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竹炭食品排毒养颜、超级高铁来了……这些流言靠谱吗
◎本报记者 陈 曦
进入5月,新冠病毒又刷了一波存在感。我们在抵御新冠病毒的同时,还要警惕那些成本低、传播快的“流言病毒”。吃竹炭食品排毒养颜、手机电池只能充500次、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破坏环境、“超级高铁”要来了……这些流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焦虑感。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5月流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吃竹炭食品排毒养颜?
真相:反而会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前几年竹炭花生火爆“出圈”,今年又有主打超酷“工业风”的竹炭饮品闪亮登场。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竹炭蛋糕、竹炭面包、竹炭千层等竹炭食品。网上有这样的说法:竹炭可以吸附人体内有害物质,还有助清洁肠道,有排毒养颜的功效。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竹炭食品的排毒功效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被放置在室内或冰箱内,作为吸湿剂、除臭剂等。
“竹炭的分子直径非常大,这么大的颗粒是不可能被人体吸收的。当该物质进入人体后,其大概率是被原样排出的,因此不仅没有清洁肠道、排毒养颜等功效,反而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王浩说,人体有自己的代谢系统,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正常的代谢系统排出,没有必要借助竹炭食品来“排毒”。
王浩强调,竹炭尚未被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因此,目前在我国,竹炭作为添加剂被加入到食品中,是不合法的。“对于竹炭食品,广大消费者要谨慎对待。”他提醒道。
手机电池只能充500次?
真相:使用习惯越好充电次数越多
如今很多人手机不离身,每天都要给手机充电。网传“手机电池只能充电500次,之后就‘寿终正寝’了”,因此许多人觉得,要尽量减少给手机充电的次数。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吉科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智能手机所使用的电池基本为锂离子电池,其以含锂化合物为正极材料、以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中反复嵌入与脱嵌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讲,只要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结构以及所使用的电解液在其工作电压范围内足够稳定,那么手机电池就可以实现无限次的充放电循环。”吉科猛介绍道,在实验室恒温测试中,电池能够实现两三千次以上、稳定的充放电循环。而在现实使用中,手机电池通常只能实现500次至1000次的充放电循环(约能够使用3年至5年)。
吉科猛解释,日常使用时电池的可充次数之所以较低,是因为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错误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满充甚至过充(此时锂离子将从正极材料中完全拔出,会破坏正极材料的结构)、快充(易导致手机发热,会加速电解液的分解、损耗)等,这些行为理论上都会对关键电池材料的微观结构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进而导致电池容量的不断减少。
吉科猛提醒,在现实使用中,通常手机电池在完整充放电400次至500次后,电池性能可能就开始出现衰减,如电池容量低于原来的80%。为了尽可能延长手机电池寿命,我们要保持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如不要整晚充电、不要将手机用至关机再充电、避免手机出现过热现象等。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破坏环境?
真相: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此观点
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6月1日在南海东部海域正式投用,开始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伴随海上石油开采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在其正式投用前,随着媒体加大对“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宣传,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对于相关工程,有网友表示,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会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
对此,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献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碳封存是一类复杂的工程技术,其中也涉及诸多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氧化碳注入是一种常见的海上碳封存方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将二氧化碳注入海洋的深度越大,封存效果越好。注入至3000米以上深度的海洋中,则70%以上二氧化碳的保存时间超过500年,甚至可达上千年。
胡献刚表示,实施海底碳封存,在国外已经被证实安全有效。其中,海底碳封存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在挪威。
1996年,挪威将开采油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通过一口斜井将其注回到海底咸水层,利用咸水层地质结构的气密性来封存二氧化碳,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咸水层碳封存工程。该工程运行20余年来,从未出现过二氧化碳泄漏情况,每年封存二氧化碳100万吨,封存的二氧化碳也未出现过异常活动。
目前,除我国之外,巴西、澳大利亚、丹麦等国也启动了海底碳封存项目。
“超级高铁”要来了?
真相:短期内技术很难落地
“从杭州到上海只需15分钟”“时速1000公里!第一条‘超级高铁’要来了”……最近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超级高铁”的消息,让不少网友的心也跟着“起飞”,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把。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每项技术落地都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时速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难以出现。
“超级高铁”的消息来“源于”一场名为“高速飞车”的主题科普展。在该展览上,参展人员透露,正在研制的“高速飞车”取得新进展,近期完成了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接下来,相关团队将在试验线上开展更多试验,目标是使“高速飞车”能够实现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
其实,早在2017年,我国科研人员就决定开始研制“超级高铁”,将超声速的飞行技术和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通过应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技术,实现列车超音速近地“飞行”。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3种高速磁浮技术路线,分别是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和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常导技术,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温超导技术,以及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温超导电动技术。
不过,现在已有的试验线路均比较短,无法进行长距离试验。此外,业内专家表示,新技术想真正落地,还要考虑运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诸多问题。因此,说“超级高铁”要来了,还为时尚早。
虽然短期内“超级高铁”无法出现,但我国从未停下探索相关技术的脚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就会成为我们的出行好“帮手”。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韩江等六条跨省河流年度水资源调度工作完成
-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 “上海价格”登场全球产业链 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美以会受到严厉回应
- 落枕揉脖子没用 “机关”藏在这儿
- 受暴雨影响 广铁部分列车计划停运
- 印尼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94%
- 拜登:美方将就叙利亚过渡进程与各派别接触
- 复旦-拉美大学联盟第五届年会在巴西坎皮纳斯举行
- 制五彩箭 作五谷画:“歪果仁”青海体验“活态”非遗
- 巴黎发生持刀袭击案致1死2伤 马克龙向遇难者家属致哀
- 2023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协会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 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 甜宠式恋情救不了偶像剧套路
- 大模型落地应用进入关键阶段 专家建言企业破局之道
- 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开幕 专家建言拧紧黄河流域“水阀”
- 杭州破获案值超1500万元涉毒“上头电子烟”案
- 公开唱反调?欧洲多家企业为何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制裁
- 政策“东风”劲吹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加速跑”
- “中国文化令人陶醉”
- 俄乌局势进展:多方就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表态 乌媒称俄军密集打击基辅
- 热门推荐
-
- 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2023年江西缴获各类毒品488公斤
- 准大一请看!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些事情要注意
- 国际英文期刊《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滇举行创刊仪式
- 5G国产手术机器人亮相第31届通信展
- 国产大飞机如何飞出大商机
-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福建寿宁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 种牙价格能否“降温”?国家医保局出手了
- 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
- 雄安新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
- 甘肃去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数量及涉案金额超历年总和
- 专家: 二手烟成为少年儿童健康一大隐患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永定:让牛产业“牛”起来
- 加班未获审批就“加了白加”?
- 洞庭湖水位快速回涨,结束长达308天的枯水期
-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收徒 提升申城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 国家重大物流枢纽太原邮件处理中心一期工程项目竣工
- 读懂版本里的中国
- 分众传媒集团国际战略投资发布会在海外举行
- 亿缕阳光|团圆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