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论文:统一碳排放定义及统计标准以实现保护气候目标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研究论文指出,碳排放统计上的差异可能正在使人们偏离气候变化减缓目标。因此,各国和科学模型对于土地利用相关碳排放的定义必须保持一致,才能降低超出《巴黎气候协定》所定目标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差异的一个办法,并认为世界需要在比之前认为的更短时间内实现净零碳排。
该论文介绍,为控制全球变暖,许多国家都做出了净零碳排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然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NGHGI)对于人为碳排放的定义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国家目标与科学标准并不一致。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Matthew J. Gidden与合作者一起,用一个模型重新分析了IPCC的排放路径,让它们与国家报告惯例一致。论文作者随后观察了这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在不同气候目标(升温1.5°C与2°C)的路径下会如何演变。结果发现,如果采用NGHGI报告惯例,关键的减缓目标更难实现,而且要求总排放量更低以及更快达到净零排放。比如,在1.5°C的情景下,可能需要比之前预估的时间最多提前5年实现净零排放。
论文作者指出,关键是,如果与NGHGI保持一致,与土地利用领域(包括林业、农业和耕地等)相关的1.5°C与2°C情景下的碳排放可能会在21世纪中叶再次上升,或让该领域到2100年成为一个净排放源。
论文作者总结说,他们这项研究结果提供的证据,能用来对比不同的气候数据集。
《自然》同期发表国际同行专家的“新闻与观点”文章认为,各国可用本研究这种方法更新和改进自己的标准和目标,以便能报告真正的净零排放——与IPCC的气候稳定目标一致,但能用NGHGI惯例进行追踪。(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东省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
- 古老敦煌文化频“出圈”:“画中好物”焕发现代生活新时尚
- 送别“树司令”张连印
- 广州三元宫木刻版道经孤本“回归”
- 现代邕剧《梁小霞》首演 致敬抗疫英雄
- 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共立项资助各类项目超7000项
- 提升资本市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包容性
- 【应急救援基层行】谢海:扎根基层 当好人民的“守夜人”
- 罗翔、余华、马斯克……大批名人疯狂产出“鸡汤文”?
- 厄瓜多尔发现濒临灭绝的新种小丑蟾蜍
- 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名单公布
- “特中两国未来合作发展值得期待”——专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前外长杜克兰
- 创交会搭建更完善科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 脱口秀大会到底哪里不对劲?
- 两岸同心 一场跨越山海的救助接力
- 重庆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实战比武决赛 上演“巅峰对决”
- 国际识局:时隔四年多,中日韩领导人重聚为三国合作带来新契机
- 严寒继续冰冻!0℃线将抵达华南北部 说好的“暖冬”呢?!
- 田间地头尽显“科技范” 为夏粮丰收按下“确定键”
- 夜校为什么多年之后重新变热
- 热门推荐
-
- (新春走基层)“孔府过大年”活动启幕 邀民众体验“儒韵年味”
- 重大升级!美国司法部指派特别检察官调查亨特·拜登
- 中国国际茶博会在杭州举行 13个国家(地区)企业参展
- 寒潮过境!全国比冷大赛激烈争夺 看看你家是降温王者还是黑马选手
- 以“当代之笔”赓续中华文脉
- 浙江省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杭州成立 深化产才融合
- 玫琳凯荣获2023福布斯中国年度最佳创新实践雇主
- 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亮相昆明 再现印加文化原貌
- 暖心之举驱寒意(暖闻热评)
- 河南巩义一火箭坠落 天兵科技通报:无人员伤亡
- 青海茫崖进疆通道恢复通行 滞留上万人陆续离开
- 陈思诚:新时代电影精品创作核心要以人为本,兼容并蓄
- 情景音乐小品《胡同》奏响北京烟火气
- 上海闵行发布16条新政 “加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下周端午!收藏短途游3小时高铁圈
- 新疆塔县中巴边民互市贸易区迎来今年首批进口货物
- 新疆北部将有风雪降温天气
- 京津冀将加大联合推介、产业对接和项目促进力度
- 海南将台风预警级别下调为三级:“摩羯”影响趋于减弱
- 河北涿州城区供水逐步恢复 生活物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