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文博)走进柳州白莲洞,探万年前古人类“嗦螺”遗迹
中新社柳州8月29日电 题:走进柳州白莲洞,探万年前古人类“嗦螺”遗迹
作者 刘俊聪 韦国政
在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库房内,文物管理员梁媚连日来一直在用毛刷清洗螺蛳壳化石,这些螺蛳壳化石距今已有两万六千年的历史。“在库房内保存的所有白莲洞出土物件中,要数螺蛳壳的数量最多,可以想象白莲洞人是十足的‘嗦螺’爱好者。”梁媚说。
“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的白莲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经考古发掘,在此出土了石器、骨针、人牙化石、动物化石等史前物件。
“白莲洞文化层堆积连续完整,厚达3米,详细记录了距今三万七千年至七千年的文化信息,堪称一本‘地书’,这在中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捷介绍说。
有趣的是,这本“地书”实质上是古人类的生活垃圾堆放区。“与现代人一样,古人类也会注重垃圾处理。”李捷告诉记者,古人狩猎食用后,会将各种食物骨骼和残渣统一堆放在某处角落,从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堆积层。
千万年来,白莲洞人都未曾变更生活垃圾堆放区,通过这本“地书”,科学家可以详细了解古人类的饮食构成。“出土的动物化石告诉我们,白莲洞人会以熊猫、金丝猴、竹鼠等动物为食,随着智慧的进步和新工具的使用,古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和丰富饮食链。”李捷说。
大量的螺蛳壳化石出现于白莲洞考古现场的西三层,这一堆积层距今已有两万六千年的历史。出土的螺蛳壳个头较大,其尾部均有被砍砸工具敲掉的痕迹。
“柳州气候优良,雨水充沛,是螺蛳生长的理想之地。两万六千年前,白莲洞人或许是偶然发现这种食物,将它们敲掉尾部后食用。”李捷分析道。
而这一“嗦”让古人们“欲罢不能”。走出山洞生活后,他们将这种高蛋白食物带到了平原。在距今两万一千年至七千年,地势较为平缓的柳州鲤鱼嘴遗址,同样发现了一些螺蛳壳化石。
当时正处于大理冰期(中国第四纪冰期之一)的末期阶段,干冷恶劣的气候对当时的古人类生存有极大影响。“由于捕捞螺蛳相较于捕鱼和狩猎要简单得多,螺蛳被古人类作为高蛋白‘小零食’长期保留下来,帮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存活。”李捷说。
除广西柳州外,中国亦有其它古代遗址发现大量螺蛳壳化石,进一步证明螺蛳是古人青睐的佳味。在陶器出现后,这种容器也成为古人烹饪螺蛳的最佳“拍档”。
位于广西桂林市的甑皮岩遗址,是目前中国万年陶器发现数量最多、最丰富的史前遗址,陶器年代可追溯至距今一万两千年至七千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此前表示,在甑皮岩遗址的考古挖掘中,陶器与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出现时间基本同时或略晚。陶器的出现很可能与古人类采集螺蛳、蚌作为烹饪食物相关。有专家认为,螺蛳生吃难以下咽,古人类将其装入陶器煮制,才能得到更美味的螺肉。
如今,中国民众对于螺蛳的喜爱未曾改变,其烹饪方式相较“老祖宗”也更为丰富多样。在岭南地区,民众多将螺蛳与香料熬煮,用牙签挑出食用的螺蛳肉鲜美十足。
在广西柳州,螺蛳粉因其鲜、香、酸、辣、爽等独特风味而成为“网红小吃”,以螺蛳为食材的螺蛳鸭脚煲、炒螺蛳、煮螺蛳等美味也吸引天南海北的食客寻味而来。中国民众好吃螺蛳的习惯,似乎从两万六千年前就已“注定”。(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宁疗护:陪伴生命终末期患者有尊严地谢幕
- 海外“黑监狱”,美国洗不脱的人权劣迹
- 山西基层医改实录:“家门口”就医渐成常态
- 辽宁多地出现浓雾 沈阳61个高速收费站入口封闭
- 两岸青年武汉共享体育嘉年华
- (追风逐日看新疆)新疆哈密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增长点
- 中国国航将首次启用C919执飞重庆客运航班
- 曾是全国最小双肺移植患者 小佳佳如今年年得奖
- 甘肃国际友城借兰洽会拓市场:“朋友圈”变“合作圈”
- 海南东方:一架无人机在测试过程中迫降 未造成人员伤亡
- 国际锐评丨“机遇中国”不可错过
- 忍着伤痛,生活还得继续
- 怎么判断孩子“晚长”还是矮小?
- “00后”京剧花旦跨界混搭“戏腔国风” “声”入年轻人心
- 菲律宾一军营发生枪击事件致3人死亡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留下“富民之水” “小”柿子如何带动“大”产业?
- 传承文明之光 福建举办世界记忆项目30周年专题展
- 央广财评|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全球“七连冠” 绿色向新“量稳质升
- 中欧班列(西安)提档升级跑出“加速度”
- 碳路先行|能源革命在山西
- 热门推荐
-
- 上海努力为各类企业在沪投资兴业提供强有力知识产权支撑
- 科威特航空对广州航线全面升级
- (第七届进博会)把握中国消费升级脉动 进博会“好物”纷呈
- 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举办“你好!中国·鲜为人知的风景名胜地——中国旅游说明会”
- “大连市与日本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大会”在东京成功举行
- 脱离“类型” 电影《三大队》的“简”“繁”之道
- 一部似曾相识的“兑水”之作
- 成都市教育局:恢复2024年中考体考中长跑项目
- 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自明年1月1日起暂停对摩尔多瓦供气
- 越南领导人访华赓续传统友谊 推动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
- 因多处路面被共享单车等占用 郑州郑开大道实行交通管制
- 文明祭扫更显“清明”
- 除夕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9亿人次 较2023年同期增长26.7%
- 湖北“春风行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逾两千万个
- 传承中华优秀文脉 2022版话剧《苏东坡》归来
- 哈尔滨机场二月份运送旅客238.5万人次 再创新高
- 杭州千岛湖获50亿元计划投资 打造世界级“湖泊+”度假区
- 辽宁启动重点科研项目56项 累计签约3.8亿元
- 2024新能源及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在鄂尔多斯开幕
- 山西煤矿智能化加速:从典型示范到规模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