时间久了,很多消防员的脚上长了厚茧,有人脚趾甲也被磨掉几个,鞋子一双接一双地开口。
换来的是任务的圆满完成。冬奥期间,这里没冒过烟,也没起过火。
离地89米的救援
山上气温低,也没有水系分布,只有两个蓄水池,但距离冬奥核心区高差有900米,坡长有3000多米,取水很不方便,水泵也容易冻住。在一次演练中,水泵刚停了没一会儿,30米长的管带就结了冰,“一下就把它立起来了,跟棵树那么高。”侯志坤说。
防灭火,不能没有水。王飞鹏注意到,区域内雪道纵横,有上千台造雪设备,“造雪机用的水也是从山下输送到山上的,我就想造雪的水能不能直接用于灭火呢?”通过连续多日查资料、搞设计、做实验,王飞鹏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研制出“防回水快速变径管线接口”,解决了供水难题,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难题不止这一个。
冬奥核心区一共有9条索道,全程约9.3公里,每条索道上都有很多吊厢。一旦索道因天气或机械故障等特殊情况而停运,为了将困在厢内的人、尤其是幽闭恐惧症患者及时转移到地面,三中队组建了40人的索道救援分队。
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他们邀请了国家高山索道救援教练团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组织训练。最大的难题是恐高。最初,他们在接近地面的位置训练,一点点往高处走,最后到达最高点——距离地面89米的半空。
恐惧难以避免。侯志坤最初也怕,“队员身上挂着个三角吊带,它就是个布的,我们一开始都怀疑,这能负担一个人的重量吗?半空中风也大,摇摇晃晃。”
此外,到了厢体内,还要和受到惊吓的被困者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可能也害怕,所以心理学、沟通技巧还有简单的英语,我们都要学。”侯志坤说。
一天天地练,最终,他们全员获得了IRATA绳索救援技术证书。
“值得”
冬奥结束后,队员们回到了日常的训练和救援生活中。
驻地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市区90公里。年轻的队员们远离城市的喧闹,行走在静谧的山林中。但生活并不枯燥,“我们中队有人才,打太极的、写书法的,我特别喜欢画画、吹口琴,就带着他们一块玩,缓解他们的心情。其实冬奥的时候,大家心理压力都很大,我想让大家从执勤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就组建了小乐队,大家一起弹琴唱歌,也组建了太极小分队,可以练练太极、磨练一下心性。”王飞鹏说。
其实,早在刚加入消防的时候,王飞鹏也曾有过困惑。2005年,他18岁,入伍后被分配到四川森林武警总队,训练,巡山护林,起初什么都新鲜。
扑火时,王飞鹏觉得自己就像蒸笼里的馒头,衣服被汗水打湿又被高温烤干,发烫的防护服紧紧贴在皮肤上。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挡风的休息地,天亮了才发现那是个坟墓。
没过多久,重复的日子变得有些无聊:连武器都接触不到,和朋友联系也越来越少,他觉得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迅速抵达灾区开展救援。日子很苦,每天都在下雨,空投下来的方便面、饼干和饮料,全碎在地上。半夜饿得不行的时候,王飞鹏就起来喝粥。旁边挨着一家金针菇种植厂,交通中断,金针菇运不出去,就给了战士们,他们每天切几棵金针菇,撒上点盐就吃。
但他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人们对军人的期盼和信任让他很受鼓舞,“老百姓的一个微笑,一次点赞,还有向我们挥挥手告别时说的那句‘当兵的你别走,你在这我们心里就踏实’,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今年夏天,北京暴雨期间,他带领队员去房山抗洪,衣服三天都没干过。有大爷见到他就握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那是王飞鹏最欣慰的时候,“不管我多累多苦,一路上摔了多少跤,那一瞬间就觉得特别值得。”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假网站为假证提供“验真”服务
- 粤东城际铁路桑浦山站完成桩基施工
- 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165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
- 英国和欧盟就“脱欧”后北爱贸易问题达成新协议
- 89个国家确认参加第五届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
- “猎头”公司要求职者交“首月月薪80%”作推荐费 业内:注意识别风险
- 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在京成立
- 守护山区儿童篮球梦想 中国红基会等开展公益行动组建“博爱篮球校队”
- “跨越疆海 共赴热爱” 2024沪喀文化交流周开幕
- 西班牙艺术家乔治·兰多118幅作品在江苏徐州展出
- “绿色经济”成全球化新主题 中外嘉宾在沪呼吁国际合作
- 聚焦大湾区养老:300家海内外企业参展广州老博会
- 东博会将首次举办展品评选 助中国东盟优质商品拓市场
- 拒绝做“老好人” 职场中该如何说“不”?
- “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登陆中华艺术宫
- 从农村起步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程师”
- 二十四节气 | 立夏到,吃三鲜
- 福暖中国|沈阳公安交管服务让民众感受城市便捷和温暖
- “雪糕刺客”凉凉?广州开展“雪糕明码标价”专项执法
- 缅甸妙瓦底地区800余名中国籍涉赌诈人员经泰国被遣返回国
- 热门推荐
-
- 这几枚石雕和陶制蚕蛹出土,和嫘祖养蚕的传说有关吗?
- 第四届中国匠人大会在蓉举行 聚焦匠心年轻化表达
- 浙江区域观察:“AI+科创”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 英媒:泽连斯基抵达英国,将会见英国国王和首相
- 探访荆门市博物馆:演绎通史的荆楚展陈
- 经济观察:长三角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
- 甘肃技能大师工作室:洮砚艺人巧借敦煌元素塑千年品牌文化
- 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我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 外媒:秘鲁宣布边境实施“紧急状态”
- (经济观察)中国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有何深意?
- 世界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优秀的建筑会“说话”
- 饮料再创新:元气森林将-196°C液氮冷冻柠檬技术应用于冰茶
- 央行: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7万亿元
- 中越跨境互市火热 东兴奶茶、越南咖啡 双向“出圈”→
- 两部门:今年将支持1000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进行奖补
- “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行
- 天津滨海机场曹妃甸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
- 饶晓志舞台作品《杏仁豆腐心》北京温情上演
- 央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
- 美国高校大学生江苏交流营在昆山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