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读懂中国,西方应跳出“民族国家”概念的窠臼
中新网9月28日电(记者甘甜 孟湘君)重温“李约瑟之问”,中国给出了怎样的答案?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中国?9月27日下午,由中新社主办、中新网承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东西问·中外对话”分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和国际儒联副会长、德国汉学家协会主席、德国图宾根大学资深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与会,并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期间,谈及英国学者李约瑟发出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施寒微指出,“李约瑟之问”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
施寒微在发言中说,“产生于欧洲的现代性已经改变了世界。这种现代性究竟是好是坏,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他同时指出,“我们也看到,中国已经迅速迎头赶上。现在的关键是,西方或者欧洲和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互相学习的阶段,我们不应再讨论究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而是去想象一种有诸多赢家的未来。”
王博对此表示,文明的多样性意味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是在互相学习。他认为,重要的是,当意识到科学技术本身的重要性时,应当去思考如何给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方好的土壤。此外,科技和人文都会共同提供价值和现实,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可能给世界带来一种不平衡。
那么,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如何真正读懂中国和中华文明?对于欧洲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中国并非一个像西方语境下那样的“民族国家”,中国的主要特征来自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而西方一直试图用西方的方式来理解中国,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解决?
施寒微在论坛上表示,当下的欧洲由许多“民族”组成,但缺乏真正的凝聚力。他认为,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重新组织文明的形态,中国的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注解。
王博也认为,对中国来说,现代国家的构建跟中华民族的构建是一体的。但是,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所以,应当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他强调,读懂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并非易事,关键是要确立起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2新口味粽子消费趋势报告:咸粽销量是甜粽四倍
- 吉林省一季度居民消费呈恢复性增长
- 伊朗克尔曼城发生连环爆炸事件 已致20人死亡
- 选举失利后,比利时首相宣布辞职
- 中新健康丨专家吁创新一线疗法助多发性骨髓瘤获得更长生存期
- 2023江西智库峰会举行 高端智库专家献策江西发展
- 双向奔赴青春之约——港澳青年浙江行侧记
- 7月北京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59起 7起系使用超标电池
- 广州优化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法
- 联合国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哥伦比亚一机库存放约2万具尸体
- 广西进入“龙舟水”集中降雨期 大藤峡库区全面启动腾库防洪
- 钢琴家郎朗讲述动画梦 新专辑《郎朗的迪士尼》16日发行
- “华夏第一洞”故乡甘肃武都“结亲”九寨沟共谋文旅发展
- 前8月青海西宁新兴产业产量增长明显 工业经济发展韧性显现
- “文化中国——名家开讲啦”举行 首讲重温“五一口号”
- 金融服务助力夏粮颗粒归仓
- 援藏医疗专家在拉萨举办健康讲座与新市民义诊活动
- 深空通信:数据传输新技术涌现 让“星际呼唤”成现实
- 八闽千姿:“海上花园”添新景 马銮湾上鹭鸟飞
- 弘扬婚俗新风 多对新人黄浦江畔集体成婚
- 热门推荐
-
- 美英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发动空袭 萨那传出爆炸声
- “碳关税”来了,中国企业如何“闯关”?
- 全球数据空间加速走向产业化
- 西藏林芝森林消防支队新装“入列”
- 中俄最大界湖兴凯湖进入“捕捞期” 比去年早2天
- 新疆非遗展传递了哪些非遗传承密码?
- 首届中韩企业家跨境电商合作论坛在首尔举行
- 中国首个长征主题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试运营
- (乡村行·看振兴)一条高速公路,串起江汉平原好“丰”景
- 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部署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 跨学科交流跨地域考察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青促会举办年度活动
- 中加多条直航航班有望近期增班
- 29岁球员被冰刀割颈不幸去世,涉事男子因过失杀人被捕
-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开放、创新、时尚成为浙江丽水发展主旋律
- 南非总统视察救灾情况 承诺加强灾害响应力度
-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3.9级地震 震源深度14千米
-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立体呈现传主百年丰富人生
-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俞胜宝被“双开”
- (走进中国乡村)“乡村给城市引流”:“瓷海明珠”照亮古村文旅
-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新一批21亿美元军事援助