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专家共话文明交流互鉴:在理解中深入对话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曾玥 国璇)中欧文明交流互鉴论坛7日下午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及欧洲多国的与会嘉宾共话中欧文明的共性与分野,一致认为应在理解中深入对话。
与会嘉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中欧两大文明相互影响与交融、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探讨中欧如今作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将如何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保持交流互鉴,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表示,中欧拥有历史悠久的思想传统,追溯至“轴心时代”,中欧文明在共同体、德性、和谐、正义等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具有历史责任感,理解彼此、冷静理性地开展交流,在今天尤为重要。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德语文学教授、《东西哲学年鉴》创办人汉斯·费格在视频演讲中指出,如今西方对于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甚至存在未知领域。“但恰恰是因为这些未知领域,我们需要走近彼此、建立友谊,并将其视为世界哲学的‘乐园’,以便真正地理解彼此。”
费格表示,文化是不可比较的,不能从西方哲学的视角来评判中国哲学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和社会运作规律。他认为,跨文化交流需要遵循规则,必须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和背景来理解、看待文化现象与文明特性,“我们必须相互交谈、倾听对方,交换可被理解的观点,从而实现双赢。”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比利时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斯万·毕思普在视频演讲中表示,在变乱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欧中之间的文明对话出现“疲劳”。要破除这种状态,关键在于将欧中之间的共同利益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对话。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飞认为,中西对话的基点在于“人”。中欧文明要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对话,离不开对各自文明中人文精神的理解、人的德性的把握、人的生命活动的思考。他表示,尽管哲学追求普遍性,但需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的”。
本次论坛作为首届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的分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文史教研部共同承办。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前政要、驻华使节、企业家、专家学者、基金会代表与中方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130余人参会。(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三个入境旅游优选项目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住所遭黎无人机袭击
- 中国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举办“城市之桥”活动
- 进京求医路 这辆救护车畅通无阻
- 中国公民在埃塞俄比亚遭遇武装袭击1人遇难 使馆提醒!
- 14艘船舶搭乘半潜船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 联合国难民署官员:善用新技术开展人道主义援助
- 中国—东盟探讨构建保险开放合作新格局 发布多项成果
- 围棋爱好者“棋”聚 上海这家咖啡馆以“棋”会友
- 扩内需 促消费 明年经济举措这样落地
- 山西局部积雪达18厘米 致高速关闭航班大面积延误
- 端午佳节话非遗丨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非遗传承如何不“断更”?
- 科技赋能提升煤炭卸载能力 天寒屋暖“暖心煤”保障百姓温暖过冬
- “外卷”:新能源的必然选择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小镇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多元发展助力乡邻共富
- 2月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310万人次
- 韩国学生课外教育费激增
- 第七届中阿能源合作大会成功召开
- 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加速落地
-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呈现新视点:科技与人文如何共筑无障碍智能社会?
- 热门推荐
-
-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一年来第五度加息
- 奥总理:奥地利将于9月举行国民议会选举
- 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驻演北京欢乐谷华侨城大剧院
- 台籍教师曾泰元在上海:多走多看,认识才能更全面
- 《白蛇:浮生》全球首映 中国传统文化IP如何应时而新?
- 今年1至5月青海西宁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近百亿元
- “生酮饮食”为治癫痫而生,普通人用来减肥或有健康风险
- 内蒙古清洁能源产业向7国企业发出绿色邀约
- 中国工信部:大力发展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低空装备
- “九色甘南”优化营商环境有“妙招”
- 山西介休:网红“龙鹤福”每日引万人品评
- 青少年大量饮用能量饮料风险高
- 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 新业态能否拯救线下商场?
- 访业界专家:组建国家数据局,迎数据产业重要机遇
- 报告:AI要成为“负责任的技术” 助力千行百业生产力变革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武装冲突期间数字威胁发布专项报告
- 小区门口“摩的”扎堆交通混乱
- 新疆轮台县首届白杏文化旅游节开幕
- 纽约市立大学收藏刘士铭雕塑《想飞的人》
- 中关村U30启动2024年度招募选拔 新增未来产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