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
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本报记者 陈 曦
最近,我国北方遭遇高温“炙烤”,多地气温超过40摄氏度,同时南方多地遭遇“桑拿天”。伴随滚滚热浪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实言论:“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地震来了要躲进“生命三角区”、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奶茶一滴都不能沾……这些流言不眠不休地在网络上传播,混淆我们的视听。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6月流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地震来了要躲进“生命三角区”?
真相:应采取就近避震原则
6月15日1时39分,上海市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地震是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如何在地震中避险自救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地震来临时,倒塌物与坚固大型物体周边会形成三角空间(“生命三角区”),躲在这个区域会有较大的生存概率,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对此,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地震科普专家沈小七表示,尽管观察震后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但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建筑或物品倒塌的方向,也就很难得知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生命三角区”。
“生命三角区”是由一名叫库普的美国救灾人员提出的,他认为钻桌子等传统自救方法已经不适合在现代楼宇中生活的人们,垮塌的楼层结构会压坏避难用的桌子或床,只有躲在三角区才能活命。
虽然“生命三角区”自救法已流传了十几年。但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紧急服务办公室和地震专家都曾发文指出“生命三角区”的不合理性。中国应急管理部也曾做过辟谣说明。
“实际上,在发生地震之后,国际公认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挡、手抓牢’。”沈小七解释道,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避险要点》,避震原则是: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如能即刻跑出室外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在室内要选取有利的避震空间,如室内结实、不宜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要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颈、眼睛和口鼻等重要部位。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会延误抢救时机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最近,网络平台上经常出现民众对溺水者进行急救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溺水者被倒挂在救人者的后背上,救人者通过奔跑、抖动身体等方式,帮助溺水者控出被吸入体内的水。这种被称为“倒挂控水”的方法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对此,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李崇表示,“倒挂控水法”不可取。因为倒挂控出来的,是进入胃部和食道中的水,而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专家指出,如果肺里吸入了大量的水,留给肺泡进行氧气交换的空间就会缩小。时间久了,会导致人体血液中氧气不足,大脑受损,呼吸、心跳停止。“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内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时间为4分钟,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超过10分钟,即使病人被抢救过来,也可能出现脑死亡。“千万不要因使用错误的急救方式而错失急救黄金期。”李崇强调。
李崇表示,要针对不同的溺水者,采取不同的急救方法。首先要迅速判断溺水者是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如果溺水者有呼吸、心跳,那么在拨打120等待专业急救人员的同时,可以先清理溺水者口腔中的异物,令其保持侧卧姿势并做好保暖。如果溺水者已经没有呼吸、心跳,那么在清理完其口腔异物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
真相:非承重墙也不能想拆就拆
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某小区业主在装修过程中拆除承重墙,导致31层大楼的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住宅楼的墙体出现了裂缝,200多名业主被疏散、无家可归。很多人看到这一新闻后,认为房内的承重墙是不能拆的,但非承重墙则可以随便拆,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影响。
对此,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主任工程师李进军表示,随意拆除非承重墙也是有安全隐患的,并不是想拆就可以拆。
承重墙是指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它被拆除后,其余建筑结构就要分担受力,产生安全隐患。而非承重墙是指不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只起到将一个房间和另一个房间隔开的作用,在施工图上为中空墙。
“对于正常房屋,从承重和抗震角度来说,绝大多数非承重墙是能被拆改的。不过,有的房屋,原本将屋内的部分墙体设计为非承重墙,但由于施工不当或者超载等原因,使得原本不应承重的非承重墙变成了承重墙,拆除这类墙体时要格外小心。”李进军提醒道。
此外,若随意拆除非承重墙,还可能导致水、暖、电路等也要随之改动,所以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全面。想拆墙的话,一定要先找物业。物业公司保存有楼宇的建筑设计图纸,图纸上对于承重墙、非承重墙标注得十分清楚。
根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中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或者擅自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处罚。
奶茶一滴都不能沾?
真相:偶尔少量饮用风险可控
炎炎夏日,很多年轻人称要靠冰奶茶“续命”。不过,最近的一则消息则让人们不敢再买这一饮品。该文通过论证奶茶中反式脂肪酸“爆表”,直指奶茶严重损害年轻人的身体,要滴“茶”不沾。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建议,人体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若低于1%,基本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
不光奶茶里有反式脂肪酸,部分氢化的植物油也可产生反式脂肪酸,如氢化油脂、人造黄油、起酥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此外,某些天然食品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
相关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多时,会让对身体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使对身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
“不过,说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还是要看究竟吃了多少。”王浩表示,调查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均为0.2%,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为0.3%。也就是说,多数人日常反式脂肪的摄入量都不会超过建议标准,偶尔摄入少量奶茶,健康风险是可控的,不用太过担心。
“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关键是要控制量。”王浩表示,“奶茶虽然好喝,但要控制饮用频率和饮用量,不建议经常喝,但也不必谈‘奶茶’色变。”(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闯红灯逆行横穿马路 马路“低头族”让人捏把汗
- 万名长三角及协作区域职工来沪疗休养交流活动启动
- 宿固高速公路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浙江横店年终观察:新业态折射影视业发展新趋势
- 尼泊尔西部发生地震已致128人死亡
- 怀疑外卖员偷窃 超市张贴“小偷”照片
- 曹禺奖剧作家云南采风 共议新时代戏剧发展
- 河北省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 投洽会首次聚焦“元宇宙” AR夜景秀点亮厦门
- 国家卫健委:截至2021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约2.03个
- 王春法代表:办好展览、做好服务、讲好故事 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 索朗达杰:以奋斗的青春,守护高原生态安全
- 山西“西瓜之乡”的甜蜜事业
- 海尔生物医疗数智赋能 优质医疗资源“飞”上雪域高原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国有大型保险集团发挥头雁作用成效初显
- 放射检查类立项指南出台 CT、磁共振、X光收费将执行新规!
- 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女史赋》聚焦女史学家班昭
- 闽港数字经济合作论坛福州举办
- 甘肃夏河县泥石流灾害搜救结束 共致4人遇难7人受伤
- 深圳机场暑运呈现进出“两旺”
- 热门推荐
-
-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小野寺修:北京的自行车又多了起来
- 飞机高铁上屡屡起争执 座椅靠背怎样调算合适?
- 第十四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举行
- 为什么对父母,连教他们用手机的时间都没有?
- 采集万物之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频道《万物声动》播出
- 浙江将迎强对流天气 多地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 山西警方通报一起刑事案件 此前曾悬赏3万元抓捕犯罪嫌疑人
- 人民财评:破除难点堵点让消费“预付无忧”
- 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6月5日起上涨 年内已4连涨
- 草原经济、能源保供:天堂草原西乌珠穆沁赴京作推介
- 想不被坑? 教你快速读懂保险合同
- 中国游戏海外大扩张,他们苦学中文
- 人工客服,别让老人找不着
- 贵州茅台承认假飞天被“鉴定为真” 防伪体系怎么失灵了
- 抢救6天后身亡,为何仍算工伤
- 有聊|马苏:人生就像一场修行 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
- 【世界说】英媒:种族之殇!美国对黑人社区的针对性掠夺筑起“威胁之墙
- 瑞银: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由新“三驾马车”拉动
- (第七届进博会)港澳地区积极参加第七届进博会 387家企业参展
- 海外学者“逛”上海:新旧交融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