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在枪声中告别2023,美国平安夜难平安
一声声枪响再度击碎了美国人的安全梦。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的统计,在刚刚过去的假期,全美多地接连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多人死伤。平安夜不平安,深陷枪支暴力泥潭的美国正在付出血的代价。
据GVA12月25日的统计,12月24日平安夜当天,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和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先后发生总共4起大规模枪击案,造成4人死亡、15人受伤。这令美国今年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达到650起,超过2022年全年的646起,2023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美国大规模枪击案数量第二多的年份,仅次于发生了689起大规模枪击案的2021年,也是2020年以来美国大规模枪击案连续第四年突破600起。
除了大规模枪击案之外,美国各地的枪支暴力事件也此起彼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芝加哥警方12月25日的通报称,12月22日至25日,芝加哥发生了多起枪支暴力案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伤。根据GVA的统计,截至12月25日,美国有42186人死于涉枪事件,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涉枪死亡人数超过4万。平均每天发生约2起大规模枪击案,每天约117人死于与枪支有关的暴力事件,频频响起的枪声带走的是一条条无辜的生命,留下的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在美国泛滥成灾的枪支并不能带给美国人想要的安全感。多项研究表明,枪支暴力与枪支泛滥之间有必然联系。波士顿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家庭枪支拥有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凶杀率就会增加0.9%。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由于新冠疫情期间枪支销售激增,美国平均每100人拥枪数从2017年的120.5支上升到2023年的137.1支。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1/5的美国家庭购买了枪支,每2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首次购买枪支。而过去这几年,正是美国大规模枪击案、群体凶杀事件和涉枪死亡人数快速增长的时间段。
无辜者的鲜血和受害者家属的眼泪,并未让美国下力气铲除枪支暴力这颗“毒瘤”。多年来,美国政治圈、枪支企业和游说集团早已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成为美国逃离枪支暴力泥潭的最大阻力。《纽约时报》7月30日的一篇深度调查报道称,美国政客与美国拥枪团体之间的相互勾结、配合与利用,是美国始终无法真正实现严格枪支管控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以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不断收买政客、笼络选民,一些政客则主动为NRA提供帮助,甚至成为NRA的领导人。已于2019年去世的资深议员、民主党人小约翰·丁格尔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在担任议员的同时也曾长期担任NRA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拥枪法案《枪支所有者保护法案》便是由他起草的。据美国非政府组织“美国政治捐献数据库”统计,1990年至2022年,拥枪团体捐助6930万美元给联邦和各州候选人,1998年至2022年,这些团体花费在游说政客上的费用就接近2亿美元。正是在政客、企业和利益团体的共谋下,美国控枪和打击枪支暴力的工作举步维艰、甚至出现倒退。华盛顿大学教授鲁哈尼·拉赫巴尔表示,从整体上看,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美国对持枪的法律控制明显呈现大幅放松的趋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今年初的一篇报道中写道:“政治体制的痼疾通常无法对枪击事件做出有意义的反应,更不用说解决方案了”,“美国无处不在的大规模枪击事件看不到尽头”。彼时,美国尚未走出“血色一月”;现在,美国人又要在枪声中告别2023年。如果下不了决心控枪,美国人的平安夜恐将永难平安。(聂舒翼)
(海外网)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新真探:反式脂肪一点都不能吃吗?
- 叙利亚外交部:解除对叙制裁是改善叙受灾民众人道主义状况的最低需求
- 南方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在贵安新区开工
- 到2027年江苏铁路将全面实现闭环成网
- 非遗闹元宵 国家级非遗大师课弘扬传统文化
- 中新健康丨为什么发热咳嗽好几天,但检测全是阴性?
- 北京菊花擂台赛举办 “菊王”诞生
- 领取电子社保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 这些青菜的“亲戚们” 你能分得清吗?
- 国内煤炭需求同比较快增长 煤电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 八省份因降雪封闭37个路段 关闭收费站503个
- 南非豪登省发生4.7级地震
- 和评理 | 推动“大金砖合作”行稳致远 开启“全球南方”联合自强新纪元
- 2020年家居流行风,哪种最“潮”?
- 北京:沙尘今日消散 本周寒冷“包场”
- 《2023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 湖北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发展新动能澎湃奔涌
- 春晚里的中国丨平凡人的高光时刻
- 北京公交馆公布清明假期开放时间安排
- 福建省侨联举行十一届二次全委会议 增补6名委员
- 热门推荐
-
- 国家发改委:携手东盟共建富有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 黑龙江:“处暑”来临暑去秋来 最低温11℃
- 无人车首次跨江:萝卜快跑贯通“双谷”,AI+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
- 中国游客青睐非洲之旅
- 俄罗斯宣布10名挪威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 一列装有危险品火车在美国北达科他州脱轨并起火
- 北京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 健身后内脏“移位”?用力过猛致创伤性膈疝!
- 山西公安开通高考、中考考生身份证制发“绿色通道”
- “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日本特展在东京启动
- 黑龙江特色食品入选“国家美食地理”
- 【世界看两会】国际人士看好中国经济向“新”力: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惠及全球经济
- 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将下调
- 俄罗斯传奇试飞员驾驶苏-57隐形战斗机降落日本?
- 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08亿元
- 普京签署春季征兵令 将征召14.7万人加入俄武装部队
- 【加油,以梦想的名义】扬帆启航!直击2023浙江高考首日
- 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少儿围栏足球公益项目受益儿童近8万名
- 乘客高铁上拒绝查票并用英文辱骂工作人员 已受到处罚
- 台湾写真:于魁智、李胜素领衔 续写30载两岸京剧交流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