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88岁的李玉兰老人和她的二女儿王丽娟。 谢雪倩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2日电 题: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作者 史玉江 商凯旋
回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么多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他们推动着新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辉煌。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河南、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后来,新疆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那个年代的支边青年,多数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为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现虽已退休且年事已高,追忆起曾经的岁月仍会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是一份荣耀。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扎根边疆,无愿无求,年迈之后也未回生养的故乡?
四五月之交的新疆,万物生机盎然,眼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一场,正沐浴在花的世界。杏花、桃花、梨花接续绽放,整齐划一的连桩住宅楼,杨柳成荫……
在一幢楼房里,李玉兰的小女儿王杏丽上前热情地迎接记者。80多平方米的居室,简单的家具,干净的陈设,尽显简朴。卧室里走出和善、消瘦的老人李玉兰。寒暄中,老人思维清晰,行动还能自如。
88岁的李玉兰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老人回忆,年幼时生活非常苦,父母只能靠要饭来养活她们三兄妹,更别说上学,能吃饱饭都是奢求。
1954年,19岁的李玉兰在上蔡县大队劳动,因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两年便入了党。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老人记得很清楚。“我很激动。入党不久就当了队长。”
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建设家园
“我是因为老伴才到新疆的。”李玉兰的丈夫王义成是个军人。1963年,王义成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当时的新疆兵团农五师。2年后,李玉兰带着大儿子跟随丈夫的脚步,加入建设边疆的队伍中。
虽然有所耳闻,但李玉兰也没有想到生活条件如此之差。驻守在渺无人烟的荒滩上,现成的房屋都没有,军用帐篷既不抗暑耐寒又常被大风掀起,无奈之下,想到了挖地窝子的土办法。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1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再用草的枝叶盖顶,铺上泥巴。
刮起风沙时,漫天黄尘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被子和衣物都用来堵漏缝仍难奏效,鼻孔、耳朵、嘴里等都里尘土,“人人像土猴一般。”
“当时到农五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每天拿着镐刨……”李玉兰说,“睡觉的时候,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因为棚顶低,每天早晚都要跪着穿衣,坐着脱裤。”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新疆兵团团场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荒漠上。但就是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严酷环境里,那一代“兵团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千万亩农田。
“那时我是妇女班的班长、组织委员。因为没文化,我就跟他们学,学识字、学种植技术,带着队员一起种玉米、麦子。”李玉兰说。
1967年,李玉兰有了一个女儿。1968年,从农五师开荒结束后,一家人便随着队伍来到红星一场。
“到红星一场这边,我还是妇女班班长。像在农五师一样,每天还是种地。”李玉兰说,那段时光虽然苦,但也很快乐。
坎坷经历未动摇对生活的信念
说起生活中的坎坷经历时,李玉兰的眼里泛起泪光,久久没有开口,王杏丽向记者讲述不幸发生的事。
李玉兰一家人在红星一场垦荒期间,“父母每天工作很忙,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开会,回到家深夜了。哈密的冬天非常冷,家里会生火炉取暖,那时我大哥和二姐还小,因操作不当发生火灾,大哥不幸被大火夺去生命,二姐身体大面积烧伤。”王杏丽说,这件事成为母亲的心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能让下辈人再吃苦头。”李玉兰“收拾”好心情,继续专心工作。时光荏苒、岁月流逝,1989年,李玉兰退休。“退休后,家里也分了一些地,就开始种棉花增加收入,日子也算是步入了正轨。”李玉兰说。
本以为日子能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可接连丧失亲人,让一向坚强的李玉兰受到很大打击。2014年,陪伴了她50余年的王义成因病去世,就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2016年,儿子又因意外而离世。养育的五个子女中,两个孩子去世,但未击垮李玉兰生活的信念。
“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如今,李玉兰已进入古稀之年,并没有“落叶归根”的愿望。“从来到兵团以后,我就没想过离开。”李玉兰说,“现在党和国家很照顾我们,我很感恩。兵团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建起的,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几十年来,像李玉兰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战风沙、抗严寒、斗酷暑、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他们挖河修渠、植树造林、筑路盖房,一块块条田阡陌相连,一座座兵团城市拔地而起……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
艰苦奋斗是新疆兵团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老一辈兵团人自觉自愿的担当,永不褪色的步履,铸就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新疆兵团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天时代的需要。(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西赣江新区打造中药数智化研发制造体系
- “花样经济”方兴未艾
- 传承与创新:闽南祖传柳丝工艺匠人的坚守
- 江苏继续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 多地中小学紧急停课
- 真我12 Pro系列正式发布 徐起:真我未来五年冲进世界前五
- 596支团队角逐2024长三角(芜湖)算力算法创新应用大赛
- 锡林郭勒盟年发绿电378亿度 跨区域外送252亿度
- (新春走基层)塞北小城“Z世代”挑大梁闹元宵
- 江苏盐城织密残疾人就业服务网 圆残疾人“就业梦”
- 财政部: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
- 京澳学生陪伴孤独症儿童 传递爱与力量
- (新春走基层)福建福鼎:传统小吃黄米粿产销两旺
- 《宇宙探索编辑部》将在日本上映 导演:观看中或会丧失方言的乐趣
- 俄法两国防长通电话
- 躬耕教坛四十载,他们与教师节“一起出发”
- 中国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
- 菲仕兰联合大客户开展亲子公益自然探索营活动
- 无车队、无接亲、无伴郎伴娘 “三无婚礼”简约不简单
- 中国南海·更路簿走进斐济
- 建行福建省分行成功投放全省首笔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贷款
- 热门推荐
-
- 第七届进博会食品展区签约面积已超过规划面积80%
- 全球工商界对首届链博会反响良好 国际参展商持续增加
- 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物品失窃事件嫌疑人被抓获
- 中国红基会集中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 校医称将更好守护学生健康
- 2023年新疆警方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2400余起
-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以青年交流筑牢面向未来的合作
- 梅西将加盟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迈阿密国际队
- 瓜子荟萃! “中国食葵之乡”首届瓜子文化节启幕
- 【统战地标 上海】一百多年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这里提出
- 专家建议: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盐湖产业的竞争力
- 周令飞:鲁迅先生在绍兴点燃的那只火炬代代相传
- 尹锡悦多名高级幕僚集体向韩国代总统崔相穆请辞
- 洪水退去,村庄复联后粮食生产该如何“上线”?
- (新春走基层)高铁车厢闹“小年” “福”到旅客回家路
-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小小讲解员”与新疆博物馆“双向奔赴”
- 中新健康|上海眼科专家团赴新疆巴楚送光明 中医防治近视大有可为
- 世遗景迈山迎文旅新机遇 中外游客品千年古茶林魅力
-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 中国-巴西心血管创新论坛线上举行
- 德化工巨头科思创上海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新工厂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