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书就的传奇,仍在继续……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54】这所大学书就的传奇,仍在继续……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这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
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这所大学书写了一段传奇:在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烽火岁月里,在滇坚持办学8年,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175位两院院士……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平津相继沦陷。为存文化血脉、保国之栋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迁往长沙;不久,日寇进逼长沙,三校师生又不得不千里跋涉西迁昆明。西南联大由此诞生。
“怀着‘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信念,师生们在辗转跋涉中留下很多感人故事——史学家陈寅恪强忍丧父之痛,身患眼疾一路奔波,以致后来双目失明;部分师生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一路备尝艰辛,但沿途仍不忘收集历史文献、民间歌谣,进行社会调查,保留第一手的学术资料……”在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动情地回顾。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记者看到,尽管夏日炎炎,仍有不少人专程前来参观,在古朴肃穆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肃立,向先辈致敬!
“纪念碑是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的,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由来、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表达了联大师生抗战胜利的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复兴继续奋进的决心。”李红英说。
八年患难,西南联大师生过着极其艰苦的日子:住的,是“土墙泥地茅草顶”;吃的,是混杂着稗子、麸皮、石子、老鼠屎的“八宝饭”。即便如此,在躲避敌机轰炸,跑郊外、躲山沟、钻防空洞的时候,师生们总不忘带上一卷书、一册手稿……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冯友兰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钱穆完成《国史大纲》,吴宓用英文写就《世界文学史大纲》……邓稼先、王希季、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何兆武、许渊冲等,都从这里发轫,成为日后的名家大师。
“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时,对该校创下佳绩的动因给出了最精当的概括。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了使命,三校相继北返复校。尽管斯校已去,却将赤心报国、研精毕智的精神,深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西南联大师生播下的薪火,势成燎原。
这薪火,是“良师”之于学子的重要。
“三校北返时,西南联大特意将师范学院留在昆明,在原址办学。今天的云师大,承继了当年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力量。回顾西南联大的成功,离不开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300多位名师巨匠潜心任教、为国育才。今天,已有数万名云师大学子投身云南边疆教育事业,全省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是云师大毕业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说。
不仅注重师范生培育,云南还创新推出“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在5年内集中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该计划办公室主任王世波对记者说:“目前接受培训的已近8000名。这些有情怀、有责任感的校长,将成为夯实云南基础教育根基的实践者。”
新时代,“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坚守穷乡僻壤,照亮无数山区女孩求学之路的事迹,也印证了“良师”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薪火,是“刚毅坚卓”的报国情怀。
让青年学子将自身学业与乡村振兴、祖国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是云南高等教育的着力点。“乡村是文化根基所在,也是认识中国的起点。”去年10月起,由云南大学牵头,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875名师生奔赴云南42个县348个行政村,展开一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云南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聂忠思主动报名参与了这次大调查,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写下数万字的田野调查日志:“我选择了深度调研,以此透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云南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调研所得,也让我和我的同学们对深入基层、报效祖国充满干劲儿!”
这薪火,是博采众长的育人门径。
在西南联大旧址旁,记者看到,一栋教学楼门口挂着“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牌子。
“去年9月1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举办首届新生开学典礼,研究生院联合了以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师大6所高校为主的师资力量,遴选了包括34名院士、291名‘杰青’和长江学者等在内的325位名师。研究生院的所有博士研究生,都实行‘双导师’制……”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综合部负责人常志伟表示,“集各家之长,拓展学术视野,打造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试验田,是对西南联大的精神的最好传承!”
赓续优良传统,面向时代所需。近十年来,云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0.34%提高到97.16%,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8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61%,累计培养高素质人才近300万名……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今天,彩云之南,依然回荡着西南联大的不辍弦歌,依然涌动着教育兴国的火热情怀!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徐鑫雨 见习记者 阮紫嫣)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驻英国使领馆提醒中国游客在英注意安全
- 广西壮医护师让古老疗法焕发新生 民众从抗拒到变成“粉丝”
-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
- 山西阳泉发现三座元代纪年壁画墓
- 防台风“杜苏芮” 浙江温州排查校园隐患数个水工项目停工
- 调研报告指海归创业首选上海
- 2023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收官 7572场活动服务逾3500万人次
- 中新健康丨雄安宣武医院手术中心启用 完成首台手术
- 中老铁路发送旅客超2500万人次 运输货物3000多万吨
- 酸菜白肉、大花馍、捞鱼生……细数海底捞隐藏的“新年大菜”
- 中新健康丨中国专家最新研究为抗心脏衰老提供新靶向治疗理论依据
- 重庆举行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 推动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
- 更高端、更绿色 我国钢铁品种结构发生新变化 推动钢铁产业现代化
- 美防长住进ICU3天后白宫获通知 白宫感到“震惊”
-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合肥工厂四期项目正式投产
- 云南多条高速公路有望今年通车
- 淘天集团CEO戴珊:天猫双11要为品牌商家获取最大规模用户
- 海内外游客广西河池体验“非遗”盛宴壮族“蚂拐节”
- 8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3% 物流行业整体运行稳定
- 山西“85后”“兵支书”:解民忧 谋产业 促振兴
- 热门推荐
-
- 3名学生在鱼塘玩耍时溺水死亡,谁担责?
- 新春“开门红”!春节市场“红彤彤” 见证消费市场旺盛活力
- 中新真探:手上汗疱疹挤破后,里面的液体流到哪水疱就会长到哪?
- 外媒:拜登宣布退选后,其竞选团队社交媒体账号更名
- 菲律宾学者质疑“加强美菲联盟”
- 从“负面清单”到“零关税待遇” 中国对外开放举措受关注
- (新春走基层)烟台海岸警察守岛十年:“海上鸿雁”代代相传
- 沪渝蓉高铁大别山隧道进入正洞施工
- 锦州娄河涉黑案:行贿1.22亿撑起保护伞利用人脉打击异己
- 专家:烟草烟雾中的有害成分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 《山海情》编剧团队获第33届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 马王堆医学文化研究成果“上新”
- 西十高铁湖北段首座桥梁合龙
- “2024爱沈阳”5大主题300余项活动开启沈阳文旅“春的乐章”
- (新春走基层)广西边境线上跨越2000多公里的别样“团圆”
- 探班舞剧《冼星海》:以肢体语言再塑革命英雄跌宕生平
- (新春走基层)守护“晋城蓝” 惬意“深呼吸”
- 云南曲靖千年潦浒陶“变身”乡村振兴“新产业”
- 河南各地迎难而上全力抢收 多方聚力确保夏粮应收尽收
- 中外合作研究发现:4.62亿年前威尔士化石保存多种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