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产业专家:推动西藏优秀文化走出去 破除西方媒体片面报道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电(赵丽)近日,“遇见西藏·扎西德勒”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走进拉萨。当地吉本岗艺术中心创始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方堃在接受记者团联合采访时表示,外界对西藏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媒体虚假报道的影响,真实的西藏发展迅速,可谓十年百变。
方堃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西藏从事文化产业已逾十年。作为西藏本土文化艺术品牌“醍醐”的创始人,方堃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架起西藏传统与当代的桥梁,将西藏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现代人易于理解的形式。他认为,这是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方式。
为此,方堃及其团队争取了马蒙丹·莫奈美术馆的授权,将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元素融入牦牛绒围巾的制作中,并将这些产品出口到欧洲。“当他们知道这些精美围巾的供应商来自西藏的时候,十分震惊,因为他们想象不到西藏是当代的、先进的,他们想象中的西藏还是‘落后的’‘野蛮的’。”
在方堃看来,外界对西藏的了解受到了部分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影响。尤其是那些自居为“客观中立”但实际上充满偏见的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等方式,很大程度上让外界对西藏持有一种片面的、扭曲的看法。
歪曲报道“不攻自破”
采访中,方堃给出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曾报道称“藏族务工人员抱怨汉族同事挣得更多”的例子。
对于这种报道,在西藏生活了十多年的方堃认为“极其不专业”,甚至“离谱得可笑”。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同一个工地上,不同工种的人会拿到不同的工资;同一个工种,工龄长短也会影响工资收入,这跟民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经验和技术的差距。工作经验多的藏族工人也会比经验少的汉族工人赚得多,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拉萨市尼木县一家藏香制作厂的厂长旦增曲扎也给了中新网记者相同的答案。“像我之前在厂里搞建筑,藏族和汉族工人都是400块一天,有时候工资区别是有一点,因为有的工人更有经验,还有就是他们技术水平不同,工资会有差距。这个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从小生长在拉萨市尼木县的丹增曲扎表示,不管是自己,还是朋友,完全没有见到过所谓“民族不平等”的情况。
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对西藏报道的虚假套路显而易见:聚焦并夸大民族差异,选择性忽略其他导致收入差距的因素,如技术和工龄等,简单粗暴地得出“民族不平等”的结论,其背后的目的昭然若揭。
然而,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操纵下,国际舆论场上关于中国西藏的种种不实信息,层出不穷。
“前些年,我认识的许多老外在拉萨生活,他们有的是登山队的向导,也有的是在西藏大学念书的。他们没有任何偏见,因为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知道真实的西藏是什么样子。”方堃说。
西藏发展“十年百变”
方堃来到西藏的十年,正是西藏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来,交通体系的发展、物流体系的改进与文旅经济的繁荣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综合进步。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从业者,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眼中西藏发展的十年百变。
在方堃看来,目前文化领域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即从过去单纯强调非遗文化保护,逐步转向凭借西藏独特的文化竞争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他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在他眼里,西藏旅游正经历从观光游到深度游的转型,这为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旅游业带来的民宿繁荣,就是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之一。 “当村子里的民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时,儿女就会更愿意从县城回家”,方堃举例说。
这样的发展,也与西藏近年来交通体系的改善有关。2021年8月,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成为西藏最大航站楼。昌都邦达、林芝米林、日喀则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线机场相继建成,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通航城市66个。如今,由公路、航空、铁路构筑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连接西藏千家万户。
民生福祉随“路”而至,交通体系改善又进一步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繁荣。
“十多年前,西藏的物流还比较落后,甚至内地许多商家货物不发西藏。而现在,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从电商平台购买,一半以上的货物当天或者隔天就到了,剩下的等个三天也就到了。”
在方堃看来,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对西藏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高速物流的支持下,西藏的众多优质产品才有机会触达内地庞大的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无法忍受!她发长文后辞职
- 年轻人修习“网络隐身术” 透明头像成社交新密语?
- 央国企稳步推进“A拆A” 政策有望持续助力
- 巴基斯坦发生简易爆炸装置袭击事件 两名士兵身亡
- (乡村行·看振兴)湖北点军:“柚”见乡村好“丰”景
- 纽约纪念“9·11”事件23周年
-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英文版专著出版 入选大学教材
- (两会速递)曹鹏:物流业下个风口还是强化服务
- “应赔尽赔快赔” 保险企业提升受灾地区保险理赔服务质效
- (国际观察)巴以问题上,美国为何屡次投下反对票?
- 渝万高铁最高墩主墩承台浇筑完成
- 非洲亚吉铁路六年 中方团队运维服务收官
- 甘肃非遗“出海”:刺绣产品等获华侨华人青睐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
- 美国研究人员称 每升瓶装水约含24万个塑料微粒
- 酒仙集团郝鸿峰:2023年GMV破百亿,力争2024年GMV破150亿
- 河南推出首批6条文物主题游径 让陈列遗产更好活起来
- 拉萨车站多举措迎暑运客流
- 海湖庄园物业经理对有关“密件风波”的指控不认罪
- 交响诗篇《长城》天津上演 奏响民族时代强音
- 热门推荐
-
- 太平洋三台风共舞 粤海面持续大风多地发布预警
-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地缘紧张局势让全球贸易环境充满挑战
- 重新定义混动技术标准 奇瑞风云正式发布
- 瑞典挪威遭强降雨:列车脱轨、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 通信行程卡摘星,就可以随便浪了吗?
- 四川省教育厅:严格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 异乡春节:“只要和亲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 外媒:荷兰一客运列车脱轨,已致1人死亡30人受伤
- 先婚后爱、演员“N搭” 甜宠题材剧的爆款制造法
- 国潮新品“荔枝香” 古人还有2.0和3.0版
- 大年初一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9亿人次
-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西藏日喀则博物馆开馆 馆藏3200余件文物
- 科尔尼报告: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五保持不变 新兴城市势头强劲
- 清华草坪上响起台湾的音乐
- 苏丹卫生部:该国武装冲突已致460人死亡
- 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1.5万公里
- 今年前10个月河北外贸进出口超4600亿元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比近半
- 中国首个电力鸿蒙化小区在深圳建成
- 通信网络服务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