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曾获诺贝尔奖这一奖项,新获奖者公布
中新网10月2日电(甘甜)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揭晓,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获奖,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
生理学或医学奖是2023年诺贝尔奖公布的第一个奖项。作为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奖项,在过去一百多年间,该奖项见证了人类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发展,记载了诺奖得主们同疾病和死亡作斗争的探索研究。
生命变得更美好
这些发现让无数人获益
“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章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也是该奖项的意义所在。
多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们孜孜探索,研究成果涵盖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代谢学及免疫学等诸多领域,推动着世界医学进步,造福着人类社会。
疟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传染病之一。而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汉斯 弗斯伯格曾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上世纪60至70年代,屠呦呦在中国参与了抗疟新药的研发工作。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引发抗疟新药品的研发,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癌症被认为是夺走人类健康的可怕“杀手”,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此丧命,抗癌策略的研发往往备受关注。也正因如此,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其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做的贡献。评奖委员会指出,两名科学家“松开”了人体的抗癌“刹车”,让免疫系统能全力对抗癌细胞,“现在已彻底改变了癌症疗法”。
肝炎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健康威胁。2020年,三名科学家哈维 阿尔特、迈克尔 霍顿和查尔斯 赖斯,因对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做出决定性贡献,而获得诺奖。诺奖官方网站指出,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些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同时也让针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血检和研制抗病毒药物成为可能,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数”说诺奖
他们被视为“真正的巨人”
诺贝尔奖官网数据显示,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发了113次(截至2022年),共有225人获奖,包括12名女性。其中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并未颁发。
除战争影响外,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规定解释说:“如果提名的成就未达到诺贝尔奖标准,奖金将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没有符合规定的获奖者,奖金将会存入基金会储备资金中。”
细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史,迄今最年长的得主是美国生物学家、发现肿瘤诱导病毒的裴顿 劳斯,他于1966年获奖时已87岁高龄。最年轻的得主是加拿大医生弗雷德 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于1923年获奖,时年32岁。
还曾有过两对“夫妻档”同时获奖:美国科学家卡尔 科里、格蒂 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共同获得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 莫泽和爱德华 莫泽也是夫妻。
1959年获奖的阿瑟 科恩伯格和2006年获奖的罗杰 科恩伯格则是一对“父子兵”。罗杰 科恩伯格获奖时感慨说,自己至今还记得年幼时,跟随父亲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情形。他还表示,“我一直仰慕他(父亲)的工作以及在我之前其他许多人的工作”,他们是“真正的巨人”。
因著作《梦的解析》而世界闻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则是资深的“陪跑者”,曾32次获得提名,但从未获奖。
回顾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22年
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佩博因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21年
美国科学家大卫 朱利叶斯和阿登 帕塔普蒂安因在感受温度和触觉方面的发现获奖。
2020年
美国科学家哈维 阿尔特、查尔斯 赖斯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 霍顿,因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2019年
美国科学家威廉 凯林、格雷格 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 拉特克利夫获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18年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美国科学家杰弗里 霍尔、迈克尔 罗斯巴什和迈克尔 扬因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爱尔兰科学家威廉 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发现对一种由蛔虫寄生病引发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疗法”同获该奖。
2014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以及挪威两位科学家爱德华 莫索尔和梅 布莱特 莫索尔,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E 罗斯曼和兰迪-W 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 苏德霍夫因“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为创新创业“种子”提供土壤 张江科学城坚持“产学研”联动
- 国庆假期银川加开北京、西安、兰州等方向动车
- 我国北方口岸首次接卸秘鲁进口蓝莓
- 蹲久了再站起来会头晕眼黑?别不当回事儿
- 云南公开销毁毒品29吨
- 今年1至2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 感谢每个勇敢伸出手臂的你
- 天津联合6个国家历时3年完成制定一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 恐龙博士出“新课” 邢立达:要有足够的亮点被记住
- 女子花7万求“脱单”被婚介“忽悠”
- 2023年,我们到底看了哪些电影
- 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第三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工作
- 广东台山豆角滋味多 隔屏唤起侨胞乡愁
- 新疆伊犁“雪之恋”冰雪文化旅游节在霍尔果斯启动
- (八闽千姿)闽南千年小渔村:花开四季簪
- 31省份上半年GDP出炉:15地跑赢全国,上海增势最猛
- 四川猕猴桃缘何吸引国际农业专家千里迢迢入川“取经”?
- 系统研究称:中国糖尿病风险防控现状不容乐观
- 戏曲大省福建:守正创新纳新苗
- 中国国开行向埃及银行发放3亿美元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
- 热门推荐
-
- 西藏首个“枫桥电影院”在边境玉麦揭牌成立
- 高血压不是老年病 出现这些早期信号要警惕→
- 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四天内两次喷发 警戒级别或调升
- 国办: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
- 12月13日央行开展205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上海面向海外推广城市形象 启动欧洲系列活动第二站
- 广佛同城开启“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
- 人工关节集采再开标 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 乘风电商产业 福建宁德助力特色产品“走出去”
- 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总体平稳
- 浙江窗帘生产重镇转型制马面裙掀国潮采购风
- 走进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给大湾区青年一个实现梦的地方”
- 3年近300名中国公民遭遣返!谢锋:“麦卡锡主义”干扰中美正常往来
- 汾酒“169计划——汾酒年份酒及陈年酒品鉴会”暨“不同贮存环境对清香型白酒品质影响的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 美专家:尹锡悦将受到强烈政治影响,支持率或下降
- 俄总统新闻秘书:普京将于12月6日访问阿联酋和沙特
- 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打造惠及大众的文学节日
- 浙江渐绘现代化新图景
- 中国红十字救援力量全力参与北京防汛救灾
- 天娱数科郑屹呈:AI营销不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