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官宣,专硕“加时”了?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袁秀月)“本来还沉浸在过了复试的喜悦中,突然得知自己的专硕3年。”今年3月份,来自江西的考生李雨在社交媒体上如此表达对读研“加时”的心情。
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对研究生的修业年限进行调整,将专硕延长至3年。最近,随着多所高校公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可以注意到,3年制的专硕正在成为趋势。
专硕“加时”,到底是喜是忧?对于考生的个人规划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专硕延长为3年成趋势
近日,深圳大学公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章程中提到,专业学位学制3年(翻译2年),学习方式分两种,分别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而在该校前几年的招生章程中,专业学位的学制都标为2-3年。
这也就意味着,除翻译专业外,从2024年起,该校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将全面调整为3年。
无独有偶。近日陕西理工大学发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宣布所有学科专业(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学制均为3年。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近些年来,多所高校都对专硕的修业年限进行调整,有的如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规定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中南大学还规定全日制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前半年申请毕业;有的如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规定少数专业的学制为2年,其他均为3年;有的则是少量调整,规定部分专业为3年,其他仍为2年。
延长一年,是喜是忧?
调整修业年限的多所高校中,就包括李雨所就读的学校。今年她被上海某高校的影视传媒专业录取,但由于没仔细看招生简章,直到复试时她才知道,她所考的专硕为3年。
“我一开始挺不习惯,因为国内很多这个专业的学制都是两年。我的专业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相比在学校学习,我更倾向于去校外参与一些影视项目来提升自己。”李雨说。
在她看来,多出一年会带来很多影响,学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应对课业压力和找工作的压力,很多专硕的学费还比较高。此外,多出1年也就意味着找工作、考公、考证的时间延后1年,而年龄又是用人单位考量的标准,这是学生们无法忽视的。
“我身边也有一些人选择出国,他们认为出国读研的时间短、收益高。”李雨认为,如果学校只是单纯延长学制,而不从根本的培养质量上入手,延长一年两年可能无济于事。
在上海读研的张菲菲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3年制比2年制多出1年的缓冲期,时间没有那么赶,能有更好的状态来学习和准备就业。
对于湖北的陈嘉来说,三年制专硕给她的影响更多是年龄上的。“我是毕业后才决定考研的,还是二战,现在24岁,如果今年顺利考上,毕业我就27岁了。身边的同龄人今年基本上读研三或国外读研回来了,难免会让我有些年龄焦虑。”
陈嘉认为,3年制确实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专注学业,也有机会多尝试不同的实习,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很有利的。
不过她拿自己所考的专业举例,一些985高校还是2年制,3年制的很多是211和双非。在她看来,这对于非名校的学生,尤其是二战三战的同学来说,考研加读研的时间成本就有五六年,差距拉得更大了。
“我纠结了很久,后来想到我考研就是想去更多地方看看,多经历一些事情,抱着去体验的心情看待这个事情的话,好像多一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陈嘉说,她打算接下来全力备考,争取“上岸”。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称因为年龄原因放弃了2024年考研,打算工作之后再考非全日制。
专硕“加时”,影响几何?
高校为何要延长专硕的修业年限?会带来哪些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齐表示,学术硕士重学术科研,专业硕士重实践,两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专硕和学硕的授课老师是一样的,一些学校出于研究生教育开展的便易性,采取了共同交叉的培养方式,从而造成两者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
在此种情况下,有专家认为,修业年限一样,有利于保障专硕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对专硕的认同度。
在刘齐看来,调整专硕的修业年限,一方面为学生在实践环节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在校生质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度融合,更好契合了专硕的培养目标。
“比延长专硕学制更重要的,是明确专硕的培养定位,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高专硕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撰文指出。
修业年限延长后,会降低专硕的报考热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此举有可能会令国内考研热略微降温,但不会很明显。
他认为,此问题需要客观看待。由于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读研者的成分改变与恒定的专业要求之间差距加大,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延长修业年限。而读研热是学历热的表征,读研“加时”是否必然获得研究生培养“提质”尚未可确定。相关方面应做好评估,需要从改进教学研究方式和模式上多想办法,提高研究生教育效能。
如何提高专硕的培养质量?刘齐认为,首先应该加强专业学位导师的队伍建设,不仅在学术上有专长,还需要有更多的实践经验,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尝试开展高校与行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其次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与行业、社会的衔接。(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福建宁德:畲村共度“三月三” 各民族同胞唱响山哈情
- “中国边疆地区人民生活”图片展在东京开幕
- 中国力争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
- 中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投运
- 小贷行业监管新规落地 明确融资杠杆倍数指标
- 2023 Web3.0创新大赛在京正式启动
- 普京签署法律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 (乡村行·看振兴)“插花地”变“后花园” 湖南新晃让边陲乡镇蜕变为投资洼地
- 加拿大政府就拟限制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公众咨询
- 高温持续需防范森林火险 福州连续六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 德国执政联盟如何受到“坏情绪”惩罚?
- 专家建言能源转型:煤炭绿色低碳是必然趋势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50千米
- 埃及游船沉没事故已找到28名幸存者 2名中国游客获救
- “赛博判官”要专业更要有公心
- 体医融合如何缓解宝妈们的后顾之忧
- 中国超高海拔地区装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
- 一男子在海口某商城内坠亡 警方:排除刑事案件
-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税务部门共依法查处涉嫌违法纳税人13.5万户
- 印度学者:中国的全面改革为印度提供重要参考
- 热门推荐
-
- 俄媒:俄军对乌克兰安全局设施和决策中心实施打击
-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托马斯申报去年曾接受富豪资助旅行
- 市场监管总局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库
- 财政部:1—2月财政收入延续增长态势 支出靠前发力
- “超越六号”盾构机顺利始发 “地下蛟龙”再筑千里通途
- 黑龙江抚远口岸:2024年明水期首批出境货船出港
- 海南自贸港全球招商推介活动(泰国站)在海口举办
-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彰显经济发展生机活力
- 暑期将至 青海两部门联合发布校外培训消费提示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昌江!
- 访金庸笔下桃花岛:“武侠”如何激活老牌海岛发展活力?
- (经济观察)“国际范”十足,服贸会搭建开放合作“金融桥”
- 广州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场景全面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
- 木耳浸泡2天后食用险丧命,泡发过久易产生米酵菌酸
- 饿了么“爱心商家”数量突破11万 首期为千名云南小学生加餐28万份
- 青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藏蒙医院制剂医保目录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汪惠仁:留住海外流散文学的中华文化乡愁
- 新疆地震局:乌什地震余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中国入境游产业链持续优化 潜在来华旅游需求高涨
- 天津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京津冀文物主题游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