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又爆表:“靠债吃饭的国家还能撑多久”
美国债务总额日前突破36万亿美元的史上新高,进一步暴露了美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也触发了外界对美国何时将达到债务危机临界点的猜测。
随着明年1月初“债务上限”暂停期的结束,人们普遍担忧,华盛顿围绕税收和支出计划的新一轮政治拉扯大戏将再次上演。
美式“借钱”逻辑:我有美元霸权
“债务上限”相当于美国国会授权联邦政府可以举债的“信用卡额度”。此“卡”一旦刷爆,政府便无权再借新债,需要国会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才能避免债务违约。
多年来,凭借美元支撑的金融霸权,加上有美联储的印钞机兜底,美国历届政府总能保持负债不高于上限。但随着美国政治日趋极化,债务上限这一政策工具已经演化成了彻头彻尾的党争工具。
自去年年初美债规模突破国会最后一次定下的债务上限后,两党极限拉扯了几个月,才赶在去年6月美国濒临债务违约的最后一刻达成妥协,同意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暂停设置债务上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国会议员们在11月大选后面临一些关键的待办事项,包括在年底之前避免联邦政府因缺钱关闭,并在新的一年采取行动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定于明年1月2日重新生效的债务上限将成为新一届国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与以往不同的是,共和党在今年大选中赢得了从白宫到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这意味着两党围绕债务上限的缠斗在明年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据预测,美国财政部将在明年下半年才会迎来无钱还债的所谓“X日”。
而到那时,白宫和国会都已经是共和党的天下了。
△路透社报道截图
不过,即使债务上限在明年被顺利提高,所提额度最多也只够美国政府挥霍一两年,接着就需要政客们再走一次提限的流程。以此往复,债台越筑越高。
正如福克斯新闻网的评论所说,即便国会再次提高债务上限,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失控问题,只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早有专家指出,至少有两种选择可以让美债重归可持续轨道,但在当下的美国都难以做到:
一是靠持续的经济高增长来减债。但预测显示,美国经济增速将长期低于国债膨胀速度;
二是通过增收节支来减债。但将财政赤字变为财政盈余,对于早已习惯大手大脚的美国政府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以说,在美国现有政治生态下,减债远未被列入优先议程。相反,人们看到的是两党长期热衷于兜售减税或增支方案以讨好选民。
△美联社:偿还国债成本的上涨对特朗普提出的促增长和降通胀承诺构成了风险,但他的政府本身也可能将加重美国债务负担,因为投资者预计特朗普将通过减税等措施为美国再添数万亿美元财政赤字。
“没有哪个靠债吃饭的国家能永远免受惩罚”
作为全球最抢手的投资资产,美债虽然尚无违约记录,但其持续不断的野蛮生长不仅危害美国自身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更会为祸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已多次警告,美债的飙升对全球经济构成风险。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事实上,就算美国凭借金融霸权还可以继续无上限借钱,但正如美国的债务一样,美国的信用总有透支的一天。
路透社报道称,尽管去年民主、共和两党通过妥协暂时化解了债务危机,但这场对峙还是给美国带来了耻辱:由于国会党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纠正财政政策的能力,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政府的最高信用评级(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下调了一级,评级机构穆迪随后也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路透社报道截图
长达几个月的债务上限之争还让全球投资者深切领悟到,曾被长期视为“无风险资产”的美债已不再绝对安全。
其实在美债加速膨胀的近十多年里,全球投资者一直在不断减少对美债的配置。同时,历史上长期充当硬通货的黄金也再度受到全球央行的青睐。
路透社的报道认为,虽然由共和党一党控制美国政府可能让再次提高债务上限变得更容易,但这并不能解决未来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相反,其政策主张可能造成美国财政扩张的进一步失控。
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最后一家保持美国最高信用评级的机构,穆迪上周已警告,美国的财政健康状况将面临更高风险。
△路透社报道截图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美国在美元霸权的护持下,面对巨债时似乎还没那么脆弱,“但历史上没有哪个(靠债吃饭的)国家能永远免受惩罚”。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此前,很多专家将美国的债务政策形容为“全球最大的庞氏骗局”。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米切尔曾发文指出,“美债炸弹”正在滴答作响,不加控制终会爆炸。美国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节食”,但它却在继续疯狂花钱。这说明美国正在经营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因为它除了借更多的钱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还债。
“有些人认为美国可以无休止地借钱,比如通过印钞票,而不会产生有害影响。但只有白痴才会相信这一点。”
△美国智库“经济教育基金会”网站文章截图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海聚英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 德国学生参访中国:“我要把所见所闻带回去,让他们也来中国看一看”
- “小挣青年”的努力值得珍视和善待
- 山东滨州:城市公交突围记
- 跨省追回电诈赃款56万元 刑警秦扬帆:这个假期过得值
- 学而思携手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日带全国中小学生“云科考”
- “9·11”恐袭第1650名遇难者身份确认 仍有四成未确定
- 内蒙古警方打掉千万元跨境“跑分”洗钱窝点
- (新春走基层)在马背上拍婚纱照的“90后”警官
- 2023年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开幕 签约52.2亿元
- 北京景山公园9月21日、22日暂停对外开放
- 前7月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24.1%
- 各地加大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 山西太原老工业基地谋新“新在何处”?
- 香港楼价指数连降两个月 创近8年新低
-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
- 西藏阿里:风雪见证警民情
- 广东创新开发交易模式 将红树林变“金树林”
- 国庆节假期宁夏A级景区接待游客408.11万人次
- 私家车跑网约车出事故 保险公司赔不赔?
- 热门推荐
-
- 华致酒行2023年度股东大会暨投资者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 河南推进文物活化利用 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 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紧急驰援
- 中方呼吁乌克兰危机当事方避免采取任何危及核设施行为
- 广东省在澳门成功发行25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 100亿耐心资本,上海加码未来产业
- 美财长警告:若不提高债务上限 美国将发生“经济灾难”
- 收到陌生快递还能扫码领钱?别信!已有多人被骗
- 今年江西高考报名人数64.21万名 “高考直通车”活动启动
- 北京打造“三监”联动大模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 珠江委完成粤桂琼16宗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检查
- (聚焦博鳌)报告称:亚洲新能源发电将迎来快速发展
- 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全线铺轨完成
- 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 上海率先在虹桥商务区建立长三角企业跨省迁移信息共享制度
- 荒诞中见哲思 《罗慕路斯》首演
- 北山羊等频繁现身昆仑山中段杜瓦保护区
- 这里,有离天空最近的援藏小学
- 湖南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千年非遗展现新时代魅力
- 闫啸天本月底刑满释放 “大学生掏鸟案”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